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ryResearch
学★★理★★论
试论台湾民进党派系的演变及大选失利后的发展
余国华
(上海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上海
200234)
摘要:台湾民进党自成立以来,派系政治就如影随形,派系在民进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
通过分析民进党派系的演进过程,了解民进党的发展脉络,归纳民进党派系运作的特点,探讨派系存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民进党派系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影响进行预测。
关键词:台湾;民进党;派系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4—0144—03
台湾民进党发源于反对国民党一党威权统治的“党外势力”,由于出生、经历、理念、信仰、斗争路线的不同,民进党自成立以来,其内部就形成了诸多不同派系。2006年7月,民进党第十二届一次全代会通过“解散派系案”后,各民进党的新潮流系改派系才纷纷宣布解散。2008年10月,为“台湾新社会智库”,标志着民进党的派系活动又重新抬头。本文通过分析民进党内部各派系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探讨民进党的派系格局及其影响。
一、台湾民进党的派系演变过程
在现代政党政治中,派系现象普遍存在。所谓派系,是指一些依存在大团体中的有组织的小团体为了权力的利益而相互竞争。其目的就是要使派系成员在一些具体行为中,为本派系的利益保持一致的行动。政党派系一般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为本派系的利益相互对抗斗争,另一方面也为本党的利益相互结盟,共拥盟主,维持党内的稳定与团结[1]。
台湾民进党成立于1986年9月28日,是当时台湾除国民党之外最大的党外势力。自民进党成立以来,党内各派系的角逐就一直存在。各派系实力盛衰,不仅决定着派系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台湾政局,甚至两岸关系都会产生影响。综观民进党的派系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三大一小混战”时期。民20世纪80年代的进党成立初期派系众多,主要有康系、美丽岛系、新潮流前进系等。康系是20世纪70年代以康宁祥为核心而系、
形成的一支党外山头力量。民进党成立后,由于康系内聚力差,力量逐渐式微,成员纷纷投靠美丽岛系。1991年,康
康系消失。美丽岛系最早可追溯到1979年成立的《美丽岛》杂志及其形成的美丽岛政团,主要代表人物有黄信介等。“美丽岛事件”后,其骨干几乎全部被捕入狱。1987年5月,黄信介等人出狱后,开始重整美丽岛系,使其在民进党的势力有所抬头,并一跃成为党内主流派系。新潮流系的前身是1984年创立的《新潮流》杂志社,主要人物有洪奇新潮流系的势力迅速扩大,先后掌昌等人。民进党成立后,
控了民进党的中央各部门及日常运作。后因美丽岛系的整合,其势力受到削弱,失去对中央的绝对控制权。前进系是以林正杰为首的部分党外新生代联盟,起源于党外时期的《前进》杂志社,属于小派系,后被美丽岛系收编。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从两系对垒到五系共时期。由于康系、前进系的衰亡,其成员大多转向美丽治”
岛系,至90年代初,党内形成了泛美系与泛新系两大阵营对垒的格局。但这种派系格局并未持续多久,随着台独联盟与“第三势力”分别形成独立的派系,使民进党内派系活动进入多元化阶段[2]。一方面,台独联盟迁回台湾加入民进党,成为党内一个重要派系。“台1970年1月成立于美国的湾独立建国联盟”(简称台独联盟),台独联盟由激进台独势力构成。由于李登辉当局对台独的纵容,台独联盟的重要人物彭明敏等人纷纷返台,加入民进党,其势力在党内膨胀。另一方面,第三势力的崛起,成为民进党派系的新亮点。随着民进党派系斗争的白热化,原本被各派系边缘化的中间力量越来越感到难以在党内立足,在政治明星的领导下,中间第三势力先后成立了以陈水扁为首的正义连线和以谢长廷为首的福利国连线等派系。他们通过招募党员,扩张实力,在随后的“立委”和“总统”选举中,逐渐崭露
