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到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中考是孩子们完成义务教育的一次选拔性考试。而在高考年年扩招的今天,大学的门槛已经越来越低,考进一个好高中,实际上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的校门。于是,中考成了孩子们人生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关口,第一个需要完全凭借自己的实力跨越的“坎儿”。对参加中考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磨练,是他们成长中必经的、也是难忘的历程;对家有考生的父母来说,也是一个考验、一个陪伴孩子成长的关键期。
女儿中考结束后,我曾把中考前前后后的经历集结成书,出版了《赢在中考——父母不可不知的110个关键》(化工出版社)。在朋友们的鼓励下,把其中的一部分发到这里。虽然离中考已经越来越近,但仍希望能给论坛里的家长一点点启发、帮助……平和心态看待模考成绩
一模,是中考进入总复习阶段的第一次大考。此时,各科目的中考复习已经完成了一轮到两轮,题型、题量、难度也都最接近于中考,且一模的成绩关系到签约、关系到作为参照报志愿。因此,一模一向被认为是很重要的一次考试;二模呢,是中考前最后一次大考,有人说按照惯例一模难,为的是增强紧迫感,二模易,为的是增强信心。但也不乏二模更难,成了打击信心的一次考试……
面对模考,有的孩子自我感觉良好,认为经过复习、经过不断做题和模拟卷等,考试不过如此,“轻敌”情绪溢于言表;有的考生孩子因为通过复习成绩没有明显提高,便开始怀疑自己、信心不足;还有一部分孩子,临近一模还成绩很不理想,觉得“模考”都不行,中考肯定没戏了,于是心情郁闷,无心努力。而作为父母,面对孩子关键的一次次考试,有的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要求孩子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有的整日替孩子担心、着急,甚至比孩子还紧张,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帮孩子……其实,这几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1)一模成绩好不等于就行了保险箱,而仅仅是个参考。
在把一模成绩作为签约、报志愿的参考时,我们也强调一定要兼顾平时的考试成绩。而事实上,各个学校提前签约考生,也都是要以初三以来几次大考的成绩,已经初一初二的成绩综合做参考的。即使抛开签约,也不能完全排除一些成绩一贯较好的同学,在模考中出现较大的失误的可能;如果一模成绩好带来沾沾自喜,就此放松复习,甚至“躺”在“模考”成绩上睡大觉,是行不通的。毕竟,模拟考试不等于中考,其心态、状态都不尽相同,因为某一方面知识点掌握较好或临场发挥较好而取得好成绩,但这并不意味着次次都能考好,更不能说明所学知识、所考知识点全都掌握了。
因此,考好了可以对自己小小地鼓励一下,但同时再下一阶段的复习更努力;如果遭遇偶然的失败,也应该更多地想到找原因、找问题,更多地以平时成绩为参照,相信自己的实力,为下一次模考及真正的中考作好准备。
(2)模考毕竟只是练兵,发现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说,模考的目的是练兵,是为了找问题、找不足。尽管一模分数可能与平时成绩差不多,但从内容、题量、题型上来说,与平时考试都有所差别,仅从成绩上进行简单比较来判断自己是进步还是退步,是很不全面的的。即使二模成绩不够好,也还有最后的20多天可以用来查缺补漏、最后冲刺。因此,无论模拟考试成绩如何,孩子、父母都应该树立一种平和心态——胜不骄、败不馁,而不是浮躁心态——胜则骄、败则馁,把复习和模考当成中考前的有效演练。对于模考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反而要抱有庆幸心态,因为问题在模考中暴露了,就有机会使中考不重蹈覆辙。
(3)奋起直追,最后的胜利仍然可以属于你。
即使是模考失败了,也不等于中考就失败;即使模考成绩很不理想,也不等于中考就一定不能进步,只要努力什么时候都不晚。“模考”失利的考生、成绩较差的孩子,只要能及时总结,把好的方面和存在的问题都详细写出来,拿出最大的耐心、信心和毅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一切都还来得及。
