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会宁是一个贫困县,因盛产高考状元而被誉为“状元县”。“老师苦教、学生苦读、家庭苦供”是会宁教育多年来的“三大法宝”,在教育界被誉为“会宁精神”。圝圝然而,就在尊师重教的会宁,去年11月启动的一次招录警察计划,引得大批基层教师离岗。据统计,今年总共招录了189名警察,其中有171名来自教师行业。圝圝教育强县为何出现大面积离职潮?教师职业梦想究竟安放何处?圝圝亲爱的老师,漫漫教育路上,你也曾迷茫,也曾动摇过吗?
弃教从警,你的教育梦去了哪里?据媒体报道,有考上警察岗位的老师说,我之所以报考警察,是因为从小就有个“警察梦”;有老师说,当教师整天围着娃娃转,没出息,不如警察威武。
这171位弃教从警的教师,或许他们也曾有过“教育梦”,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会宁教师大面积转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有媒体曾对教师生存现状做过调查,也许,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二。
1待遇不太高六成教师工资在1000—3000元之间调查显示,八成以上认为教师社会地位不高。
“校园里太封闭”、“教师工作辛苦平淡”、“成天和娃娃们打交道,平凡贫穷,不得劲儿”的说法,这也是一些会宁老师的心声。
圝
小编观察:当警察比当老师更风光?光?
有教师表示,之所以报考警察因为从小有理想。“对于一个男儿来说,警察才算是有意义的工作。”已有中级职称,且在县城学校工作的咸月海,第三次报考了警察,并成功考取。
其实,这些岗位流动了的老师,有着各自不同的理由,有的人就是从小有着警察梦,完全把这种现象认为是教师地位低,并不是一个科学的解读,不过,这确实暴露出教师职业吸引力的一定问题。
结论圝圝上海大学社会学系顾骏教授说,“其实所有这些说法统统只是理由,今日公众的惊讶不是会宁发生了大动静,而是以前发生的同样事情没有见诸报道,特别是没把录取数量和比例完整报道出来,大家不知道而已。”圝圝新华网评论说:除非是当地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离职趋势一直持续,如此才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去反思,是否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个人待遇及其他权益保障上存在诸多缺失,导致了人心不稳流动加大。圝圝蒲公英评论作者刘义杰则认为,人往高处走,老师去做警察没什么大不了,这看起来似乎是个笑话,但趁机反思教师队伍的录取与建设,让喜欢教育的人进来,让不热爱教育,不适合做老师的淘汰掉,显然更重要。小编观察:你真的热爱教育吗?
单凭一次机缘巧合的“171名教师转型做警察”个案,就得出会宁教师行业出了问题的结论,甚至以此来哀叹所谓教师职业理想的破灭、教师权益保障的薄弱等“大”议题,显然是用力过猛,偏离了事件本质。
不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问题,老师们对职业的热爱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初心不悔,为何我们选择坚守?在这个商品经济时代,很多人追逐功名利禄时,老师们守着那一份淡泊和宁静。手持一份教案,在三尺讲台上下,品味着生活的千姿百态,与一个个孩子进行生命对话。
下面介绍的这三位特级教师,和你我一样,出生平凡,和你我一样,年轻时也曾遭遇挫折和茫然,但如今却在坚守中收获了甘甜。
圝
窦桂梅:从“跑龙套”到转正,从中师到博士
(清华附小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我出生在吉林省蛟河县的一个小山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刚开始工作,我被分配在学校教务处,还是做行政工作。
在别人看来,我是个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替补队员,但我感觉却挺好,把自己当成了全能的主力队员。每一次代课,我都抓住机会,全力以赴。因此,几年里我没有停止过恳求领导,要求更换岗位──教我最喜欢的语文。1991年,我的坚持终于如愿以偿。
从23岁到32岁,再到47岁,在作为居家女人最为辛劳的时期,我从专科一直读到师大研究生课程,再到获取了教育学博士学位,经历了从专科、本科、硕士到博士的漫长进修过程。如今,我还有幸成为了东北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这都离不开不断的学习,在求知的路上,我一直在努力着。
圝
王木春:我不知道前面有什么,但我再也不会离开了
(福建省特级教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二十多年前,我带着一脑子的浪漫想法告别大学校园,回到中学母校,开始了教书生涯。
一年半后我成家,当时工资极低,入不敷出,我陷入了深深的伤痛与迷茫:将来孩子怎么抚养?没有房子怎么办?
