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评水浒传 浅谈李贽的《水浒传》评点

李贽评水浒传 浅谈李贽的《水浒传》评点
  “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浅谈李贽的《水浒传》评点       李贽(公元1527-1602年),字宏甫,号卓吾,别署温陵居士,福建泉州晋江人。泉州自古是我国海外贸易的港口,李贽就出生于一个航海经商世家。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社会环境,以及家庭内部的熏陶,使李贽自幼培养起对封建礼教、封建道统的反叛精神。他26岁中举,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最后官至云南姚安知府。多年的宦游生活,使他得以广泛观察和体验黑暗的社会现实,叛逆思想逐渐成熟。此外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宣扬“本心”、“良知”的王守仁(阳明)学说,也给了他很深的影响。李贽于54岁时辞官,专心著书立说,对当时社会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展开激烈的批判。他的学说曾经风行一时,“儒释从之者几千万人”(沈瓒《近事丛残》)。这就引起了封建统治者的极度恐惧与仇恨。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明神宗朱翊钧亲自下令,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将当时已76岁高龄的李贽下狱治罪。李贽宁死不屈,在狱中自刎而死。 

    与李贽在哲学、政治方面的异端思想相一致,他在文学理论上也提出了一系列标新立异的见解和主张。李贽文学思想的核心是“童心”说。所谓“童心”,按照李贽本人的解释,就是“真心”,是“最初一念之本心”(《童心说》)。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未受封建道学熏染的、反映了某些市民阶层观点情绪的真情实感。他认为只有具备“童心”才是真人,才能写出“天下之至文”。李贽的这一说法,离开人的社会实践和阶级地位来抽象地谈论“童心”,固然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他以“童心”来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道学相对抗,针对当时“无所不假”的社会现实,要求作家保持“童心”,尊重个性,摆脱束缚,直抒胸臆,反映了市民阶级要求自由解放的时代精神,又有其进步的历史意义。

 

    从其基本文学主张出发,李贽生前曾评点过多种戏曲、小说作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对长篇小说《水浒传》的评点。

 

    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杭州容与堂刊刻了一部《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一百卷,一百回;稍迟一、二年,另有一部袁无涯刊本《李卓吾评忠义水浒全传》问世,一百二十回,不分卷。两个版本孰真孰假,一向聚讼纷纭。现在一般认为百回本肯定是叶昼假托,而袁无涯刻百二十回本自称得之于李贽门生杨定见,似属可信,但里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不过有资料证明李贽确实评点过《水浒传》。这里姑且把百二十回本看作是李贽所评加以考察。此外,李贽还写过一篇《忠义水浒传序》(收入《李氏焚书·卷三》),一般公认是李贽本人所作,是研究李贽评点《水浒传》的比较可靠的材料。

 

    李贽评点《水浒传》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他敢于打破封建统治阶级把《水浒传》斥为“诲盗”之书的传统偏见,对这部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作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据周晖《金陵琐事》记载,李贽曾经说过∶

        

    宇宙内五大部文章∶汉有司马子长《史记》,唐有杜子美集,宋有苏子瞻集,元有施耐庵《水浒传》,明有李献吉集。 

    他在这里把《水浒传》与《史记》、杜诗等倍受历代文人推崇的文学名著相提并论,表现出非凡的见地与胆识。

 

    在《忠义水浒传序》里,李贽指出∶ 

 

        《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盖自宋室不竞,冠履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驯致夷狄处上,中原

     处下, 一时君相犹然处堂燕鹊,纳币称臣,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

     实愤宋事。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敢问泄愤者谁

     乎?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是故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焉。

 

     李贽在这里继承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指出《水浒传》乃是“发愤之所作也”, 揭示了《水浒》产生的社会根源是封建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提倡编写小说应该敢于揭露现实、敢于针砭时弊,体现了他反抗现实的斗争精神。但他把《水浒》的主题思想概括为“忠义”二字,认为水浒英雄都是“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说上至封建皇帝、下至文武大臣,都不可不读《水浒》,简直把《水浒》说成是一部有助于封建统治的教科书了。这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水浒》的社会地位,促进了小说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传播,但也说明李贽并没有真正跳出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他赞美《水浒》的目的从根本上说还是为了维护明王朝的统治。   

