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云南解放后,云南境内剩下国民党两支部队,分别为193师与93师。这两万多人随后进入了缅甸,1951年经整顿后,成立了“云南反共救国军”,李弥任总指挥。后来,“救国军”反攻大陆,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击败。在缅军的打击下,“救国军”相继于1953年和1961年撤到台湾。很多不愿意去台湾的官兵重新整编,由柳元麟任总指挥,下辖5个军。后来在中国和缅甸军队的打击下,部队崩溃。国民党将军段希文、李文焕率领这支剩有约4000人的第五军残部撤到泰北山区湄沙隆。他们在泰国多年得不到给养,就靠毒品买卖生存。后来,由于这支国民党残部帮助泰国政府“剿灭北部苗共有功”,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被逐步给予泰国居民合法身份。
云南反共救国军 -简介
1949年12月云南解放后,云南境内剩下国民党两支部队,分别为193师与93师。这两万多人随后进入了缅甸,1951年经整顿后,成立了“云南反共救国军”,李弥任总指挥。后来,“救国军”反攻大陆,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击败。在缅军的打击下,“救国军”相继于1953年和1961年撤到台湾。很多不愿意去台湾的官兵重新整编,由柳元麟任总指挥,下辖5个军。后来在中国和缅甸军队的打击下,部队崩溃。国民党将军段希文、李文焕率领这支剩有约4000人的第五军残部撤到泰北山区湄沙隆。他们在泰国多年得不到给养,就靠毒品买卖生存。后来,由于这支国民党残部帮助泰国政府“剿灭北部苗共有功”,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被逐步给予泰国居民合法身份。
云南反共救国军 -战斗序列
1951-1953
总指挥:李弥;副总指挥:柳元麟、吕国诠、苏令德、李文彬;参谋长:李则芬;政战部主任:钱伯英; 26军长:赵玉甫; 93师长:吕国诠 (兼); 193师长:彭程;保1师长:李国辉;保2师长:普景云;滇西指挥部指挥官:李文彬 (兼); 第3纵队:罕裕卿;第8纵队:李文焕;第9纵队:马俊国;第11纵队:廖蔚文;第13纵队:李从文;第17纵队:罗雷;第117纵队:胡景瑗;独3支队:朱鸿元;独16支队:文兴洲;独17支队:黄大龙;第1军区司令:李希哲;第7纵队:彭怀郎;第2军区司令:叶植南;第6纵队:宋朝阳;第15纵队:何湘麟;第16纵队:王敬箴;第18纵队:钱卫国;第3军区司令:许季行;第1纵队:李祖科;独18支队:李泰兴;独19支队:田世勋;独21支队:史庆勋;独24支队:杨世林;直属总部:独立团:王震东;第2纵队:刀宝图;第10纵队:李达人;第12纵队:马守一;第21纵队:方克胜;第3军:田中田。
总指挥:柳元麟;副总指挥:彭程、段希文、吕文英、王少才;参谋长:曾正元;政战部主任:和荣先;副总指挥:曾正元; 第1军长:吴运缓;第2师长:蒙宝业;第3师长:曾宪武;第2军长:吴祖伯;第7师长:曾诚 (前任) 、环向春;第8师长:赵丞承;第3军长:李文焕;第12师长:景寿颉;第13师长:鲁朝廷;第14师长:刘绍汤;第4军长:张为;第5师长:李泰;第6师长:黄奇连;第5军长:段希文 (兼); 第15师长:马云庵;第16师长:王卫天;第17师长:朱鸿元;第18师长:张鹏高;第19师长:杨一波;第20师长:杨文光;沧缅纵队:彭委、濂猛、百寮;第9师长:梁震行;第10师长:胡开业;第11师长:李黎明;西盟军区司令:马俊国;第10纵队:苏文龙;南洋支队:岩坎;绍兴支队:赵呆;军区直属支队计3个;军区直属大队计9个;教导总队总队长:夏超;下辖9个教导大队。
云南反共救国军 -来历
民国38年前后,为数约一百余万的外省籍军民播迁来台湾,政府为了安顿随军而来的眷属,前后兴建三百多个眷村,其中位在桃园县平镇市的忠贞新村,可说是极为特殊的个案,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的眷村都是根据军种别来划分的,而忠贞新村却是完全以民国42至50年间,从缅甸撤来台湾的国军游击部队及其眷属所组成,拥有共同的历史经验与生活背景,尤其是从民国38至50年间的缅甸游击生活,更是一段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
以往有关滇缅国军的记录只强调他们的忠勇历史,视之为反共大业的楷模,但从这些受访人的口述纪录中,却发现除了险峻的政治环境外,孤军在诸多强权折冲下的政治抉择,其实是有着高度的灵活性,并不能只以反共一途来涵盖,更有为自身寻求最大生存空间的目的。虽然国共两党都将这场战争无限上纲到主义的对决,但在许多位受访人的口中,他们离乡背井地追随国民政府,与其说是对于政治理念的坚持,还不如说为了个人生存的利害抉择。此外,当时滇缅孤军中绝大多数人并不想撤来台湾,在这些受访人的眼里,觉得台湾是一个海中孤岛,退无可退,反而更不安全,留在缅甸至少进可攻、退可守,随时都有机会回去家乡,一旦撤去台湾,就代表返回云南老家的心愿从此无望,这也得见在缅甸的游击部队并不真是毫无自主性的一群“孤军”,他们不断的试图在各方的高度角力下,为自己寻求可能的最大活动空间,并能够突破本身势单力薄的困境,利用当时复杂的外在情势获取最大的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