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品中生 “平”中见奇 “无”中生有

浅显易懂是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原则之一。一些课文,尤其是白话文课文和语言自然浅近的古诗,对于学生来说,并无多少文字障碍,也少语义蔽障。面对言近意浅的课文,很多教师不能力透纸背,教学过程平淡无奇,学生学起来索然寡味。

  其实,某些白话文课文与古诗,尤其是名家之作,往往将言外之意、象外之旨,隐藏在看似平淡的语句之中,“迷惑”了一些教师,更“欺骗”了很多学生。
  薛法根老师的高妙之处在于,他总能从“平”中见出奇,从“无”中生出有,于无声处听惊雷,巧妙引领学生悄然而至美妙的境界。
  笔者结合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几篇课文,带读者领略其教学风景之美与意蕴之深。
  (一)
  《天游峰的扫路人》结尾有这样一段话:“老人朗声大笑。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学生粗略一读,没有什么不明白的。但是,“飞了起来”,却“又悄悄地落回原处”就显得很特别。一般写鸟被惊起之后,总会写它飞走了,而这里却写鸟又落回原处。如此一追问,学生顿时感觉此处写得并不寻常,引发了对言语的推敲和揣摩:此处写宿鸟,一语双关,其实是在写老人。宿鸟惊起又落回原处,因为它们离不开生活的这片竹林;老人早已退休却仍在扫地,是因为他对这座大山的那份情愫难割难舍。这样一来,醒悟的心回寻追溯,豁然开朗。而仅仅这样理解和体会还不够,薛法根老师知道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往高处“攀爬”,于是追究:这里的“扑棱棱、悄悄地”等字眼还有什么特别的意味吗?读来让你有怎样的一种韵律与心绪?句段中的言语音韵之美、情意渲染之美,就这样被揭示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
  《天游峰的扫路人》中只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作者“我”,另一个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两人虽有两次对话,但都是平淡之语。可正是在这种“平”中,却深藏着“奇”。薛法根老师有一双“平”中见奇的“慧眼”,引领学生发现其中的奇妙――
中品中生 “平”中见奇 “无”中生有
  生:第一次是偶遇,没有引起特别的注意,所以仅仅写了老人的衣着和整体的大概印象:精瘦。第二次是惊讶之后的打量,所以将老人与众不同之处刻画得具体生动。
  师:通过这个比较,我们清楚地知道了心境不同,所看到的人物的外貌也就不同。
  生:我特别注意第二次描写,“瘦削、黝黑、炯炯有神”这些词语与第一次的“精瘦”形成照应。
  师:你从词语上比较,很好!如果说前面是粗线条勾勒,那后面就是――
  生:工笔细描。
  师:写人亦同绘画。其中的道理大概是相同的吧!
  生:我感觉前后两次作者对老人的态度不同,第一次是萍水相逢的;(师插话:相识)第二次却是深入了解以后的相知了。其中的敬佩与惊讶之情隐含在这些词语里。
  师:比如“黝黑”,有感情藏在里面吗?(生笑)
  生:有!“黝黑”给人一种健康、强壮的感觉,是一种健美,那就是一个赞美的词语。
  生:“黝黑”常常形容人的肤色黑得发亮,黑得有精神,黑得有力量。我看到那些运动员的肤色就是黝黑黝黑的,不像我们白白的。(大笑)
  师:如果换成“面色黑乎乎”的,或者“面色灰黑”――
  生:(抢话)那就生病了呗!(大笑)
  师: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由外而内,由表及里,逐层展现老人的精神风貌,热情、爽朗、豁达、自信,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既不显得很突然,又不显得很虚假。这,就是人物外貌描写的艺术。
  这样一个教学片段,不但让我们发现了语言表层之下的精妙艺术,也看到了学生那双“平”中见奇的眼睛。可是,如果没有薛法根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也就很难拨动微妙的弦音。恰如中国第一篇教育学论著《学记》所言:“君子之教,喻也。”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他不断的诱导下,精神生命产生震动,进而形成自我发现文本内蕴的兴趣与能力。
  从智慧出发,深入生命本质的核心部位。
  除了上面被隐藏起来的“奇”之外,《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一些人们未识的“宝藏”。如为什么开始的时候写天游峰的险峻?为什么“我”是“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足见一般人登上天游峰,该当何其难也!可这位七十来岁的老人,却是“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而且还“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地连说了两个“不累”。这除了说明他的身体健康之外,还有一个被隐蔽了的意义,那就是他太喜欢太留恋这个乐园了。他已经退休了,本应在家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了,可是,他却不舍得走,为什么?“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这说明,武夷山太美了!难道只是山水、花鸟美吗?不!还有这里的人,人更美!老人如此,其他在这里生活的人,同样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而篇末所言“30年后”的对话,不但埋藏着勃发的激情,还拓展了开花的梦想和生命的意义,让生命有了更高的境界。由此,彰显了“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的至理名言。而这些,如果只从字面观看,是不存在的,可是,我们却可以进行合乎情理的推进,发现“无”中之有。如果不对课文做深层次的探索,就很难发现其中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这不但需要教学的艺术,还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
  谁垂直于大地,谁就是破土的新苗。
  任何文本,都是有生命的人写的,浅显的文字往往蕴含着深奥的道理,教师教学的时候,不应当只是满足于对课文表面之义的了解,而应当走进文本之中,与文本作者进行生命对话,去触摸彼时彼地作者情感的脉搏跃动,进而去发现其独特的意蕴所在。这,着实考验教师的实践智慧和价值追求。
  (二)
  笔者在听薛法根老师执教《雾凇》时,大有“高山出平湖”的惊奇感。当时有人形象地说,他的指尖上开出奇异的凇花;也有人诙谐地说,藏在松树中的天机,被他破译出来。
  课文不长,可是,对于生于南方、长于南方的杭州孩子来说,真正领略其中的要义与美质却并不容易。这些孩子中到过雾凇“产地”吉林者寥寥无几,甚至可能一个也没有。可是,当听过薛法根老师执教《雾凇》之后,雾凇则形象化地呈现在了他们的眼前。他不但填满了孩子们心灵的渴望,还让他们对这个北方景观有了心向往之的游览欲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8851/303964445007.html