作为父母,对于自己成绩有些让人失望的孩子,在临近中考的时候,担心、着急、失落,甚至生气、烦躁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了孩子的进步、为了赢得中考最好的结果,还是要尽量平和自己的情绪,以鼓励、激励,用最实际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为第一要务。
(4)客观分析,为填报志愿做准备。
模拟考试成绩出来后,一般会有所在区/县的整体排名或分数段公布。这时,父母要和孩子一起,认真分析试卷,看看哪些地方发挥出色、哪些地方还有知识漏洞,找到根源、找到症结,客观地评定这次模考的发挥情况,确定下一步努力的目标和对症下药的方法,估算一下各科可能的提分点和可能提高多少分,为最终确定志愿做好准备。
中考故事:
最重要的一模偏偏是女儿历次考试中发挥最差的一次。看到成绩,我们都有些傻眼了。
女儿嘴上很硬,但随着成绩的公布、知道了排名,班里每天都会传来谁谁谁凭借一模成绩与本校、外校签约的消息,心里不打鼓、不懊恼是不可能的。作为父母,我们心里自然着急:虽然我们一直没有明确地表达出对签约的期待,怕因此给女儿太大的压力,但如果成绩好能签约,那后面的复习就轻松很多,与“裸考”的心态肯定是完全不同的……
表面上平静了几天,我和女儿就一模的状况做了一次分析。比如,语文考试中词组、默写、文言文翻译这类基础性错误占多少分?属于纯粹技术性失误的,比如写错字、拼错词,计算错误等占多少分?哪些是知识点上的漏洞?哪些是复习中没有照顾到、没有弄明白的地方?哪些是审题不细、不严,哪些又是方法思路上的问题等等;然后,把各科需要自己解决的问题、需要找老师解决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复习需要作为重点的部分等都一一罗列出来。这样,我们估算了一下,如果一模能够正常发挥会是什么样的分数,这与我们原定的中考目标还是基本相符的,只要能够按照计划完成下一步的复习,我们拥有90%以上的把握!
当然,私下里我还是去请教了老师和熟悉中考的朋友,侧面证明了我们的分析还是客观的、公平的。这样,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都可以安心进入最后的备考了。签与不签的纠结“签约”,是指各所示范高中为了争取优秀生源,而提前与考生签署“协议”,直接进入本校高中部的一种初升高方式。一般来说,学校签约的对象首先是优先考虑本校优秀初中生,也会从别的校挖掘好生源,以及学生自己拿着成绩联系学校最终签约的情况。当然,根据中考政策,所有的初中毕业生必须参加中考,中考成绩是录取的唯一依据,但学校对签约生的参考标准会有一些特别的政策,如中考时只要达到了本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就可以顺利进入本校高中部(有些确定为实验班)学习;如果未达到分数线,学校可能学生作为择校生来录取等。但是一般来说,只要签约,都可以进入本校高中部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学生和家长吃了“定心丸”。当然,相应的,已经签约的孩子,学校会要求其在报志愿时,只能填报签约校作为第一志愿学校。更有些学校,会把签约生集中起来,提前学习高一的知识、减轻高考压力。
毫无疑问,能要和学校签约的孩子,需要具备很高的水平。综合各学校签约的条件,大致包括三类学生:
一是考试综合成绩优秀的学生,比如,在初中期间考试的综合成绩,主要是各学期期中期末考试、一模等重要考试的成绩优秀且稳定;也有的学校,把初二下学期期末、初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这三次考试的成绩加权计算,选取名列前茅的学生;或者,主要考察初三以来历次考试成绩,作为签约的参考标准。
二是在初中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包括数理化竞赛、科技竞赛等不同赛事,获得签约的机率更大。但是需要提醒的是,竞赛奖项要是具有影响力的赛事,如全国联赛、市级以上正规竞赛等。由于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凡是希望通过参赛获得签约资格的,要格外留心当地的学科竞赛组织情况和中考政策。
三是在学习上有潜力或某学科有突出成绩的学生。有些学校认为,这类有潜力的学生比单纯名次好的学生更需要好好培养,而且对于成绩好的签约生和有潜力的这批学生,学校会配备统一的教学资源。
签约,可以说是中考的一个捷径,对孩子、家长来说可以一定程度上减缓中考竞争带来的压力,对学校来说保证了高质量的生源。但同时,签约就等于提前把孩子与签约学校“绑定”了、提前结束了中考,从某种角度说,说签约是一把“双刃剑”也不为过:
(1)签与不签,同样承担着风险。
