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很严肃,但并不道貌岸然。对人生的一些最感性的命题——譬如爱和欲望等等,他们的教主——从释迦牟尼到耶稣,都曾做过,朴素的体验和严肃的思考。
佛教有一个基本理论——缘起理论,认为“诸法由缘而起”。“缘”指条件,“起”即产生。这就是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依条件而生起的。
释迦牟尼认为,爱欲的滋生,高度依赖于人对外物的感受。而感受的根源,来自于人对外界事物的接触。人接触外界事物的器官即感官,无非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等,佛教称之为“六根”的。相对应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人的这样几种基本感觉。
发现感觉,应该算是佛教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人类真正系统而深入地认识感觉,却是从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开始的。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曾经用猕猴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把小猕猴和它的母亲隔离开,放在一个笼子里面。笼子里,给小猕猴装了两个“假妈妈”。第一个妈妈,用硬梆梆的钢丝装置而成。但是,这个妈妈的胸口,有奶瓶。另一个妈妈,是用软绵绵的绒布包裹出来的。这里,并没有放置食物。实验发现,一天的绝大部分时候,小猕猴总是选择和绒布妈妈呆在一起。只有在饿了的时候,才去“钢丝妈妈”那里吃奶。吃饱以后,又马上回到“绒布妈妈”怀抱。
代入感觉概念,不难发现:钢丝妈妈所满足的,是小猕猴对食物的需求。而绒布妈妈,则满足着小猕猴对安全与爱的需求。这种满足,是通过触觉通道来传递的。绒布妈妈所具备的温暖、柔软的特质,给了小猕猴莫大的安全感,甚至给了它一种被爱的感觉。由此,居然颠覆了人类社会“有奶便是娘”的混蛋定律。
一个孩子的生命成长史,也就是他的感觉发育史。无论“两个黄鹂鸣翠柳”,还是“一行白鹭上青天”,都呈现出,人对世界的感知,无从超脱感觉的起点。而在当代社会,电视、音响、美食、香水等,构成了消费文化的基本元素。这些消费文化,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的密切参与息息相关。
唯独触觉,存在着被淡忘、被忽略、被边缘化的现实危险!
怀孕其间,妈妈和孩子血脉相连。出生之后,孩子和妈妈肌肤相亲。这种天然的联系,提供了“人之初”阶段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心理安全方面的两重保障。随着孩子越来越长大,大人们便有意无意地开始实施退出机制。其最显著标志在于,孩子和父母亲之间的身体接触越来越少。在中国,这种退出机制尤为明显。其一,早。其二,彻底。
婴儿车的出现,解放了大人——成就了爸爸的潇洒和妈妈的漂亮。但是,从来没人征求过孩子的意见。是喜欢呆在妈妈的怀抱里呢,还是更乐意躺在超豪华级别的高档婴儿车里?两个基本的事实在于,其一,孩子是被处置的;其二,就算他感觉到权利受损,也没能力表示抗议。
一对年轻夫妇,上班路远,早出晚归。每当他们回到家中时,孩子早已睡着了。为此他们感到很内疚,双休日时给孩子买来爱吃的食品和玩具。可是孩子又砸又摔,一点也不领情。爸爸看到儿子如此“无理取闹”,气急了,就狠狠地打他的屁股。可这时,孩子却静静地趴在爸爸的腿上任其狂打,表现出一副很满足的样子。这种情况以后又多次发生,令他们大惑不解。咨询过心理医生后才知道,原来,这正是孩子长期得不到亲人的爱抚与触摸,心理营养失调而产生的变异现象。这种“无理取闹”,实际上是一种无意识地企求父母“皮肤触摸”的反常态行为。
可见,任何方便,都不是没有代价的。还好,总会有一些人,宁可麻烦一些,也不去吃方便面。这里,我想跟大家介绍三位年轻妈妈,我称她们为聪明妈妈!
第一位妈妈说:当孩子放学快要走到门口时,我会暂时扔下手中的活,跑着迎接孩子。有些夸张地跑着张开双臂迎接孩子,并把他紧紧地拥抱入怀。这个小小的举动总是让儿子快乐地大笑,尤其是当我趁势抱着他旋转时,他会感觉到妈妈非常高兴看见他回家。
第二位妈妈说:安顿好5岁的儿子上床时,我会换着花样亲吻我的孩子。他喜欢蝴蝶式的亲吻,当我用睫毛轻轻地扫他的小脸时,他总是咯咯直笑。有时候我们会用磨擦鼻子的亲吻方式,还试过欧洲亲吻两边面颊的方法。
第三位妈妈说:当女儿还是婴儿时,我经常用轻拍女儿后背的方法哄她入睡;孩子逐渐长大后,我就用手指在女儿的背上写字母或数字让女儿猜;女儿8岁后,我就在她后背画一些和她生活相关的场景。在女儿情绪低落时,我知道,用手、脚或是脸的接触来传递关爱,强过万语千言。
三位楷模妈妈的信息,来自2006年05月26日南方日报。文章的标题是——亲近孩子,你知道怎么做吗?

我的解读是——肌肤相亲才是亲。
文章来自微信订阅号知识父母
ID:zhishifu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