144
宁祥被李登辉揽入“国统会”后,便从民进党中逐渐淡出,
收稿日期:2010-03-02
作者简介:余国华(1981-),男,四川自贡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新兴国家政治与外交研究。
LiShiYanjiu☆历史研究☆
头角,成为民进党最有实力的派系组织。且公开进行各种活动。作为民进党的主要派系,正义连线、
第三阶段:2000—2004年的“扁系独大”时期。2000年新潮流系、主流联盟、福利国连线等均有自己完整的组织3月,民进党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获胜,陈水扁领导的和决策体系。以陈水扁为首的正义连线,有最高权力机构:正义连线遂成为该党第一大派系,而其他派系则退居二会员大会;有最高决策机构:执行委员会(15人组成),每月线。福利国连线是民进党内部的实力派,陈水扁上台后,该召开1次会议;在“立法院”内还设有正义连线办公室。段派系内部发生火并,其势力严重削弱。美丽岛系也因为在宜康领导的新潮流系的最高权力机构为系代表大会(每3“总统”提名上意见不统一,导致该派系的“重量级”人物许个月召开1次会议),最高决策机构为政协会议(15人组信良退出民进党,由此引发派系分崩离析,除了张俊宏成成,每周召开1次例会),在“立法院”内设有新潮流运动办立的“新世纪国会办公室”,许荣淑成立的“新动力国会办公室。蔡同荣领导的主流联盟的最高权力机构为盟员代表公室”以外,多数美丽岛系成员投奔正义连线。与此同时,大会,最高决策机构为功能小组,在“立法院”内设有“立法正义连线在陈水扁的支持下,积极招兵买马,扩张派系实院”联盟会议。谢长廷领导的福利国连线的最高权力机构力,2001年底的第六届“立委”改选后,正义连线的“立委”为会员大会,最高决策机构为决策委员会,在“立法院”内从12席增加到33席,跃升为第一大派系。陈水扁为全面设有台湾福利国研究室。
控制党政权力,还授意正义连线与新潮流系合作,并大幅二是民进党各派系的政治纲领由路线斗争转变为权起用新潮流系要员,如任命邱义仁为“总统府”秘书长、吴力争夺。民进党的新潮流系成立之初,就把“群众路线”作乃仁为台糖董事长等,形成扁系和新潮流系合作的真正主为其三大主张之一,认为只有通过体制外群众街头运动才流联盟,从而确立以陈水扁为首的正义连线在民进党的主能实现其政治理想。美丽岛系则采用群众路线与议会路线导地位。相结合的方式,以最终达到执政目的。康系主张走体制内
第四阶段:2004年5月至今的“恢复派系混战”时期。路线等。随着台湾政治气候的转暖,各派系逐渐达成共识,2004年陈水扁以0.22%的优势连任,民进党在台湾政坛的由斗争路线转为体制内抗争和选举路线。民进党斗争路线地位更加巩固。然而,由于陈水扁及其亲信运用手中的大的统一和“台独”写入党纲,各派系的斗争焦点转向在党内权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引起党内有识之士的不满。为此,获得初选提名的竞争上来,“台独”路线之争有所淡化。当陈水扁在2006年7月的民进党第十二届一次全代会上,然,作为“台独”势力总代表,民进党不可能改弦更张,失去通过“解散派系案”,试图对反对派进行打击,结果收效甚30%的选票[4],只会为了选举的需要而对“台独”主张进行修微,各派系依然我行我素,照常运作。随着陈水扁的下台,饰或淡化,即便有争论,党内主张“台独”的保守主流派始各派系的斗争也随之从争夺行政资源转向民进党中央的终会占据上风。
