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道简介
陈望道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曾担任过复旦大学的校长,主编过旷世巨著《辞海》,也是中国第一篇《共产党宣言》的翻译人。
陈望道
1891年,陈望道出生在浙江义乌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早年在金华中学就读。1915年,陈望道怨远赴日本留学,先后在东洋大学、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等多所日本一流的学府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也正是这些学习机会,让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书籍。1919年,陈望道回到中国,次年开始在《新青年》担任编辑工作。
也就是在1920年,翻译了并出版了第一本《共产党宣言》译本,这还是在他担任《新青年》编辑工作之前。同年八月加入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次年又脱离了共产党。在这之后陈望道出版了《作文法讲义》,之后担任《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的编辑。1928年开始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担任主任,三年后离开复旦大学。
1934年,陈望道与人一起发起了“大众与运动”,创办杂志,举办活动。1940年又回到了复旦大学任中文系主任,这个时候复旦大学还在重庆。1947年,随复旦大学迁回上海,解放战争胜利之后陈望道担任复旦的首任校长。
新中国成立之后陈望道在政界和学界也都担任了许多重要的工作。1957年陈望道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在1961年的时候主持编撰了《辞海》。1977年,陈望道因病去世,终年八十六岁。
陈望道与复旦大学
陈望道与复旦大学有很深厚的感情,陈望道的儿子陈振新也曾说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时候,中央本来打算要调陈望道到文化部去任职的,但是陈望道却答复领导说“如果领导认为北京和上海”的工作一样重要,我很希望留在复旦。所以直到陈望道离世,他都没有离开过这个他任教了五十年的学校。
陈望道
陈望道第一次在复旦任教是在1927年的时候,当时陈望道还只是在兼任复旦的教授一职,因为他当时还是《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的编辑。这样的工作陈望道做了四年,在1931年的时候,陈望道暂时离开了复旦,开始专心写作。

当时社会上出现了“文言复兴”的现象,于是陈望道就和人一起发动了“大众语运动”,主张推广“大众语”。在1937年的时候,回到上海,参加了上海文化界就往协会。1940年,陈望道奔走到了重庆,因为当时日本攻占了上海,复旦大学的校舍遭到了破坏,所以五千多名师生都转移到了重庆。而陈望道则重新站上了复旦的讲台,任复旦大学的中文系主任。1942年又担任了新闻系主任和代教务长一职。直到1946年才和复旦大学一同迁回上海。
解放之后,陈望道就担任了复旦的首任校长,之后陈望道一直担任复旦校长一职长达二十五年的时间。也正是陈望道对复旦的这份情怀,才让复旦留住了陈望道这几十年。
陈望道故居
陈望道是土生土长的浙江义乌人,他的故居现在就在义乌市城西街道分水塘村。在这个清晚期的建筑格式中,还留有许多陈望道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痕迹,现在也是义乌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常都有领导和个人前往这里,去学习陈望道的先进事迹。
陈望道故居
陈望道出生的分水塘原本是义乌西部夏演乡的的一个偏僻的小乡村,边上都是丘陵地带所特有的小山,周峦叠嶂,也算是风景秀丽,边上就是浦江县了。这里的水也都是分成了两条,一条流进了义乌是为义乌江,一条则流到了浦江,所以这个地方叫做分水塘。
陈望道故居是后来经过修葺的,在没有修葺之间的陈家小屋现在也都保存在了故居的右侧。当时陈望道刚从日本留学回来,接受了先进的思想教育,因为在乡里倡导思想解放,所以被当局以“非孝”、“废孔”和“共产”、“共妻”的罪名而遭查办。也就是在这个破旧的柴屋中,陈望道翻译了中国第一本《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犹如指明灯一般,照亮了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道路,连鲁迅先生也称赞说,这本书翻译过来是对中国人好的。后来这个小柴屋就被烧毁了,但是这本著作却永久地传递了下来。
在陈望道故居中还陈列着他生平的事迹和照片,还有他生前所阅读的珍贵的书籍,还有关于陈望道的珍贵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