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是清朝末期大臣,更是湘军的创立者。曾国藩一生都在为朝廷考虑,在军事,政治,文学各个领域都作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清朝的末期要是没有曾国藩,将会灭亡的更快。
曾国藩画像
咸丰二年,太平天国军攻占湖南,曾国藩奉旨前往抗击成立湘军,湘军一作战勇猛远近闻名,人们只知道湘军常打胜仗,并且士气高涨,却不知道作为湘军首领的曾国藩默默付出的努力,曾国藩让每一位入伍的士兵熟知礼制,通读古典经学,湘军在当时素质奇高,队伍作战时更是整齐划一,没有半点拖泥带水,部队执行力高,应变能力强,自然常打胜仗。
作为一名政坛上的大人物,曾国藩自然有他的独特之处,曾国藩非常注重自己的个人修养。曾国藩家中没有当官背景,所以当他成为官员后,格外重视对自身品格的培养,个人修养的确给曾国藩带去了很大的帮助,他做人表里如一,不给人抓住把柄陷害自己。
他对所有人都保持尊敬的态度,他内心纯洁不存邪念,曾国藩每天都要花时间静坐思索,从不说空话,没有把握之事绝不轻易答应。除此之外,曾国藩热衷于研究文学,在早期就将易经读通,其中的阴阳变法更是手到擒来,曾把一切顺利的诸如事业、富贵、地位等归在阳里,将一切不利、坎坷归在阴里。
掌握了这种平衡之后,处理事情能十分果断。曾国藩攻破天京,完成对太平天国的镇压被朝廷封为一等毅勇侯。在天津教会案发生之后,曾国藩屈从法国,受到舆论谴责,回到两江总督的位置。之后积极筹备费用,送学童前往美国留学,为洋务运动输送人才。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曾国藩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清朝的政权稳定和他密不可分。
曾国藩名言
作为清朝著名大臣曾国藩,除了留下丰功伟业外,他的一些名言也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并且其中的内容对于现在人的生活,工作,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在人们道德培养上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我们对于其中几条做一个解释。
曾国藩名言
为什么在各方面不如你的人却做的比你成功,曾国藩给出的解释是: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说的是,人的天赋资质其实差不多,因为我们大脑的开发程度几乎一样,当然排除少部分。但为什么取得的成就差别会那么大,这里曾国藩用天意来解释这一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运气。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去嫉妒别人的运气,而是要自己继续努力,因为现在来判断一个人失败或是成功都太早了。
做人要低调,时刻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曾国藩这样教导我们: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平日里做任何事都应该低调,因为历代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民大众主体总是相对弱势的,可以用贫富来解释这一现象,穷人多少有些仇富心理,这时候富家子弟的一点小不对,会被放大无数倍,导致是非不分,黑白颠倒。
所以为人低调不仅是自保,也是维护社会和平。什么是老练: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息,既要精到,又要简洁。从中不难归纳总结出,一个人想要表现的老练,想要变现的面对突发状况处乱不惊,就必须稳重行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还要有所保留,保持自己的神秘感和随时提升自己的新鲜感,用知识和学识去包装自己。
曾国藩座右铭
曾国藩的座右铭数不胜数,其中有几句传播最广,而且对于每个人为人处事,修身养性都有很大帮助。
曾国藩座右铭
在为人处事上“每逢大事有静气”这是曾国藩年轻时候时刻铭记在心的,那时的曾国藩初入官场,难免心浮气躁,他就向著名理学家唐鉴先生请教。这个“静”字用得特别传神,从此以后,曾国藩每天都要静坐思考,这些思考的时间为他带来的是丰厚的收益,很多平常时候不能注意的细节,都被很好的解决掉。在处理中的问题的时候,这一做法发挥的优势更加明显,曾国藩不急于做出决定,而是静下心来反复思索,最终得出的结论往往能让人信服。
在用兵治国上,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藏若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同样是曾国藩受用一生的,说的是无论是交朋友或者是用兵都必须要出手果断,不能有半点含糊,这样终究会一事无成,只有出手,才能够解决问题,在抵抗太平天国的时候,曾国藩果断成立湘军,并逐步壮大,才有了后来政治生涯的顺利。
在治国平天下上,做到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曾国藩在湘军取得大成功后,开始重视对自己亲信的培养,他的几位弟弟都得到曾国藩的赏识,其中洛克六弟最受曾国藩看好,就想向六弟传授自己的带兵经验。
