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和施耐庵 施耐庵的简介 施耐庵与陈友谅是什么关系

施耐庵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其所著《水浒传》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以北宋末年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以松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名好汉被逼上梁山,聚众起义,朝廷招安,最后难逃绞杀命运,注定了合久必分的下场。

施耐庵简介

施耐庵原名彦端,字肇瑞,祖籍苏州,其祖上曾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他的父亲以制造舟木为业。施耐庵虽为出身于书香门第,但仍秉承了祖上文人贤士的才气,自幼好博览群书,文化造诣极为深厚,十三岁时恳请父亲将其送往私塾学习,十九岁时便考上秀才,二十九岁考上举人,年近三十六岁,才考中进士,因其为人淡泊,不好功名利禄,从不将中榜题名作为人生志向,故而在其追求仕途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

为官三年,难与官场黑暗同流合污,故辞官归于故里。后响应张士诚抗元起义参与其中,担任参谋,最终落败。之后便隐逸山野,埋头著书之余当一名乡邻教书先生,传道布业,答疑解惑。施耐庵还经常教授学生画画,要求极为严格,只准学生认准一幅人物画像,直到将其画的精准画的惟妙惟肖了才能继续绘画其他人物,他前后共教会了学生描绘一百零八个人物画像,神态各异,各具特性,颇有妙趣。而这一百零八个人物画像就是出自施耐庵的小说文本。

在这期间,施耐庵的文学成就才得以完成,艺术来源于生活,施耐庵将其乡野生活的乐趣尽数在其创作中显现出来,可见其超众的创作才能与生活观察力。

陈友谅和施耐庵

施耐庵与陈友谅的关系就如刘伯温与朱元璋,只不过成王败寇,施耐庵不像刘伯温好运,求得明君,施展自身报复,施耐庵跟随陈友谅与元末年间,加入到群雄混战中,最终落得低不成高不就,就连之后,朱元璋数次征用施耐庵出仕,均遭拒绝,只因施耐庵碍于故主与朱元璋之间的矛盾,故而不肯侍奉两主,落得不忠之名,只得隐逸于世。

陈友谅剧照

陈友谅,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为当时混乱时局中群雄之一,此人极富野心,不甘于屈居小吏,生于乱世,给予他极大的机会改变自身命运,因此加入起义军,屡获战功,功升元帅后,吞并其他将领军队,自立为王。趁实力大涨之际,连破城池,成为长江以南地区最为强大的一支起义军势力。

陈友谅和施耐庵 施耐庵的简介 施耐庵与陈友谅是什么关系

然而陈友谅此人生性奸诈多疑,擅用权术,难有大将之风,大业初成之际,便居功自傲,贪图享乐。施耐庵在其举兵之初,担任其谋士,一开始他所呈献的计策陈友谅皆会采纳,对施耐庵如此贤才也是以礼相待。但随着陈友谅征战南北,兵力逐渐强盛,腹地扩大,他对施耐庵的态度也随之改变,也可以说狼子心性逐渐暴露。面对短暂的成功,陈友谅不懂居安思危,反倒对施耐庵的多次进谏颇为反感,索性闭门不见。施耐庵无奈,知其命数将尽,便复归山野,不问世事。

后朱元璋赏识其才能,托刘伯温以拜访故友之由请施耐庵出山,但施耐庵尤为固执,仍为如今侍奉朱元璋为主有倒戈背叛之嫌,故而数次拒绝,决心隐逸。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8251/504214540841.html

更多阅读

陈友谅 常遇春

陈友谅(1320~1363),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农民起义领袖,中国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很多历史文献中也多以神化朱元璋来丑化陈友谅,这是封建王朝“成王败寇”的惯性思维使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彭勇认为,传统历史文献中存在诸多故意歪曲丑化陈友谅

汉王陈友谅后裔 石达开

六百年来,陈友谅为了推翻蒙古人的残暴统治,恢复汉室天下,组织了轰轰烈烈的红巾军起义,直至建立大汉王朝,尽管最终失败,但他的英雄事迹一直广为流传。当时很多陈姓人受到陈友谅的牵连,被朱元璋以陈友谅后人之名而追杀,不得不改名换姓,到处躲藏

陈友谅之墓 陈友谅墓

前几日,为了工作的事颇为抑郁,独自一个人散步到长江边。然后,在旁边的小巷子里胡乱地走着。忽然,在一个不起眼的 地方见到一个牌坊,向前是一个墓碑和圆形的坟头。心里很是迷惑:“在这样一个房屋密集的地方怎么会有这样的墓碑呢?”上前一看,

陈友谅的妻子 陈友谅简介

鄱阳湖之战 至正二十三年(宋龙凤九年,1363年)七月,在朱元璋统一江南之战中,朱元璋率军在鄱阳湖(今江西鄱阳湖)击败陈友谅军的著名水战。 是年二月,张士诚派吕珍军围攻小明王的最后据点安丰(治今安徽寿县)。安丰粮尽援绝,刘福通战死,安丰告

陈友谅的后代 陈友谅是怎样发迹的 陈友谅后代去哪了

陈友谅出生于1320年,去世于1363年,他是元朝末年的一个英雄,曾经是农民起义的领袖。陈友谅是一个对中国历史产生很大影响的人,因为他建立了中国元末大汉政权,在1363年他率军进攻朱元璋的时候他中流箭而死,为了纪念他后人为他修建了陈友谅纪

声明:《陈友谅和施耐庵 施耐庵的简介 施耐庵与陈友谅是什么关系》为网友柠檬色的秋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