领导权。各派系为争夺中执委、中常委席位,为争夺公职提三是民进党的选举胜负决定着派系兴衰。民进党各派名合纵连横,明争暗斗形成派系混战格局,从2008年7月的权力争夺主要集中在公职人员选举(如“总统”选举、“立民进党第十三届全代后派系掌控中常委分配可以看出,民委”选举、县市长选举等)和党职选举(如党主席、中执委、进党重回派系共治、集体决策模式[3]。同时,这一时期各派中常委、中评委等)上,且竞争相当激烈。新潮流系因选举系的力量也发生显著变化:新潮流系成为最大派系,该派屡选屡胜而强大,成为党内最强大派系最好的例子。在民系无论在党中央还是在地方党部和地方行政中都有决定进党第十一届全代会后,新潮流系共有7位中执委,第十性优势。例如,新潮流系在2008年7月的民进党第十三届三届全代后,新潮流系占5席,成为这两届全代会占中执全代会的16席常委中占有5席,多人担任党中央要职,又委、中常委席位最多的派系。正义连线在陈水扁当选台湾掌握中常会多数,担任中评会主任,未来对党内决策,公职地区“总统”后也实力大增,在2001年底的第六届“立委”提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正义连线则开始走下坡路,选举中,“立委”从12席增加到33席。而美丽岛系因许信组织涣散,慢慢分化,在民进党第十三届全代会只有3名良角逐党主席的落选,导致美丽岛系的瓦解。
中常委。福利国连线在前一阶段就已经开始分化,只有谢四是民进党的派系较量以“立法院”为主战场。一方长廷独自支撑,且在台湾地方选举中“屡战屡败”,元气大面,各派系的核心成员为当选“立委”,在“立法院”中统一伤。其他派系,如主流联盟、绿色友谊连线等仍继续演绎其立场、问政方向,以显示派系力量、宣传派系理念、吸引民“非主流”的角色。众眼球、扩大派系影响。派系“立委”的多少决定派系实力,
二、台湾民进党的派系特点民进党历史上实力最强的派系,如新潮流系、美丽岛系、正从台湾民进党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民进党的派系义连线等,都是当时“立委”人数最多的派系。另一方面,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派系以“立法院”为依托,纷纷设立办公机构,成立派系次
一是民进党派系的活动都是公开的,且组织性很强。级团体,如新潮流系有新潮流运动办公室,正义连线有正在民进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派系的涨义连线办公室,福利国连线有台湾福利国研究室等。2006落,各派系不仅拥有自己独立的章程、组织和运作方式,而年7月“解散派系案”通过后,尽管各派系相继撤下了招145
TheoryResearch
学★★理★★论
牌,但办公机构的派系运作职能没有发生质变。
三、台湾民进党派系存在的原因
台湾民进党之所以存在派系问题,究其原因:一是从历史上看,民进党源于反对国民党一党威权统治的党外“彩虹式”组织[5],只是为了推翻国民党的一党独裁统治才走到一起。1986年,民进党成立时吸收了党外势力的基本力量,继承党外不同派系的斗争传统,民进党内以部派系矛盾是党外势力派系斗争的延续。在党外时期,康宁祥为首的主张用议会路线进行和平改革以实现民主、自决,组党后形成康系;代表激进路线的“党外编辑作家联组党后形成了新潮流系;“党外公职人员公共政策研谊会”
究会”组党后演变成了美丽岛系。可以说,民进党组党初期,党内出现的康系、新潮流系、美丽岛系等派系,都是由党外时期的山头势力发展而来的。
二是从社会上看,民进党的党员因出身、经历、理念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政治理想和道路,使得他们成立或加入不同的派系。从“党外公职人员公共政策研究会”发展起来的美丽岛系,其核心成员都任职于公职,是现存体制的受益者,这就决定了美丽岛系的政治路线是在保留现有政治体制的前提下,通过参与选举实现台湾的民主化。而从“党外编辑作家联谊会”发展而来的新潮流系,主要由杂志的编辑等组成,他们经常遭到当时国民党政权的打压,作家、
其政治道路非常激进,主张搞群众街头运动,采用“革命”方式推翻国民党现政权。后由于台湾时局的转变,新潮流系也逐渐改变其立场,开始参加公职选举,屡屡获胜,由此转向议会路线。甚至在2008年“大选”失败后,新潮流系更“台独”党纲,以吸引中间选民。民进是主张改变民进党的
党内的台独联盟,大多是世家、知识分子出生,没参加过选举,缺乏一线斗争的经历,只知道“台独”理念,意识形态式的叫嚣“台独”。