曾国藩知道其他几个弟弟的脾气,只要奖励他们就会收到衷心,但是奖励过头又会产生怠慢,所以有缺点的时候,曾国藩多选择私下里交流。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曾国藩看中的人大多数都中心耿耿和他站到了最后。
曾国藩后人
曾国藩的后人基本继承了曾国藩的一些优良品格,他们都在事业上遵守规矩,在为人处事上老实诚信,在决断事务时谨慎,在生活上勤俭节约,工作上勤奋刻苦。
曾国藩后代
民国时期,曾家的后代便很少从事政治生活,当官的更是少之又少,也许是受了曾国藩的启示,也许是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的思潮影响,又或是辛亥革命对传统文化不一样的见解,曾的后代,大多选择从商办厂,着实有资本家救国的远大抱负。
还有部分有条件的选择出国留学。目前国内能找到的曾的后代,大约有几十位,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不乏成就显著的人,原中国艺术学院副院长的母亲就是曾国藩的曾孙女。北京双榆树小学的校长,是一位非常有思想,有主见的成功人士,他也是曾国藩的后代。
在长沙,曾宪华、曾宪琪,曾国藩的曾孙,曾孙女一生都没有摆脱“曾”字,两人坎坷的命运也凸显出曾国藩这位人物的争议性。而两人的后代则是将曾姓当作荣耀,受曾国藩影响,曾家人对权和钱的追求并没有特别强烈,他们固守着自己的乐土,享受着生活,丝毫不被影响。
曾国藩对后代的教育非常严格,在家书中也提到,应该多做学问,后人更是将这一点发扬广发,这使得曾国藩后代中的女性也不乏拥有杰出才华的,她们素质很高,在国外发展的机会也很多,思想观念的改变,加之人生追求开始发生变化后,也就导致了她们与婚姻的无缘。
在这一百多年里,对曾国藩的评价褒贬不一,现在能做到接近历史,应该是对曾家子孙最好的回馈。
曾国藩儿子

晚清著名的外交家曾纪泽是曾国藩的次子,他曾经担任过清朝驻英国法国大使,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著名外交大臣曾纪泽
小时候的曾国藩受的教育就同龄人更为严苛,当时洋务运动兴盛,全国上下兴起了一股留洋学习的浪潮,曾纪泽背负起事业救国的抱负,毅然决然踏上了前往西方的道路。光绪五年,巴西想要和中国建交,曾纪泽建议朝廷同意,得到广泛认可,次年因为崇厚与俄国签订卖国条约,割让了中国北方,中俄边境的部分土地,曾纪泽被派到俄国,并与俄商议领土归属问题。
在历时2年五十多次的会面后,收回了部分领土。中法战争期间,曾纪泽第一个站出来抗议,与法国人争辩毫不示弱,为中国人树立了榜样,就算身患重病,曾纪泽依旧坚守岗位,与法国人斗争到底。光绪十二年,曾纪泽回到祖国的怀抱,北洋水师的创立也有曾纪泽的一份功劳,加强了我回国的海军实力,在应对外国侵略者我们能有自己的军队保卫祖国和河山。
曾纪泽留洋学习的日子一点都不敢松懈,他研究了英国的海军实力为什么如何强大,他深入学习近代的海军史,为中国海军力量注入新生力量。作为中国最早一批走出国门,向外国学习的知识分子,曾纪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维护我国领土完整,在增强我国军事储备实力等诸多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方方面面,给我国清末时期的动荡不稳定吃了一颗定心丸。为我国洋务运动以及思想改造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曾国藩女儿
曾纪芬是曾国藩的么女,曾国藩虽然是礼部尚书,但是曾家人生活依旧十分清苦。所以,对于自己的女儿,曾国藩从来不会特别偏爱,不过也是着实没有经济实力培养,所以从小曾纪芬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年轻时候的曾纪芬
如此艰苦的条件却也造就了日后曾纪芬的高尚品德,曾纪芬在出嫁的时候,凭借从小养成的勤俭持家的美德,毫无大小姐娇生惯养的坏习惯,她将丈夫侍奉得好好的,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自己的有效的家规,和邻居间的关系也处理的十分得当。
曾纪芬一直都记得父亲交给自己的东西,勤俭二字更是视作箴言。曾纪芬的确将这一点好好的传承下来了,每届大寿的时候,她都让子女不要送贵重的礼物。曾纪芬对子女的教育也是异常严格,相信这和父亲所要表达的是一样的想法。为了让孩子们长大了在社会上能有所作为,她教育子女凡事都要往大处想,这样才能做大事,把目光放长远些才能有所斩获,才有取得成功的机会。
他的儿子,聂云台长大后,就在经营商业上取得大成功,不仅开办了银行,还开发矿产,成为上海当时的大财团。
晚年的曾纪芬更是将父亲的修生养性的方法利用到极致,每天吃素,饭后散步,睡前的热水泡脚,不让情绪决定自己的行为,一直到九十一岁的高龄,还保持着神志清醒的状态,完全没有一般老年人表现出的诸多症状。
曾纪芬一生敬仰他的父亲,高超的书法水品也是得到父亲的真传,据说当时的上海,人们都以能得到她的书法作品而荣。
曾国藩为官之道
曾国藩认为,当官的首先要耐得住烦恼,身在官场,难免遇到各种麻烦的事情,不仅要遇到,还得要自己一件一件去处理,有的人擅长处理一件事但是事情多了,就容易心浮气躁,常常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策,事后还要自己背锅,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
曾国藩为官之道
