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版本的“66条”告诉大家:“关注血压变化,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要学会自我健康管理。”
道理都懂,谁家没有几个高血压的亲戚朋友,关注血压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先天病人毕竟不多,身上的病大多都是不重视惹的祸。所以,无论高血压患者还是血压偏高者,“血压管理”是时候搬上正式议程了!
首先是标准问题:
如何判定是否患有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的诊断只能是在血压高出正常范围的前提下,才能成立。但血压的测量要符合3个条件:第一,分别测3次血压;第二,3次测量血压不能是同一天;第三,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需要说明的是,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高血压病的诊断有了最新标准,为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90mmHg。如果像以前的概念,一定要把血压控制在小于140mmHg时,则心、脑、肾的血液灌注都将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另外,普通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应严格控制在140mmHg以下。冠心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要比普通高血压患者更低些。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血压应降至130mmHg以下,而糖尿病者的血压如果超过130/mmHg时,就应该采取降压治疗。糖尿病伴有缺血性心脏病时血压的水平应控制的更低,要在120/80mmHg以下。
其次是用药问题:
如何判断所吃的抗高血压药是适合自己的?
判断所用抗高血压药是否适合自己,一般需要3~6个月考验期,不要急于求成。评判的标准需从两个方面出发,首先是能不能把血压降下来;其次为是否影响了生活质量。有些男性用了某些药后,血压的确下降了,但却出现了一些身体的变化(如阳痿),这就不是适合的抗高血压药,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如水肿、咳嗽、头晕头痛、内分泌的改变等。吃降压药能不能“见好就收”?
不能。因为这样会造成血压的波动,而血压24小时波动过大是造成高血压合并症死亡率增加的直接原因。所以必须长期坚持用药,不能吃吃停停,也不能见好就收。
一个降压药的事例足以说明降压药“时停时服”的危害。上世纪70年代发明的一个药物叫“硝苯地平”,那时为短效制剂,大约用了十年后,与同样是硝苯地平的长效制剂对比发现:从长期疗效角度看,短效硝苯地平的死亡率比对照组的安慰剂还高,同样的药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就在于血压的波动。在吃药后血压会下降,但短效制剂作用维持时间短,在两次用药之间血压就会再度上升,如此反反复复,极其危险。
什么是联合用药“10的法则”?
医生干啥给我开这么多种药?
具体内容参见药疗君之前的文章“医生干啥给我开两种降压药?别急,今天专门说高血压联合用药”(猛戳蓝字阅读)
总体上讲,单纯用某一个药物就能很好地控制血压,相对较困难,因为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有很多,单纯一个药降压,只能针对某一个因素。所以,近年来,临床上提倡联合用药来降低血压。
在联合用药中有个“10的法则”,足以说明联合用药的优势,即当用一个抗高血压疗效不理想时,再加一个降压药,就可以再降低10mmHg的血压,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多用一种药,则还可降低10mmHg的血压。在个别固定组合的联合用药品种中,最多可由6个药组成。
再次是生活方式问题
别把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当成耳边风?

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就可以调节,包括合理饮食、减少盐的摄入量,坚持走路、骑车等有氧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心态平衡等等。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吃了抗高血压药,也要注意维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否则会使药效大打折扣。
最后是血压监测问题
大家对自己血压这么关注,可别再测试的时候出了差错。
如何掌握自己的血压状况?
一般情况下每天测量血压的次数为3~5次,比如清晨起床后2~3个小时(如7:00-8:00)测量一次,傍晚(4:30-6:00)测量1次,如果是一天测量3次,可再选一个固定的时间测量。测量时要有详细的记录,比如测量的具体时间,测量血压期间周围的环境(如用药的情况,情绪状态,自觉的症状,休息情况,饮食及运动情况等),可能会影响到血压异常的因素。
对自己负责任的高血压患者还可以给自己做一张血压监测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