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由丹麦前往瑞典斯德哥尔摩时途径瑞典南部林雪平市,并在该市住宿一晚。由于当地正值仲夏节,入夜时间很短,于是晚饭后,几个团友相约在市里闲逛起来。这样就有了对林雪平的影像记录,否则第二天一早就乘车前往斯德哥尔摩了。
林雪平市是瑞典第五大城市,位于瑞典南部,人口13万,面积1431平方公里,于1230年建市。林雪平市是瑞典高科技、高等教育中心。1993年,林雪平市被授予瑞典最佳城市称号,此奖项是根据经济环境和企业状况由一家主要商务周刊投票选定的。
经过50年的发展,林雪平市已从一个小城镇变成瑞典的大城市之一。作为高科技、高等教育中心,林雪平市科研水平高、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多,集中了大量的科研人才。林雪平大学是瑞典国内一所著名大学。林市“科学园”已成为瑞典公司高新科技产品开发利用的重要场所。其工业以尖端科研、航空制造、能源技术为基础。
尽管林雪平市发展迅速,它依然保持着独特的小镇风味。自行车跑道环绕全市,在学生中骑自行车上学成为时尚,林雪平拥有众多的公园,每到暖季,整个城市都被绿荫覆盖。人们喜爱运动,慢跑跑道、港湾、湖泊、露天或室内网球场等都是锻炼身体的好去处。众多的电影院、音乐厅、图书馆、美术馆、商店、宾馆,使得在林雪平的日常生活更丰富多彩。
在街心花园中不经意间见到下面这座铜制雕像,后来经过考证才知这是大名鼎鼎、被誉为瑞典“辛德勒”的拉乌尔·瓦伦堡(Raoul Wallenberc,又称:拉乌尔·瓦伦贝格)的雕像。
拉乌尔·瓦伦堡1912年8月4日出生于瑞典一个显赫的家族——在银行业、铁路、工业领域都拥有巨额财富的瓦伦堡家族。优越的家庭背景和良好的教养使拉乌尔的人生似乎是一片坦途,他博学多识,交游甚广,喜爱建筑和绘画,精通俄语和德语。1935年,他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毕业后前往南非的一家建筑公司工作。半年后又前往巴勒斯坦地区(如今的以色列海法市)的一家银行任职。
巴勒斯坦地区的生活对拉乌尔产生了深刻影响。在那里,他遇见了第一批从纳粹德国逃离的以色列人。在交往中,拉乌尔对犹太人产生了深深的同情。鲜为人知的是,拉乌尔本人也有犹太血统,他祖父的祖父——本尼迪克特·瓦伦堡就是一名犹太人。
1944年7月,他赴布达佩斯,在瑞典驻匈牙利公使馆任一等秘书,当时正值纳粹德国实施所谓“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瑞典公使馆以各种瑞典机构的名义租下了许多住宅为犹太人充当避难所。拉乌尔到后,避难所的数量大大增加,很快便容纳了1.5万多犹太人。瑞典公使馆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由拉乌尔负责的特别行动部门,雇用了数百名犹太人,使他们获得外交豁免权,逃过纳粹的逮捕。他甚至还设计了瑞典“特别护照”发放给犹太人,1.3万多人因此得救。
党卫军对拉乌尔恼羞成怒,他们一度下令士兵向拉乌尔开枪。但拉乌尔多次奇迹般死里逃生。据史料记载,到苏军进入布达佩斯时,有9.7万犹太人仍生活在该市的两个“隔都”中,加上在匈其它地方的犹太人总计12万人。因此据估计拉乌尔至少挽救了10万犹太人的生命。
1945年1月15日,苏联红军攻下布达佩斯。两天后,拉乌尔连同他的司机被苏军带走,自此杳无音信。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专门成立了拉乌尔委员会,通过各种渠道寻找这位英雄。以色列、美国和加拿大还接纳他为荣誉公民。
对于拉乌尔被捕后的经历更是被传得沸沸扬扬,但确信他一直被关押在苏联劳改营和集中营里。有人说在1947年已被枪杀,但之后有更多的证人提供他仍在监狱的证据。从斯德哥尔摩国际法庭上列举的证据表明,1980年拉乌尔仍然活在人间,当时他被监禁在列宁格勒的一座监狱里。
中央车站外的自行车。
真有意思,闲逛中还见到这样的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