所以做官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养成遇事冷静,沉着的性格,只有保持头脑的冷静,才能稳住部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如果急躁不安,只会事半功倍,让事情的发展变得更加混乱,在部下面前树立不了唯信。
曾国藩曾经引用过庄子的话,认为名声是要靠长时间积累的,一个人的声望的高低是要时间的沉淀的,要是突然名噪一时的那种,如果他不比常人付出更多来维护这份荣耀,那么下场一定不如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臣,这和现在的暴发户应该是一个道理。
曾国藩在教育人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人要保持踏实肯干的心态,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无论艰难还是容易,都必须埋头苦干,半途而废是最没用的表现,首先对不起先前的努力,其次不能达到成功。
曾国藩曾说,当官的最忌讳增强好胜,曾国藩在这点上学习儒家思想,不嫉妒,不急功近利,在处理上级分配的任务时,讲求完整性,考虑到别人没考虑到的就是自己的优势,往往那些想要及早完成,获得嘉奖的最后会被查出各种问题。现在的豆腐渣工程就是急功近利,最终危害的可是普通老板姓。
曾国藩用严谨的态度去处理各种政务,这样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更是对周围人极大的鼓励,他曾说当钱财充足的时候一定要出手大方;当自己穷困潦倒时,也要慷概解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曾国藩墓
在长沙坪塘街道桐溪寺的伏龙山上,沉睡者一位老人,他的功绩我们不用多说,为清朝做出的贡献也被历史永远记载下来,被铭记在岁月长河中。
曾国藩墓
曾国藩戎马一生,为朝廷呕心沥血,身为湘军首领,两江统帅的曾国藩此刻正静静的在此处,虽然被曾经备受争议,未能平凡,但一切对于现在的曾国藩来说,只是世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罢了好坏又能说明什么,不过一面之词。话语的力量能有多重,我曾国藩用行动为你们诠释这一道理。
曾国藩墓碑由三合泥浇铸而成,整个墓围的直径不大,花岗石组成的石围,将墓的主室围住。主碑高约三米,在两百平米的墓坪东西两侧各有一个石阙,连接墓庐槽门与御碑亭的通道两旁,分别立有石马、石狮、石虎。墓地的正前方种了银杏和罗汉松,开得十分茂盛,墓地附近还有一间古寺,是唐朝时期建的,寺院规模浩大,周围环境清幽,山林环绕,流水潺潺,在鼎盛时期,寺庙有客房100余间,用来给进贡的香客居住,香火也不曾断绝,可以说颇受欢迎。
民国以后,因为无人问津,寺庙逐渐凋零。历史文物都逃不走被破坏的命运,1980年,遭到当地村名的移动,93年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后,得到了很好的维护。过去盗墓者造成的坏,大多都已修复重建,还原了历史本来的面目,对曾国藩墓的保护也是对其贡献的认可,我们永远铭记伟大的清朝大臣。
曾国藩评价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不缺乏争议性,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年代,没有亲临现场感受一个个伟大壮举的诞生。我们唯有通过不断考究,不断了解事情真相,才能将历史人物完完全全的还原出来。
名人对曾国藩的评价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他是中国近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先驱,他在教导士兵的时候,用礼来约束部下,儒家精神的熏陶,让曾国藩手下的湘军在作战的时候拥有严明的纪律性,将士们个个如虎添翼,超常发挥。他创作的《爱民歌》更是成为毛主席治军的依据,
曾国藩在修身治国齐家上也成为了中国第一完人,古人推崇的完成一番事业、成为世人学习的榜样、给后代留下著作,这三点曾国藩全都做到了,他先是镇压太平天国,挽救了岌岌可微的清王朝,再是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得到一致认可,然后他的著作也被后人完整的保留下来,并称为后代学习的准则。
曾国藩还是培养人才和推荐人才的高手,因为他的决策明确,为中国输送了一大批有志青年,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正兴实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员保障,他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使得大家的宝贵意见都综合考略,扬长避短后达到效果的最大化。
曾国藩更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他守孝道,对母亲关爱有加,他是好家长,在教育孩子上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孩子们大多受曾国藩优秀的品质影响,后来成为有用的人才。
曾国藩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勤奋好学,吃苦耐劳,这些诸多优秀品格,让他无论受多大的打击,都能保持平常心,不灰心丧气,从而再接再厉,直到完成自己的事业,完成自己的报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