更多阅读

隆鸟、恐鸟——曾经的鸟类中的巨无霸续 冠恐鸟

隆鸟、恐鸟——曾经的鸟类中的巨无霸(续)恐鸟科与现代非洲鸵鸟、美洲鸵鸟、大洋洲鸸鹋都归入鸵形目。已知有10种,包括两种高大恐鸟,其中迪诺尼斯(Dinornis)恐鸟身高3米,最高者3.6米,重250千克。虽逊色于隆鸟,但大于鸵鸟。小型的恐鸟大小

450吨自卸卡车中的巨无霸 别拉斯75710 转载 belaz75710

[矿山自卸车] 白俄罗斯展出自卸卡车中的巨无霸 别拉斯75710白俄罗斯汽车制造厂在其试车场展出了自行研制的载重450吨的重型自卸卡车。这是目前世界上载重量最大的自卸卡车,此前最大的自卸卡车载重360吨。该车自重810吨,有8个巨型车轮,

老歌推荐之郭小霖的《梦中见》和《从不知》 梦中见 郭小霖

郭小霖的这首梦中见曾经是我最喜欢的华语歌曲前十名之一,90年代初出品。但是这首歌虽然优美动听,但是却不象张国荣谭咏麟的歌那么流行。一直想寻觅这首歌的CD却遍寻无着。不过在99年的时候,和同事何英炯聊天,他居然有张精选CD中有郭小霖

邳州运河中学----中国教育中的巨无霸 邳州运河中学初中分班

邳州运河中学----中国教育中的巨无霸 邳州市运河中学是我走遍全国2000多所学校当中,所遇见的规模最大的一所超级大学校。下辖四个校区,在校学生达2万多人。我们在运河中学连续讲了三场,场场反响热烈!这里集中了几乎全市最优秀的学生,我

声明:《中品中生 “平”中见奇 “无”中生有》为网友独身少年吼起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