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古窗

细说古窗——论我国传统建筑窗艺术之起源作者:陈冲 向正祥

窗,古时亦称为牅,在中国建筑文化中显得相当活跃,是一种独具文化意蕴于审美魅力的重要建筑构件。窗最早出现于何时?鉴于《漏窗》序云:窗的“起源和演变,现在尚无足够的资料,可以正理介绍于世。据长沙出土的汉明器瓦屋,已在围墙上开狭而高的小窗一例”,至少能证明,我国汉代已有窗的出现。其实,作为中国建筑重要构成要素,用以通风,采光与供人眺望外景的窗,其起源远远早于汉代。可以肯定,窗是伴随着建筑的起源而发明,伴随着建筑的发展而发展的。

1.窗之源起

我国传统窗饰艺术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穴居和半穴居时代。据考证那时的先民曾居住在一种“袋形竖穴”中(图1),其上部覆盖着树枝杂草制成的顶盖,这种可以移动的顶盖便是屋顶的雏形。人们为了上下出入和通风采光的方便,在顶盖一侧留一缺口,兼有门和窗的双重功能。当半穴居演变成原始地面建筑,围护结构亦分化为墙体与屋盖两大部分,于是出现了固定在屋顶上的洞口,用来通风排烟和采光,古代称之为)“囱”(图2)。此种窗的原始样式一直保持到商周时期。

囱满足了房屋通风、排烟和采光的基本要求,但难以解决雨、雪的侵袭。双坡屋架的形式便使得排烟、采光的洞口有条件置于房山尖上,这种结构古时也称“牖”:牖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房屋的防水问题,反映出古代建筑通风技术的进步。

“在屋日囱,在墙日窗”。可见“囱”与“牖”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位于屋顶而后者设于墙上。囱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分化演变成天窗和烟囱;牖也发展成檐下的通风窗和横披(图6)等形式。

为扩大通风采光面积,墙上的通风窗口越来越大,数量也越来越多,当门的一侧或两面三刀侧同时出现了较大的采光通风口,真正意义上的窗便产生了(图4)。在许多古文献中“窗”与“牖”相通,而部分专业人士则认为“牖”为较小的窗洞,槛窗、直棂窗等体量略大的窗户才叫“窗”。

2窗之发展演变

2.1汉、唐——窗的发展期

我国最早的窗饰实物形态,可在西周的刖刑奴隶守门鬲中初见端倪。鬲前设双扇版门,其余三面设计十字棂格窗。从新出土的战国伎乐铜屋着看,两侧有落地式棂格窗,后部有十字棂格窗,造型古朴,空间十分通畅。

据史料记载,汉代窗的形制已十分完备,从汉代出土的明器可见一斑。汉代房屋的窗饰一般设在门的一侧或两侧,甚至有的门上部出现横窗,应是“闪电窗”和“横披窗”的前身(图6)。窗的形状有长方、方、圆等,窗棂式样以斜方格为主,还有直棂、横棂、网纹、锁纹等(图7)。汉代窗大多安在墙中,有的外加宠形格子,也有安装在外墙披上的棂窗,古文献中称为“交窗”,是窗在洞外安装的一种“风窗”形式。汉代室内窗前常施帐幕,这便是窗帘的前身。

南北朝时期,北魏和东魏宅院围墙上出现成排的直棂窗,房屋墙上多设直棂窗悬挂幕帘与帐幕。唐代房屋空间宏大,窗的面积也随之增大,并产生了启闭功能,从而使室内通风采光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这一时期的住宅沿袭魏晋的遗风,以四廊连接房屋组成的复杂多变的庭院,四廊上装有连续的直棂窗,这显然是南北朝风格的延续与发展。唐代盛行直棂窗,直棂窗又有破子棂窗与版棂窗等:棂条断面呈三角形者叫破子棂窗;断面呈矩形者为版棂窗。直棂窗的棂条多为奇数,棂条过长时在中间加承棂串,留存至今山西著名的唐南招提寺金堂板门楼窗与之有想似神韵。这一时期的窗饰还有龟锦纹,球纹等复杂花纹的窗棂出现。

