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常态课的一点担忧
我喜欢听课,更喜欢听一些常态课,毕竟常态课能够看到教师平时教学状态的影子,跟公开课有本质的区别。公开课往往是建立在多次打磨的基础之上,老师已经没有了自然的痕迹,绝大多数是利用一定的理论,充分发挥课前预设作用,如果实在不行,完全可以搞一下表演活动,至于作用如何,执教者很少去考虑。我们看公开课,往往是一种理想,也就是说,这些课代表着某些专家的理念,不妨借鉴一下,千万不能完全照搬。事实证明,有许多老师听课回家,上一堂移植课,效果并不怎么好,大概是水土不服吧!

常态课也有老师准备的痕迹,但是相当的短促,能够影影约约地透视出平时上课的情况。我非常有幸,经常听到这些课,总会有一些思考。无论有多忙,总喜欢把自己的一点感悟记录下来,以便更好地成长自己。
这不,最近听了一些课,亮点我不需要再说多少,毕竟老教师经验丰富,至少整个课堂都会显得张弛有度,舒缓有致,实实在在,孩子们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只不过,长期的教育教学,我们的老师总是当局者,也许大伙平时就是怎么做的,没有任何争议,也许是老生常谈,我却有些担忧,可能是自己多虑了。
担忧一:我一直非常困惑,我们的学生之所以学习状况出现了差别,往往在三四年级,原因很简单,表现也很明显,就是有些题目不理解,或者把某些意思理解偏了,导致人为地增加难度,结果学习效果出现了差距。经常有老师感叹,这些小家伙,我都讲了十几遍,他们怎么还是出错。在课堂的行进中,我始终在寻找答案。一个偶然的机会,某学生在说对联要讲究对偶,老师很快意地点点头,等到课文学了差不多,孩子们又在说对仗,老师更加高兴,这时候,我就问一起听课的人,对偶与对仗有什么区别,其实自己心里也没有底,同伴很诚实,还是查一下吧。当时我就在想,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问一下呢,我们的老师为什么不彻底地讲清这两个概念呢,也许新课程理念就是强调运用,进而忽略了对概念本身的理解,这样的思维方式,无疑会导致许多概念,师生只能大意地泛泛了解而已,经常会出现偏差,自己还不知道。根据逻辑学的要求,我们只有先理清概念,再决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最后才使用一定的方法,从而构成自己的体系。可惜的是,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很少去关注这一方面的东西,总是一带而过,天大不了让孩子自己去查一下,了解个大概就行了。这样的不严谨性,只能使一些不认真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后进生也就自然产生了。
担忧二:我们的老师往往工作都在十几年以上了,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些经验,尤其是研究教材方面,这就决定了自己不愿意多次走进教材,去抓住一些核心的问题。导致一堂课下来,我们看不完的热闹,可惜的是,热闹过后,总有点说不出的滋味,似乎这样的课堂纯粹是在浪费时间。想像一下,老师没有静心地走进文本,课堂上又怎么可能提出一些环环相扣的问题,孩子们有时还没听清问题,就急急忙忙地举手,至于能够回答准确,确实不是师生考虑的问题,毕竟课堂热闹就行了。每次听课,我都喜欢寻找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往往快速地记录下来,生怕会忘掉,可惜的是,课堂上的师生却很少有这样的问题意识,难怪孩子们难以提出像样的问题,几乎都是老师的声音。我认为,一堂好课,最真实的应该是抓住一些核心的问题,环环相扣进行下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样的知识学习才会成体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思维训练。
担忧三:我们常常不注意课堂语言的提炼,语文老师,尤其要注意咬文嚼字,否则,给孩子造成错觉,只有课文上的字词才需要正规,其他时候,完全没有必要,这样的学习,无疑是严重与生活脱节,不利于孩子们活学活用。课堂上,许多语文老师在讲生字词时,都非常地正规,可是到了对话之时,又出现不伦不类地土话,这无疑降低了课堂的水准,不利于母语的学习。
细细思索,我觉得这些担忧的问题恰恰都是由于教学不严谨造成的,长此以往下去,我们又怎么可能跟美国、日本、德国这样的国家去掰手腕,看来教育之路需要用一生去开拓。(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