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新华社资料图)
“作为一个有责任的知识分子,应该积极地去为国家、为社会而工作。”
——林毅夫
他1952年生于台湾,27岁时泅水渡过台湾海峡“叛逃”到祖国大陆;留学美国时成名,却在那个出国成风的年代回到北京;坚定地选择弃官从学后,又于有所成就之时,选择从零开始,创办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当他作为一名独立学者声名远播之时,又成为世界银行副行长,进入一个崭新的、更大的舞台。这个具有传奇人生的人,就是林毅夫。
投身台军界前途看好

19岁时,出生于台湾小县城宜兰的林毅夫,考入了台湾最好的大学——台湾大学攻读农工专业。1年后,转读军队系统的陆军军官学校。这在普遍信奉“好男不当兵”的台湾,引起轰动。林毅夫因此被“军界”树为青年楷模,并被评为十大杰出青年,被蒋经国亲自接见。
1975年,林毅夫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毕业后,又被军方送到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攻读MBA,成为台湾较早拿到MBA的人之一。1978年毕业后,林被选派到台湾距大陆最近、军事地位颇为重要的金门马山岗哨,担任连长。那时的林毅夫,前途看好。
此时,他还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陈云英在大学时与林毅夫相识,二人一见钟情,婚后感情和睦,大儿子已经3岁,一个新的小生命正待降生。
为了理想回到祖国大陆
但是,林毅夫此刻思考的却是大的前途。
林毅夫后来在解释他为何离开台湾时说,自入读台大后,他也像历史上很多有识之士一样,一直在思考中国如何能富强。他熟读历史,特别是谙熟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屈辱史,他认为两岸最终必将统一,只有统一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强大。
但是,海峡两岸分离的现实,使他心中的愿望和报效祖国的想法无法实现。每天晚上,他只能遥望对岸星星点点的灯火,心潮澎湃。
林毅夫听说附近部队有一名搜索排长,事前向蛙人借了“蛙鞋”后泅水游到了对岸。这个故事给了林毅夫极大的启发。
1979年5月16日傍晚,林毅夫假称当晚“演习”,下令官兵不准走出营房,若发现有人下海游泳也不得开枪。身材高大健壮、至今仍是游泳健将的林毅夫,布置好这一切之后,当晚泅过2500米宽的海峡,到了大陆。过去一直传说林毅夫是抱着两只篮球游过海峡的,2008年3月,林毅夫当众澄清,“抱着篮球是不可能游过台湾海峡的”。
刻苦攻读成经济学博士
游过那条不宽的海峡,台湾青年林正义改名为林毅夫,他放弃了在事业上已取得的一切,放弃了与家人的相聚。但在这片全新的、更为广阔的土地上,他也收获了很多。
初到祖国大陆的林毅夫,选择到北大读社会主义经济学。这一年,大陆恢复高考刚两年,北大经济系首次招收研究生。在北大,林毅夫以其既谙熟西方经济学理论、英语口语又非常流畅的优势,很快在同学中脱颖而出。
1980年,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访问北大。林毅夫因兼具经济学专业基础和英文功底,被推荐担任舒尔茨的随行翻译。在与舒尔茨的接触中,林毅夫获得了舒尔茨的欣赏。舒尔茨回国之后不久,即给北大寄来了信,邀请林毅夫到美国读博士,并为他提供全额奖学金。
1982年,林毅夫来到芝加哥大学师从舒尔茨学习农业经济。他用4年时间拿到了别人要用5—7年才能拿到的博士学位,而后,又辗转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攻读博士后。1987年,林毅夫完成耶鲁大学博士后的研究。他毅然带着妻子和儿女,回到了北京,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博士。
责任编辑: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