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方纲(1733~1818)
中国清代诗人。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曾主持江西、湖北、江南、顺天乡试,又曾督广东、江西、山东学政,官至内阁学士。他精于考据、金石、书法之学,又是清代肌理说诗论的倡始人。翁方纲论诗的著作有《石洲诗话》,但他的基本见解则见于专篇论文中。他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为复古主义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他倡言“肌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儒学经籍为基础的“义理”和学问,一是词章的“文理”。这是当时统治者提倡经学和考据学在文学上的反映。在诗法上,翁方纲主张求儒复古。他的复古不是尊唐,而是崇宋,特别推崇江西诗派的黄庭坚,强调诗歌的考证作用和史学价值,把诗与经术、史料混为一谈,模糊了文学的特征。翁方纲作诗共2800余首。其中一类是学问诗,把经史、金石的考据勘研写进诗中,写来佶屈鑨聱牙,毫无诗味,另一类记述作者的生活行踪、世态见闻,或写山水景物,大半缺乏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著有《复初斋文集》35卷,集外文4卷,《复初斋诗集》42卷等。

图片以上就是网友分享的关于"翁方纲"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8151/637913728676.html
更多阅读

原文地址:翁同龢墓作者:reve翁同龢墓:在江苏省苏州常熟市虞山西麓。文保碑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翁同龢墓在虞山鹁鸽峰。翁同龢卒后葬翁氏新阡,其父翁心存墓左侧,封土直径4.3米,存高1.2米。冢前之碑,为宣统元年(1909),“恩准开复

王忠良:历史人物要有现实意义才能“活”在当下□黄洁王忠良,男,1968年11月生,江苏常熟人。现任翁同龢纪念馆馆长,副研究馆员,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常熟历史文化及文化产业开发利用的研究工作,多次主持完成省级科研项目。合
苏州(常熟)之行(2):翁同龢墓、黄公望墓、四高僧墓、兴福禅寺与瓶隐庐隔街相望的,便是“翁氏新阡”,这里曾是翁同龢祖母、父亲、哥哥的长眠之地,后来,这里也成了翁同龢的百年之所。翁心存,字二铭,号邃庵,翁同龢之父,曾任工部尚书、吏部侍郎、兵

我们张家的历史,有大量内容是尚书翁同龢保存下来的,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特别感谢他的记载,虽然当初他并无此意。我一直在猜想,翁同龢写日记,应该和他的妻子汤氏的去世有关,汤氏名汤松,浙江萧山人,她爷爷就是为我们写宗谱序的汤金钊,汤氏与翁同

清代书法家。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松禅、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咸丰六年(1856)进士。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卒后追谥文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