三是从政治斗争上看,民进党最直接、最现实的斗争就是争夺权力和利益。为了争夺有限的权力资源,各派系之间相互倾轧。在美丽岛系和新潮流系两大阵营对垒时期,派系运作可谓无处不在,党内的中间分子对两大派系对党务的操弄极为不满,深感自身利益不能体现。为此,由陈水扁发起的正义连线和谢长廷发起福利国连线相继成立。在民进党内部的个人权力争夺方面,吕秀莲堪称典范。尽管吕秀莲宣称自己没有派系背景和派系污名,然而,没有派系支持的她总是不能跻身党内核心权力层。在她表现“总统”、“党主席”有野心时,不但得不到派系的响应,出对
反而会被党内的主要派系封杀。
四是从文化上看,民进党派系斗争是中国传统派系文化与西方民主政治冲突和融合的结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台湾的派系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派系文化的影响,其表现在:注重“关系”和人情,拉帮结派,组建利益小团体。为争夺民进党有限的权力资源,各派系的政
参考文献:
[1]杨毅周.民进党组织派系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35.[2]张凤山.民进党的派系简介[J].台湾研究,1994,(3):54.“全代会”观察[J].台湾周刊,2008,(28):3.[3]彭维学.民进党
[4]马康庄.民进党内的激烈权斗即将展开[EB/OL].华夏经纬网,2008-01-17.
].台北:台海出版社,2003:13.[5]徐博东.透析台湾民进党[M
参与选举。竞选成功后,他们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招兵买招贤纳降,壮大派系自身的实力。久而久之,中国的传马、
“完美”结合,形成民进党独统派系文化与西方的民主政体具特色的派系生态文化。
四、陈水扁下台对台湾民进党派系的影响
台湾举行地方选举,陈水扁败北,执政82008年5月,
年的民进党退出“执政”舞台。这对党内派系格局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是陈水扁下台,使民进党的“扁系独大”格局面临挑战。民进党失去台湾的执政地位后,党内政治人物的舞台“立法院”、南台湾几个执政县市的将被局限在党部中央、
范围内。由于党部中央拥有公职人员选举的提名权,势必成为党内政治人物争夺的焦点,各派系会围绕着提名权展开激烈的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陈水扁为首的正义“派系共治”的混战时连线的独大地位,使民进党重新回到代。从2008年7月民进党第十三届全代会后,各派系掌控的中常委分配名额上,可以看出,正义连线影响力已大大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新潮流系等派系。
二是陈水扁下台,为新潮流系重整雄风创造条件。新潮流系为应对党内外政治新形势,宣布解散原有派系,改挂“台湾新社会智库”的招牌,对派系内的贪腐成员进行清它不仅流,以期东山再起。此举对新潮流系来说意义重大,宣告了与其传统政治主张的彻底决裂,而且也以实际行动表达了重整旗鼓的决心。“台湾新社会智库”成立后,就开始着手进行政治改革,保持与陈水扁的距离,清除派系内的腐败分子,重新反思民进党“台独”政策,主张对“台独”路线进行修正。这些措施的出台,有利于该派系的发展壮大,为民进党摆脱困境、重返台湾政坛铺平道路。
三是陈水扁下台,为民进党的“新世代”主导党务扫清障碍。“新世代”能否真正主导党务、实现“世代交替”,决定着民进党的前途和命运。自民进党成立以来,经历了“美丽岛世代”和“律师世代”,目前正处在“新世代”的阶段。2004年,以罗文嘉为代表的一批新生力量成为民进党的骨干力量,组成跨派系联盟或跨派系的新派系,即“新世代”。该派系多次发起声势浩大的运动,如“新民进党运动”(2005年)等,公开向民进党的贪腐开炮,号召重塑民进党的形10月
象。“新世代”的这些行动符合民进党支持者对民进党的期待,有利于民进党的恢复和发展。倘若“新世代”力量能够持续做大,并获得党务主导权,那么它必将对民进党的未来走势和两岸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146
治精英只能依靠派系的集体力量来相互竞争。随着台湾“宪改”民主的逐步展开,民进党的派系精英通过各种方式
(责任编辑/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