细说古窗

2.2宋、辽、金——窗的成熟期

宋至辽金时期、直棂窗仍常见。宋代著名的建筑术书《营造法式》中记载了破子棂窗、版棂窗、睒电窗和阑槛钩窗等四种窗样式,这些应该是当时较为有代表性的窗饰形制。宋代手工业发达,北宋时期的木构架建筑在唐五代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装修上大量使用落花流水地长窗(图10)及可开启的隔扇(格门)、阑槛等结构。棂条造型丰富多变的窗饰,不仅使建筑立面增色,也使室内通风采光得到进一步改善。

中国古窗


在中国古代窗被视为建筑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主要有直棂窗、槛窗、支摘窗、什锦窗等。槛窗用于较郑重的厅堂。支摘窗亦称和合窗,即上部可以支起,下部可以摘下。其内亦有一层,上下均固定,但上部可依天气变化用纱、用纸糊饰,下部安装玻璃,以利室内采光。外层窗心多用灯笼锦、步步锦格心。故宫内支摘窗多用于内廷居住建筑及配房、值房等。什锦窗用于四合院的游廊及宅院中,其外廓有圆、方、多边、银锭、扇面、器物、果蔬形。由门发展出的窗也同样经历了一段发展史。最早的直棂窗在汉墓陶屋模型中就有。唐、宋、辽、金的砖、木建筑在壁画亦有大量表现。从明代起,它在重要建筑中逐渐被槛窗取代,但在民间建筑中仍有使用。


    唐以前仍以直棂窗为多,固定不能开启。因此功能和造型都受到限制。宋代起开关窗渐多,在类型和外观上都有很大发展。宋代大量使用格子窗,除方格之外还有球纹、古钱纹等,改进了采光条件,增加了装饰效果。宋代槛窗已适用于殿堂门两侧各间的槛墙上,是由格子门演变而来的,所以形式相仿。支摘窗最早见于广州出土的汉陶楼明器。清代北方的支摘窗也用于槛墙上,可分为二部,上部为支窗,下部为摘窗,两者面积相等。南方建筑因夏季需要通风,支窗面积较摘窗面积大一倍左右,窗格的纹样也很丰富。明、清时门窗式样基本承袭宋代做法,在清代中叶玻璃开始应用在门窗上。并且许多格心图案都被赋予象征意义,如蝙蝠象征福,葫芦象征禄等寓意吉祥的图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0351/330275088814.html

更多阅读

小窗幽记 小窗幽记哪个版本的好

简介《小窗幽记》,一名《醉古堂剑扫》,十二卷,格言警句类小品文。一说是明人陈继儒撰。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公,松江华亭人。诸生,隐居昆山之阳,后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能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名重一时。屡奉诏征用,皆以疾

画栋芸窗发古香——重游陈慈黉故居 人大芸窗

画栋芸窗发古香——重游陈慈黉故居8月14日下午,我和华璋开车前往参观陈慈黉故居。陈慈黉故居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距汕头市区约10公里,交通可称方便。我们从下榻的汕头喜来登酒店出发,半个多小时就到达了。陈慈黉故

红尘孽缘 红尘孽缘下载

爱,因你而泪流;怨,因你而心碎;恨,因你而离去……——题记“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都这般付与这断井……”优柔婉转的歌声隔着青花瓷式漏窗徐徐传来,哀转久绝。我斜倚这紫檀古窗痴痴的聆听着,禁不住泪流满面的悲伤,回忆着刚进荣国府时与宝玉

细说天津“风筝魏”风筝 天津风筝魏地址

细说天津“风筝魏”风筝渤海之滨的天津,民间艺术荟萃,享有“天津三绝”(即: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和“风筝魏”风筝)之一的“风筝魏”风筝,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它能真实地刻画出禽鸟或者昆虫的体态;并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

龙岩培田古民居 永定土楼门票

龙岩培田古民居“民间故宫”福建培田古民居【导语】走进培田,便觉处处是画。这里有高高的灰褐色风火墙,飞檐翘角的威严门楼;或花鸟虫鱼或历史故事或工笔写意的木刻窗雕寄寓理想追求、向往美好生活的石联壁画;深深庭院,幽幽小巷,如黛远山,

声明:《细说古窗》为网友坚贞不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