签约让孩子的中考多了一层保险,也同时让孩子失去了一次搏一把的机会,选择和放弃都需承担风险——签约,是既得利益,但即使中考发挥再出色,也没有了冲击更好学校的机会,又是一种损失;不签约,多了选择的可能,但万一中考出现失误,则会失去就读名校的机会,同样也是损失。而对于所有参加中考的孩子来说,有资格签约的考生,失去了拼搏更好学校的机会;没有得到签约机会的考生,则因有限的名校名额被提前签约瓜分得所剩不多……所以,这种选择总是有利有弊,不可能面面俱到。
(2)以一模定学校,未必就是最合适的。
以往的成绩、一模的成绩,都不能就代表中考的成绩。如果孩子成绩稳定,签约学校也正是最理想的目标,签约自然有利。但如果孩子成绩不稳定,或者正在提高中,仅以一模成绩就确定签约学校,未免有些草率:一旦孩子后劲大,中考成绩大大高于中考,远远超过签约学校,对孩子来说是个损失;反过来说,也有的学校虽然签约,但仍需要依据中考成绩录取,万一中考发挥失常很可能导致无法被签约学校录取,而成绩达线的学校又因为自己没填报到合适的志愿而不能被录取。所以,家面对各学校为抢夺生源时提出的签约条件是,一定要弄清楚其约定的具体内容,并根据自身情况谨慎签约。”
(3)签约会影响一些孩子学习的状态和成绩。
有人说,签约就像看一个悬疑片,还没到结尾,可是你却提前知道了结局,顿时失去了兴趣、失去了目标。签约后孩子的压力小了、动力就小了,父母也往往因为松了一口气而放松了监管。有的孩子开始对付学习,把精力转移到上网、打球、看课外书等学习以外的事情上,完全失去了备考的状态。但是,无论签约与否,每个学生都要参加中考、都要有中考成绩,一旦没有及时调整好,影响中考成绩,有可能无法进入实验班、重点班,甚至又可以因为成绩低于录取线而成为择校生,甚至无法被录取。
(4)签约后毁约,不利于孩子的诚信教育。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签约就只能录取到签约校,考得再高也只是这样;不签约,还可能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发挥,更上一个台阶。这种犹豫、纠结也是可以理解的。有些孩子和父母在与学校签约时,并没有完全考虑清楚,只是出于增加一个保险而已。但随后可能又有更好的学校成为了目标,并且也获得了签约的机会,怎么办?放弃更好的学校,于心不甘;不放弃,就意味着要与原签约校毁约。一方面,签约了,双方就应该共同遵守,随意毁约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讲诚信、不守承诺的反面榜样;另一方面,孩子还可能要承担怕同学、老师、学校说毁约有失“诚信”的压力。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是非观、价值观,影响到孩子精神状态、人际关系,甚至心理健康。
所以,签约与非,一定要慎重权衡各方面因素,做出合适的选择。而一旦确定了这个选择,最后不要再总是思前想后、反复纠结,甚至毁约,不如安心地接受事实,以轻松的状态迎接最后的考试。

中考故事:
一模后,我家也经历了签与不签的纠结。
我说过,女儿一直坚持把本校高中作为首选。但一模的失误,让与本校签约成为了不可能。眼看着班里不断有同学与本校、外校签约,我每天也在群里、论坛里得到各种各样签约的信息,看到别人可以早早“落听”从此轻松了许多,说心里没有羡慕绝对是假话。
很快,我得到一个信息。女儿一模的成绩,达到了本区一所示范校签约的标准,朋友劝我带着女儿主动找学校申请。而另一所示范校直接电话联系到我,承诺让女儿签约,并保证无论中考成绩怎样,都可以进入实验班。同时,我们也还参加了外区学校的招生咨询会、签约见面会。面对众多的信息,该怎么选择?
我们比较了相关几个学校的条件、以往的录取分数,再一次综合分析了女儿的成绩,把签与不签的决定权交给了她。我告诉她:签约其他两所学校中的一个,你可以从现在开始就安安心心、十拿九稳了,说的夸张点,不复习都可以。如果不签,就只有靠中考成绩、靠实力说话了,能考进本校,当然最好,皆大欢喜;退一步,也可能达到这两所学校的分数,但还要再“辛苦”这一个多月,却未必是实验班;也可能还有最坏的结果,连这两所学校都没有考上……只要你想好了,拿定主意,确定自己可以接受任何的结果,爸爸妈妈就尊重你的意见。但有一点,你要做好各种心理准备,而且不要为自己的选择后悔、懊恼。
女儿最终很坚定地选择了:不签!拼一把!虽说我心里难免有点“佩服+担心”,但欣然接受了女儿的选择。从此,我们家再也没有重提签约的事,直到中考结束。《赢在中考——父母不可不知的110个关键》更多内容请进http://bbs.edu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45683&page=1&ext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