       

    对《水浒传》百二十回本的具体评点,在思想内容方面与《序》一样强调忠义、歌颂招安。把忠义、招安看作是《水浒》的根本,也把宋江看作是忠义的化身。评点者从忠义出发,把奸臣、贪官作为对立面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而对被迫进入水浒的“强人”则寄予同情,加以赞扬。他热情称颂水浒英雄“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同时指出封建统治阶级及其各级官吏才是真正的强盗。在第五十七回的批语中,评点者写道∶“一僧读到此处见桃花山、二龙山、白虎山都是强盗,叹曰∶'当时强盗直任地多!'余曰∶'当时在朝廷强盗还多些。'”这话出自一个统治阶级出身的人士之口,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评点者反对贪官、歌颂英雄,尽管其主观动机是为了宣扬忠义,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确是肯定了《水浒》揭露社会黑暗、歌颂人民起义的一面,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对《水浒传》百二十回本的具体评点在艺术分析方面虽着墨不多,但也有不少可观之处。比如对《水浒传》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化特点加以摹写的本领,评点者就在多处批语中给予极高的评价。第九回批语说∶《水浒传》“摩(摹)写鲁智深处便是个烈丈夫模样;摩写洪教头处,便是忌嫉小人身份,至差拨处,一怒一喜,倏忽转移,咄咄逼真,令人绝倒”;第三回批语说∶《水浒传》描写人物之“妙”,“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如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急性的,渠形容刻划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份,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知某人某人也”。此外,关于情节结构、细节描写、景物点缀、气氛烘托等等的点评,有些也很精到。这些对于正确理解小说的创作特点和艺术成就,肯定和提高小说的文学价值,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李贽曾经说过,小说创作其实是“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焚书·杂记》)。也就是说小说创作是借演说别人故事,来抒发作者心中的郁闷和不平。李贽自己的小说评点,同样具有这个特点。他常常在评论作品的同时,借题发挥,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和道德风气发表议论,借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这就使他的小说评点,不再是以往书商们在出版小说时所作的那种见识浅薄的文字,而带有很强的政论性和哲理性,成为一种有广泛社会影响和现实斗争意义的文学批评形式。

 

    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李贽的《水浒传》评点也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比如他对《水浒传》所表现的“招安”思想和这种思想的体现者宋江,就作了错误的肯定与颂扬。他把《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归纳为“忠义”、“忠孝”,都是这种局限性的突出表现。这是我们在批判地继承李贽的文学思想遗产时,必须注意剔除的糟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0351/732124887498.html

更多阅读

水浒传里108将绰号的意思、出处和归宿 水浒传108将绰号事迹

水浒传里108将绰号的意思1及时雨(呼保义),应该是说仗义疏财(一呼百应)2玉麒麟:麒麟,瑞兽也、麒麟乃是传说中的神话动物,现实生活中或许并不存在; 麒麟在百兽中地位仅次于龙。中国古代传说中麒麟与龙、凤、龟合为四灵,乃毛类动物之王; 麒

水浒传中有关宋江的三个故事 水浒传宋江的故事概括

水浒传中有关宋江的三个故事 宋江 宋江绰号:及时雨宋江 宋江是整部《水浒传》中第一号人物,作为文学形象,也是最丰满、最立体、最复杂、最有艺术魅力的一个人。 在《水浒传》中,宋江原为山东郓城县一刀笔小吏,字公明,绰号呼保义

破译《水浒传》里最神秘的“天书”之谜 水浒传之谜

破译《水浒传》里最神秘的“天书”之谜在一个最秘密的地方,宋江面见了最神秘的人物:“九天玄女” 娘娘。娘娘赐给了宋江四句“天言”,和三卷“天书”。娘娘法旨道:“宋星主!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

声明:《李贽评水浒传 浅谈李贽的《水浒传》评点》为网友信里听风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