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网络代购这一新兴购物方式逐渐被大众所接受。9月26日,中原油田第二社区丽苑小区的吴女士抱着一箱“洋奶粉”对记者说:“可恶的骗子,孩子的奶粉也敢造假,孩子吃坏了可怎么办?”
今年7月19日,吴女士通过某代购网站给3岁的儿子购买了2罐新西兰产的纽曼福牌奶粉,试着喝了一下口感不错,浓度也比国产奶粉高,关键是价格只是国产奶粉的三分之二。8月27日,“尝到甜头”的吴女士准备再次购买时,卖家告诉她店铺正在搞活动,买10罐送10罐。由于孩子每天都要喝奶粉,奶粉的保质期又长,吴女士感觉非常划算,便花1650元一次性购买了10罐奶粉。
9月7日,吴女士收到了通过代购买来的20罐奶粉。她赶忙打开其中一罐准备给儿子冲上,结果发现奶粉完全没有奶香味,而且颜色发白、手感发滑。她立即找代购网站想问个究竟,谁知道店铺链接已无法打开。她赶紧到有同品牌奶粉的朋友家对比。朋友接过她的“洋奶粉”用手一搓,笑着说:“你这是从哪里买的奶粉,明明是淀粉。你受骗了!”回到家,吴女士看着一堆“洋奶粉”真是有苦说不出。
现在,越来越多的宝爸宝妈倾向于购买国外生产的奶粉和食品,但张先生网购了价值数千元的进口婴幼儿食品后,发现包装上全是看不懂的“洋文”。他以这些食品没有中文标签为由,将销售商告上了法庭。

2014年9月至11月,张先生夫妇陆续在某网络科技公司开设于京东商城的网店购买了美国、德国进口的婴幼儿零食、辅食、奶粉等,总共价值7600多元。但他们发现,这些国外进口的预包装食品上没有中文标签和中文说明书。张先生认为,这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于是起诉销售商索赔。
庭审中,张先生还出示了两件未拆封的邮寄包裹,当庭拆包,其中的米粉、肉泥、泡芙、鱼肝油等食品果然也都没有中文标签。对此某网络科技公司辩称,原告在产品未开封的情况下,即至法院起诉,说明其知道产品的包装情况仍然购买,对原告的消费者身份持怀疑态度。另外,他们的商品均通过第三方发货,采取国外直邮或保税区直接发货的方式,因此不能保证是否具有中文标签,但对产品的质量可以保证。
吴中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不认可原告消费者身份,但并未提供证据证明原告的购买行为非消费行为,对此应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法院依法认定原告系被告的消费者。根据《食品安全法》等相关规定,进口的食品应当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后,海关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通关证明放行;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否则不得进口。
法院认为,本案中,被告销售的涉讼食品系婴幼儿食用的预包装食品,均未标注中文标签,应当认定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被告表示涉讼食品系由他人发货,说明被告未尽到查验涉讼食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义务,应视为其明知。
综上,法院支持了张先生的诉请,判决某网络科技公司退还货款7671元,并支付十倍赔偿金76710元。
法官提醒
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和中文说明书,并载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详细信息。否则消费者除了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向生产者或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10倍的赔偿金。
合格的进口食品,包装上应该具备中文标签(内容包括食品名称、成分配料表、原产国、制造商、境内经销商名称及电话、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激光CIQ(中国检验检疫)标志和进口食品卫生证书。
延伸阅读:10月食品作坊需持证 土榨花生油作坊面临洗牌有机食品认证面临危机 认证仍存一定操作空间深圳食品安全监管追溯与信用管理系统明年将推广新食品安全法 母婴食品安全把关更严格排铅食品 常吃它让你远离铅毒杭州率先推出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