我决定改变自己的未来,于是开始学徒做水电工。
一次,我去一户人家做小工,趴在三楼一锤一锤地凿着墙。蓦地,我从窗口瞥见远处的学校操场,虽杂草丛生,却安静如斯,诗意流淌。一会儿音乐响起,学生三三两两走向操场。我认出自己班的学生了,他们正跟随旋律动作起来……我的双眼模糊了。
第二天,我早早到校,注视着学生一个个走进教室,内心脱胎换骨般清爽。我告诉自己:我不知道前面会有什么等着自己,但我再也不会离开了。
圝
肖人翔:“良心发现”——爱学生就是爱自己
(江西省特级教师,曾获“全国人文科学优秀专家”称号)
20至30岁。这是我人生之旅的重大挫折期,也是重大转折期。
我的青年史包括三段。
1981年9月至1988年8月,窑头中学:不知天高地厚,顶撞领导;结果竟然遭到“批判大会”……
1988年9月至1992年8月,万安中学:“被”执教补习班,“被”执掌高三——直至搞教改陷入重重压抑……
1992年9月至1996年8月,县教师进修学校:频受打击,屡屡想要转行从政,却错失很多机会。
初登讲台是在一所乡村中学,未能进入梦想的县城中学,我一度消沉多年。
改变源于某后进生写助学金申请书时,满篇的错别字(“助学金”写成“土豪金”)。看完我默默流泪,良心发现:拿了国家的工资就该担当教书育人的责任。
这就是我的职业良心,有了这个“良心发现”,我开始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自然而然地就对师生关系有了深层的领悟:学生既是教师的客观对象,又是教师的另一个自己。所以,爱学生就是爱自己。
圝
小编观察:
我们常把教育比做三道茶,第一道为苦茶,比较清苦;第二道为甜茶,寓意苦尽甘来;第三道为香茶,蕴涵酸甜苦辣个中滋味。
迷茫和彷徨似乎是每一个人年轻时必经的考验。
许多老师正是在历经人生的困顿之后,选择了相信,选择了坚守,终成一代名家。
任重至远,谁来守护你的教育梦?政府:完善落实各项教师保障制度
针对教育投入不均衡、一些地区教师待遇不高、一些教育补贴难落实这些现象,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完善的预决算机制和福利保障机制,合理规划教育支出,促进教育均衡;同时要加强监管力度,避免在教育投入上“只见文件不见钱”等不良现象发生。
学校:做好教师坚强的后盾
当青年教师初登讲台时,学校应制定明确的培养计划,实施目标引领与跟踪,完善师徒结对制度,关心青年人的想法与生活。
当教师因实施批评教育陷进家校纠纷时,学校应在坚持公正严明的前提下,维护教师的权威和权益,帮助教师积极化解矛盾。
倾听老师的心声,理解老师真正的需求,才能做好教师的坚强后盾。
社会:家长们多和教师沟通,给予理解与体谅
确实,教育肩负着社会的未来,因而受到更为苛刻的要求。“寂寞地坚守”并没有换来尊重的眼神;“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并没有享受到职业的“光辉”,这是很多老师在面对社会眼光时发出的无奈叹息。
作为家长,我们要尊重教师,理解老师的难处。要明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密切配合,加强沟通,才能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教师:在平凡和困顿中,实现理想的突围
1. 心灵突围,用“个体行为”去把握幸福
实现心灵突围的最好方式是——“读万卷书”。
读书之乐在宁静,在宁静中提升素养,在宁静中保持理性,在宁静中执著践行,通过阅读成为一位“明师”——明白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晰学生的需要与困惑,明确教育的旨归与起点。
2. 理念突围,让自己成为一个“大爱·大智·大写的人”
“大爱”即是爱自己、爱生活、爱职业、爱团队、爱公平;“大智”便是善学习、善蹲下、善造势、善装傻、善欣赏;只有让自己先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有信仰、有思想、有人格、有修为、有力量,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一群“大写的人”。
3. 课堂突围,具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态度”
圝圝把教育作为生命的一种表达方式,去追求和演绎“生命的课堂”:在知识落实、精神愉悦的基础上,始终贯穿着生命的召唤。需要我们用良好的心态去校本教研,客观审视教学得失,努力完善自我人格。
圝圝见习编辑程恺伦
圝圝综合整理自中国教育报《仅仅收入低不足以解释“弃教从警”》中国青年报《甘肃会宁:一次警察招考引发的教师离职潮》、好老师微信《窦桂梅如何从“替补队员”成长为特级教师》、吴再柱《乡村教师突围》、教师月刊《一个特级教师的忏悔》、肖人翔《就青年教师的迷茫而及教师职业的再认识》演讲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