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演奏 中国古典音乐编钟演奏经典之作——屈原问渡









 编钟曲 屈原问渡 

                    

曾侯乙编钟演奏 中国古典音乐编钟演奏经典之作——屈原问渡

 

        屈原问渡是用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所演奏的曲目之一,是中国古典音乐中编钟演奏类的经典之作。

        一九七八年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随州市城西北约一公里名叫擂鼓墩的地方,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大型木椁墓--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件一万五千余件,其中有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见的珍品。        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古代乐器中,以规模巨大、保存最好的打击乐器--编钟最为壮观,这套编钟共六十五件,重2500多公斤,皆为青铜铸造,设计精巧,气势雄伟壮观。于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至今音乐性能良好,能演奏古今各种乐曲。编钟钟架由铜木结构呈现曲尺形,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七根彩绘横梁,两端均有浮雕着盘龙和花瓣纹       屈原的生卒年月为前340年-前278年,而据考古发现推定,曾侯乙大约生于公元前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曾侯乙大约比屈原老了至少一百多岁,另有调查表明屈原问渡的内容参见楚辞中《渔父》一文,该文或为屈原弟子宋玉所作,故年代差度应更大。所以说屈原问渡为曾侯乙所作,完全是无稽之谈。具体作者及其出处,本人暂时查阅不到相关资料,望相关能者为其更正补充,不要让历史被刻意曲解,埋没。        一九七八年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随州市城西北约一公里名叫擂鼓墩的地方,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大型木椁墓--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件一万五千余件,其中有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见的珍品。
 
       屈原问渡参见屈原文“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 独清,众人皆醉 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编钟是中国古代汉族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中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 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 9 枚一组的和 13 枚 一组的,等等。1957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编钟13枚演奏的东方红乐曲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响太空。        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的,等等。1957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编钟13枚,音乐家随即用此演奏歌颂当代领袖的颂歌《东方红》。1978年,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成套编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这套编钟之大,足以占满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曾侯乙墓编钟由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钟共65件组成。这些钟分3层8组挂在钟架上,直挂在上层的3组叫钮钟,斜悬在中下层的5组叫甬钟,其中最小的一个钮钟高20.4厘米、质量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调作用,最大的一个低音甬钟高达153.4厘米、质量为203.6千克,全套编钟总质量在2500千克以上。钟架是铜木结构的,它的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如┏),全长10米以上,上下3层,高273厘米,由6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整套编钟和梁架气势宏大、壮观无比。演奏时乐队由几个人组成,用6只丁字形木锤敲高、中音,用两根长形棒撞低音。经声学专家研究,编钟中的每只钟都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只要准确地敲击钟上标音的位置,它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频率的乐音,整套编钟能奏出现代钢琴上的所有黑白键的音响。这套编钟的定音频率为256.4赫,与如今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几乎完全相等。        曾侯乙编钟用料是铜、锡、铅合金,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用以标明各钟的发音音调,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实物。可见,远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        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这套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短架(左)长335、高273、长架(中、右)长748、高265厘米编钟是古代打击乐器,也是象征拥有者权位的礼器。主要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八组: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南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甫钟,12件,另有搏l件。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公斤。编钟的悬挂有三种方式:下层钟用环挂式,挂钩为爬虎套环和双杆套环两种中层钟用钩挂式,挂钩为框架钩和焊钩两种;上层钟用插挂式,是以插销入挥、串钩钟钮。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铭文多数错金。全部甬钟的记事铭文均为“曾候乙作持”5字,标明钟的制作和享用者是曾侯乙。        搏钟的铭文则记载楚王熊章为曾侯乙铸宗彝一事。标音明文标示了钟的悬技位置或敲击部位及其所发音的名称,它们构成了十二半音称谓体系。乐律理论记述了曾国与楚、晋、齐、申、周等国的律名对应关系。钟铭所见律名28个、阶名66个,绝大多数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这套编钟的铭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乐律理论专著。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每件钟均有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可以分别击发而互不干扰,亦可同时击发构成悦耳的和声,证实了中国古编钟每钟双音的规律。全套编钟具有深沉浑厚的低音、圆润淳朴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其音域自C2至D7,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的多种乐曲。钟及钟架铜构件是铜、锡、铅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异。用挥铸、分铸、锡焊、铜焊、铸镶、错金、磨砺制作而成,工艺精湛。        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有6个丁字形彩绘木极和2根彩绘撞钟木棒与钟同出。据此并经实验判定,这套钟的使用共需5人:3人双手执小模,掌奏中、上层钟;2人各持撞钟木棒,掌奏下层钟。(木架和部分挂钩系复制,其余均为原件)。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        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曾侯乙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        编钟虽作为一种较为古老的打击乐器,但其音质、音准、音色等方面,绝不逊色于:排鼓、大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钵等民族打击乐器,也不逊色于:定音鼓、马林巴、铝板琴、大军鼓、小军鼓等西洋打击乐器,更不逊色于架子鼓等爵士打击乐器。其地位已在世界打击乐界中根深蒂固。        曾侯乙编钟曾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而在随州叶家山墓地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比曾侯乙早500多年的编钟,或将改变对钟的起源的认识。考古人员在编号墓墓壁二层台发现了1个镈钟和4个编钟,5件为1套。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教授认为,这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编钟,此次发现的编钟属于西周早期,预计有5至6个编钟,其数量和规模超过同时期已发现的编钟,在当时属于较高等级,是西周考古的重大发现。曾侯乙编钟曾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在3日的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比曾侯乙早500多年的编钟,或将改变对钟的起源的认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8451/967981656067.html

更多阅读

曾侯乙编钟文化属性分析 曾侯乙编钟

【参考文献】[1] 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第177、219页。[2] 由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的新型工具书《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称:曾侯乙编钟“并非曾国制造的器物,而是楚国制造的”(见996页)。对此,

编钟 编钟价值多少钱

湖北省博物馆座落在东湖旁,毗邻武汉大学,与我的母校桂子山上的华中师范大学隔湖相望。凡来武汉者,汉正街不可不去,江汉路不过不去,江滩不可不去,户部巷不可不去。而你真正要来武汉么,哪怕你再忙,时间再紧,你一定要去博物馆,看看编钟和观瞻编钟

曾侯乙一号墓编钟铭文的理解与认识 曾侯乙编钟演奏东方红

曾侯乙一号墓编钟的铭文共3755字,分见于钟体、钟架和挂钟构件之上,其中音乐铭文一共有2800多字,是迄今为止人们所见到的数量最大、体例最完备、内容最丰富、文化蕴涵最深的音乐理论文献。它跨越了二千四百多年的时空,带给世人战国初期准

武汉散记之三:曾侯乙墓

武汉散记之三:曾侯乙墓雨下得很大,上午去湖北博物馆参观。因为免费开放,所以游客很多,我们时间有限,重点是看了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对曾侯乙墓,我是早就知道,这是我国出土青铜礼器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墓葬,算得上是我国考古史上最重要

转载 《中国古典新民乐经典曲目赏析》5 --今夜 古典吉他高考曲目

原文地址:《中国古典新民乐经典曲目赏析》(5)--今夜闻君拨弦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作者:清荷序:出色的民乐作品绝不是“民乐的眩技+流行的伴奏=新民乐”。技巧是铺陈,意在展现回味悠长的情节,听曲如闻事,听曲如赏画!当一曲好音缭绕耳旁,千言万

声明:《曾侯乙编钟演奏 中国古典音乐编钟演奏经典之作——屈原问渡》为网友纠缠着的空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