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现在中国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是什么呢?下面小编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现象

  首先,我国老年人口规模较大,老龄化速度有所加快。

  2012年,我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35404万人,其中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100403万人,占全部人口的74.1%,较2011年下降0.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12714万人,占当年全部人口的9.4%,比重较2011年上升0.3个百分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多。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从1982年的62517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00403万人,年均增加1262.9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从1982年的61.5%增加到2012年的74.1%,年均增加0.4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也在稳步增长,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从1982年的4991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2714万人,年均增加257.4万人;老年人口占比从4.9%增加到9.4%,年均增加0.15个百分点。

  上述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态势,人口抚养负担正逐步加强。

  其次,老年人口分布不均,老龄化呈现转移趋势。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WWw.aIhUaU.COM较大。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对严峻,西部地区的人口压力相对较小。从时间走势来看,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31个省、区、市中,有北京、天津、上海和浙江4个省市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这些省市全部属于东部地区。2012年,有天津、江苏、安徽、山东、湖北、湖南、重庆和四川8个省市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其中属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各有3个,属于西部地区的有2个。老年人口占比高的地区增多,一方面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愈发严峻,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人口老龄化呈现转移趋势。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此外,未富先老迹象显现,经济发展压力增强。

  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来看,大部分国家都是在物质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进入到人口老龄化阶段,相应地这些国家有足够的财力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而本世纪初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物质财富积累则相对不足。2001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7。1%,按照联合国标准正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而当年人均GDP仅为1041.6美元,不及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的1/20,仅为美国和日本的3%左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我国人均GDP虽然大幅增长至6188.2美元,但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多数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发展压力依然较强。

  二、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表面看,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比较简单,即出生率下降、人口寿命提高。但是,受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形成背景有一定区别。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既受到人口转变的一般因素影响,也受到计划生育的特殊因素影响。

  一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般因素。从理论上来讲,人口转变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人口的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逐渐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转变的过程。

  一般来说,按照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高低不同,可以把人口转变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第二阶段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人口增长率;第三阶段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从国内外的大部分研究成果来看,人口转变的起点一般是高位均衡阶段,而终点则是低位均衡阶段。可以简单理解为,人口转变进入低位均衡阶段时就表明人口转变基本完成,同时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开始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从死亡率看,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在建国以后开始逐渐下降,1949年人口死亡率为20‰,2003年下降至6.4‰,随后有所回升,2012年上升至7.15‰;从出生率看,也表现出与死亡率大致同样的变化趋势,由1949年的36‰下降到2010年的11.9‰,随后两年微幅回升,2012年为12.1‰。虽然20世纪50年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处于相对高位,但人口自然增长率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根据这三个影响因素判断,初步判定我国的人口转变始于1949年。2006年,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8‰,首次接近5‰和-5‰的标准;2003年,我国人口死亡率为6.4‰,随后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到2012年已经上升到7.15‰,根据国际惯例可以认为2003年是我国人口死亡率变化的拐点。综合考虑“自然增长率标准”和“死亡率拐点标准”这两大标准,保守估计,在2006年我国就已经完成了人口转变。

  二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殊因素。人口转变是伴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缓慢发生的一个自发过程,是所有国家或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都普遍存在的一般规律。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口转变受到了较其他国家更多的人为因素控制,从而显著加快了人口转变的速度。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转变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大,是一种非平稳人口转变。从前文提到的人口转变阶段划分来看,1949年以前我国人口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增长率的阶段;1949年以后,随着我国医疗条件的逐步改善和生存环境的逐步优化,人口渐渐表现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增长率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加之人口政策的有效推进,人口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人口转变和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一般化趋势,人口转变的一般规律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应对对策:

  家庭养老、集体供养和社会救济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三种主要形式。目前,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形式。家庭养老实际上是以个人终身劳动积累为基础,在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集体供养主要是对鳏寡孤独老人实行具有救济性质的“五保”,包括分散和集中供养。社会养老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和少数地方实行的农民退休金制度。

  现阶段,我国发生的一系列与农民养老密切相关的重大社会变迁,使传统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对中国社会现有的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未来20年人口抚养负担轻、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有利时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有关人口老龄化问题信息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6851/36542267043.html

更多阅读

物以稀为贵,人以贵为尊 ——中国人口问题对话六 物以稀为贵

【编者按:这是一篇虚拟的对话。来源于“人口问题发言人”(简称“发言人”)平日里与朋友们的交谈,以及在网络上发言人与各色人等的交流记录,还有发言人与假设的提问者之间的会话。与发言人对话的所有对象统称为“对话者”。】对话者:上两次

什么叫人口红利? 中国人口红利

就是20到60岁之间的劳动人口大于20岁以下和超过60岁的人口,劳动人口大于非劳动人口,就有人口红利。到2014年,中国人口红利就要结束,非劳动人口将大于劳动人口,劳动力也就到了顶峰。2010年之前,我们的劳动力供给是年增长3%。

中国人口政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趋势

作者:本刊编辑部主题类号:C5/人口学与计划生育 【 文献号 】1-719【原文出处】人口研究【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004【原刊页号】23~34【分 类 号】C5【分 类 名】人口学与计划生育【复印期号】200006【 标 题 】中国人口政策的过

声明:《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成因分析》为网友一百分情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