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1
“规划”这个词如今“上口率”很高,大到人生规划、财务规划、职业规划、养老规划,小到每一天的饮食规划、工作规划、学习规划、锻炼规划……,而对家长来说,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成长,所以,在新学期的开端,我们来谈一谈关于孩子的未来规划。

“你‘会’规划孩子的未来吗”?这个标题有两问。第一、你对规划孩子的未来持什么态度?是赞成呢,还是不赞成?第二、规划孩子的未来,你做的是否合适?你是否懂得,并且能够合适地去规划孩子的未来?这两个问题很重要,一个涉及到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教育理念,另一个涉及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首先,我们来聊聊第一个问题。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否要规划,家长们有哪几种观点呢?
绝对自由派——有一种类型的家长,是彻底的“自由”派。他们愿意给孩子最大的空间,让孩子自由生长,在他们眼中,野草是快乐的。他们一般对孩子抱着顺其自然发展的态度,不会要求孩子去读什么兴趣班,也不会要求孩子必须取得什么成绩,在他们看来,计划不如变化快,所以,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比什么都好。
相对自由派——有一种类型的家长,是相对的“自由”派。他们愿意按照孩子的意愿发展孩子的兴趣,尽管孩子的兴趣三天两头地变动。这类家长也希望孩子可以顺其自然地发展,但他们也认识到孩子总要长大走向社会,为了增强孩子的竞争力,他们希望孩子能多学一些本领,所以,这类家长选择按照孩子的意愿来培养孩子。
焦虑控制派——这类家长也大有人在。他们热衷于送孩子去读各种兴趣班,哪怕孩子根本没有兴趣。他们认为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必须对孩子的成长进行规划。父母要充满危机感,保持清醒的头脑想方设法让孩子从小就拥有成功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关于这三种观点,我们真得不好评价谁对谁错,孰优孰劣。因为我们看到一些名人,内向的和外向的,长大了都找到自己融入社会的方式;成绩好的和成绩不好的,长大了都可会走上自己获得社会认可的道路;听话的和不听话的,长大了都因找到了自己的心声,也在自己乐于付出的事业中,收获了成就感。不说名人,就说普通人家,一些“自由管理”家庭出来的孩子长大后会成材,而一些被“严格控制”而长大的孩子,长大后同样也有很出色的表现。如果从结果来评价行为观点,这三种观点真没法区分高下。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所以,教育方法也不能套用统一模板,而且在现实中,孩子的成长,往往也不以成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
当然,并不是说因此父母就可以什么都不做了,作为父母,还是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的。这就涉及到我们要谈的第二个问题:什么样的方法是合适的?这个问题对“绝对自由派”的父母来说,也有意义,因为“绝对自由”的做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安排和“规划”。
但是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还是没法提供出一套标准的方法,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的孩子,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性格、爱好、天性都是不同的,教育他们最适合的方法需要父母自己贴合孩子的特点去发现。但是我们可以提供一些通用的准则和建议,这些准则和建议的作用在于提醒父母不要犯某些方面的错误,不要做出伤害孩子的事情,自此之外的所有个性化安排,就看各位父母自己了。
通用准则和建议:
●我们可以去关注孩子发展的“底线”,一些最为基本的、核心的要素,
如他们的行为习惯、为人处事等,而不一定是他们的职业、学历、所要取得的成就等,这是孩子发展的“上线”,如果是一棵健康的树,我们有必要去干涉他的生长吗?
●每个家长对孩子都会有期望,期望他善良、快乐、长大能自食其
力……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孩子不一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发展。随着孩子的长大,他的身上会慢慢突现出一些潜质、一些智慧的萌芽。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并对他的兴趣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
●孩子的想象力是他人生伊始最大的财富,家长要学会保护。具体的做法
就是让孩子在安全的情况下自由发挥。父母不需要总是觉得不安全、不放心,这样有可能局限了孩子的想像与发挥能力。我们身边有多少喜欢涂抹的孩子被父母呵斥,最终和艺术家无缘?还有多少喜欢拆卸机械玩具的孩子被家长惩罚,让孩子对自己的动手能力产生怀疑。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可以因势利导,但是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
行加给孩子,否则会让孩子依赖性太强。在孩子可以自己做决定时,家长要做的是倾听孩子的需求,进而协助分析,给予补充意见。
●孩子的成长规划需要科学的认知作为指南,因为每个孩子是不同的,
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接受能力也是不同的,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孩子与生俱来的性格、能力和兴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比知识重要得多,家长最好还能够和孩子齐头并进,因为行动是最好的教育。
结语:每个孩子生来都具有内在的成长动力,这个动力让他从出生起就会通过呼喊来获得食物,得到照顾。这个动力也让他从小就会对世界充满好奇,充满探索的愿望。在抚养过程中,这个动力是从小得到呵护还是被压抑,往往会影响孩子对世界的态度: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因此一个非常根本却又极易被忽视的教养目标应该得到父母的高度重视:“让孩子的自主动力得以生长!”而这个任务,也只有父母才能最为个性化地完成。
当孩子的自主动力在生长,他就能够投入地做他喜欢的事情,他成功的机会更高,他对世界的态度更积极,幸福感也会伴随着他的生活。
扩展阅读:
控制派代表:神童丁俊晖之父
1993年,6岁的丁俊晖被发现打台球天赋。父亲丁文钧非常重视儿子对台球表现出来的天赋,1996年初,他毅然关掉商店,买了7张球桌开了一家台球室。每天,丁文钧都要抽出时间教儿子打球。后来他做出了一个遭众人异议的大胆决定:只让儿子上语文和数学课,其他时间全部用来练球。2001年,丁俊晖初一还未读完彻底辍学。后来丁俊晖一举扬名。
自由派代表:童话大王郑渊洁
郑渊洁不放心学校的应试教育体制,儿子亚旗小学毕业后就让他退了学,郑渊洁自己在家教。郑亚旗16岁的时候,郑渊洁就给他打预防针:“18岁前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18岁之后,我就不管你了,而是我要什么你给我什么。”其实那时候郑亚旗已经开始赚钱了,2005年1月,郑亚旗办了一本《皮皮鲁画册》,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