屠呦呦获得诺奖后,陪同屠呦呦一同火的还有青蒿素。但现实是,在全球青蒿素采购市场上,50%的份额已被异军突起的印度仿制药集团抢走,西方药企巨头占据3成以上份额,而中国仅占3%的市场份额,可有可无。青蒿素作为唯一被国际承认的来自中国的原创新药,中国却处于整条产业链最底层,每年仅靠出口青蒿素原料,获得3亿元人民币收入,且有50多家企业争破头。
业内人士表示,青蒿素的技术完全是中国发明的,但由于中国学者和企业专利观念淡薄,而将这项原本作为中国企业专利的技术拱手相让给其他国家,让人痛心。但也有专家认为,中国的青蒿素研发底子已相当深厚,随着越来越多企业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PQ认证,中国将在青蒿素市场上重新夺回“失地”。
这几天,重庆华方武陵山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冉军的朋友圈被青蒿素刷爆,但他却高兴不起来。冉军和青蒿素打了20多年交道,他亲眼目睹青蒿素的价格从巅峰跌至谷底,而从国际青蒿素市场分一杯羹的愿望却还是泡影。
价格过山车
国内7成企业倒闭
冉军告诉记者,青蒿是重庆酉阳当地的普通植物,从1990年公司开始研发“家种青蒿”,2000年进行大规模种植,以前都是从野生青蒿中提取青蒿素。2004年,华武制药的家种青蒿品种华立1号,通过国家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这一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年底,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消息称,需要一亿多人份青蒿素制剂,让青蒿素市场陷入疯狂。
冉军回忆,华武制药设计产能五吨,2004年之前青蒿素产量最高两三吨,此后不停翻倍,直到2005年达到20多吨。“因为国内企业看到商机,热钱疯狂涌入。”冉军说,一些房地产商、煤老板都进入青蒿素市场,2005年全国青蒿素企业达100多家,企业在全国收购青蒿干叶。
“本来七八月开始收购,2005年提前到三、四月,我们公司在村里设点,每个点派七八个人,和其他工厂抢购,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冉军回忆,当时,为了抢购青蒿,几个厂家几乎大打出手。蒿农一见青蒿这么吃香,就将山上的树叶晒干打碎,掺进青蒿里。导致青蒿素含量很低,连0.5%都达不到,当时就是这么癫狂,怎么都能卖出去,这种青蒿原料达到6元/公斤。青蒿素价格达到3000元/公斤,堪称“植物黄金”。一些小企业甚至向银行贷款去建青蒿素加工厂。他们将从农户手头收集到的青蒿加工成粉末,然后再掺进一些其他植物叶子,作为青蒿粉卖给药厂。
从2006年开始,青蒿素的价格坐上过山车,从3000元/公斤暴跌到1500元/公斤。国内差不多7成青蒿素生产企业都倒闭了。“当时我们的产能都超产一倍,连我们的青蒿素都不知道卖给谁。”如今,青蒿素的价格更是跌倒谷地,只有1200元/公斤,除去人工和加工成本,基本处于价格倒挂状态。
海外药企瓜分市场
印度成原料最大买家
现年46岁的逯春明对冉军的经历深有体会,他曾任北京华立科泰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于1995年进入非洲,从事青蒿素抗疟的推广,被誉为中国青蒿素国际推广第一人。他告诉记者,青蒿素对疟疾的治愈率达97%,是当前中国被国际承认的唯一创新药物。但目前,中国却处在青蒿素产业链条中的最底端。
2012年,国内青蒿素原料产量为200~220吨左右,其中诺华公司的消耗量约达50吨,印度两家公司分别消耗约40吨和30吨,这三家公司占一半,都是WHO供货商,另有40吨左右的原料被各种渠道转销到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