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策实施首月,职工医保参保人选择小点的人数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同比增加了28.67%;社区医院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就诊量同比大增47.37%。
就算在一年前,“大医院门庭若市,社区医院门可罗雀”这样的新闻也屡见不鲜。但随着医保政策的改变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俗称的“社区医院”)建设的完善,不少社区医院已逐步走出冷清的局面,甚至有中心城区的社区医院日接待市民高达300人次。

今年4月1日起,广州市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新制度全面实施,强化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的就医管理政策。新政亮点在于,在广州定点医疗机构中,职工医保参保人要选择1家基层医疗机构或一级医院作为其普通门诊报销的定点医疗机构,即选“小点”;在选定“小点”后,再选择1家二级或三级医疗机构作为其普通门诊报销的选定医院,称之为“大点”。
据广州市医保局统计,新政策实施首月,职工医保参保人选择小点的人数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同比增加了28.67%;社区医院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就诊量同比大增47.37%。老百姓的就医习惯正在发生改变,但人气爆涨的社区医院也迎来了全科人才短缺以及药物品类不足的“成长”烦恼。
走访
社区医院最多一天
门诊量达800多人次
今年4月1日,广州医保实行新政,参保人员必须选社区医院(后简称“小点”)后方能办理二、三级医院(后简称“大点”)的选点手续。选点政策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职工医保的报销比例。例如,“小点”的比例由原来的75%上升到80%;经“小点”转到“大点”就医的,报销比例由原来的50%上升为55%;而未经“小点”直接到二、三甲医院“大点”就医的,报销比例只有45%。4月1日起,新办理定点手续的职工,如果不定点社区医院“小点”,连45%的统筹报销都没有了。
该新政实施将满1个月,效果正在显现。
广州市医保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市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选点新政策实施后,职工医保参保人选择小点的人数同比增加了28.67%。同时,4月,广州市社区医院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就诊量同比也大增了47.37%。
在社区首诊的病种主要为常见病、多发病。4月,广州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通过医保信息系统在社区首诊后办理转诊的有39792人次,办理转诊申请后到大医的为27495人次,占办理转诊总人次的69.1%。
早上9时左右,越秀区梅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门诊外,有六七拨患者在等候。记者发现,有的患者只需等候两三分钟,有的患者跟定某位医生,就需要等候10至20分钟。“以前基本上一来到就能看上了,但现在要等等。不过这里方便啊,拿药也比大医院便宜得多。”陈姨对记者说。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