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感染性疾病)
肺热郁闭、气津两伤、夹痰夹水夹瘀型高热神昏(超级细菌感染)
患者张某某,男51岁,甘肃榆中县人。2010年10月1日,患者主因“车祸外伤后致胸痛伴意识丧失3小时”收住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入院时查体:体温35.5℃,心率140次/分,血压44/20mmHg,呼吸42次/分。患者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4mm,查体不合作。胸部、上腹部及头颅CT平扫示:左侧多发肋骨骨折,左侧血气胸,蛛网膜下腔出血,T12椎体压缩性骨折伴截瘫。于当日夜间急诊在全麻下行“左侧肋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于10月6日晚在急诊全麻下行“T12椎体压缩性骨折伴截瘫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术后补充诊断:①肺部感染,脓毒性休克;②T12骨折并截瘫;③多发性肋骨骨折;④颈椎骨折(寰椎);⑤左侧臂丛神经瘫;⑥左肩胛骨骨折;⑦蛛网膜下腔出血;⑧尿崩症(中枢性)。术后给予抗感染、止血、预防应激性溃疡、抗休克、脑保护、营养及支持等治疗,病情尚平稳。
10月9日晨患者出现寒战、高热,体温最高38.0℃,血压下降,考虑感染性休克,血培养回报:产酸克雷伯菌(10月4日送检),对亚胺培南敏感,给予亚胺培南治疗4天,病情趋于稳定。10月13日,血培养回报:多重耐药产酸克雷伯菌,仅对阿迷卡星中介(10月9日送检)。此株细菌10月28日于北大医院NDM-1检验阳性,考虑为超级细菌。遂更换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同时隔离单间、物品专用、加强消毒等措施。10月11日至10月13日,连续3天血培养均阴性,痰培养为鲍曼不动杆菌。10月27日患者再次出现寒战,高热,体温最高达42.0℃,血压下降,最低至80/50mmHg、,给予亚胺培南等抗感染效果不佳,高热持续不退,病情危重。特邀刘东汉教授中医会诊。

初诊(2010年10月27日):患者神志不清,高热,体温达42.0℃,时时振寒,汗出不畅,约300ml,血压下降,最低至80/50mmHg。血常规示:白细胞34.9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4.7%。粪便细菌涂片示:查到大量G+球菌链状排列,偶见G-杆菌。胸片示:双肺片状渗出影。咳嗽,咳痰,痰呈黄色黏稠状,量多,不易咳出,听诊闻及双肺湿性啰音,呼吸机辅助排痰,呼吸急促。双目发赤,口干,腹胀如鼓,叩诊呈鼓音,颜面及下肢胫骨前缘轻度水肿,大便成形,量少,小便2814ml/日。伸舌迟钝,舌尖红,舌质淡,扪之无津,苔白腻,脉浮数。证属肺热郁闭,气津两伤型。治则以清热泻肺,益气生津法。自拟方:黄芩20g,龙葵15g,生石膏30g,葶苈子20g,杏仁10g,竹茹10g,炙桑皮30g,鱼腥草30g,桃仁10g,桔梗10g,全瓜蒌30g,西洋参20g,连翘30g,生甘草10g,生黄芪30g。服法:用法3剂,水煎服,1850ml/次,3次/d,饭后服用。
二诊(20l0年l0月30日):患者服药一剂后,体温由42.0℃渐降至38.1℃,神志尚清,咳嗽较前减轻,痰量较少,量中等,呈白色黏稠状,仍不易咳出,双肺闻及少许湿性啰音。腹胀缓解,大便稀,黄色糊状,约60ml,小便1320ml/日。今日行粪便细菌涂片示:见到少量G-杆菌,偶见G+球菌。10月28日与10月29日两次胸片比较可见肺门、肺尖部片状渗出影较前减少。但此后患者体温仍波动于39.0℃左右,余上述症状均缓解。舌尖红,舌质淡,两侧微瘀,苔薄白,寸、尺脉浮数。证属肺热郁闭夹瘀,气津两伤型。治以清热泻肺,益气生津兼消瘀排浊法。自拟方:当归20g,银花30g,连翘30g,生黄芪30g,赤芍30g,芦根30g,茯苓30g,西洋参20g,蔻仁10g,桃仁10g,桔梗10g,鱼腥草30g,瓜蒌30g,生石膏60g,制半夏20g,炒白术20g,甘草10g。服法:2剂,水煎服,30ml/次,4次/日。
三诊(2010年11月1日):患者服药一剂后,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7.5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2%。痰质较前清稀,量减少,呈白色泡沫状。患者于10月31日下午咳出大量黄色黏稠痰,咳嗽明显缓解。于11月1日凌晨2:00体温高达40.0℃,寒战,汗出,体温渐降,于晨7:00测体温37.0℃。此后患者咳吐白色黏稠痰,伴白色泡沫,量中等,味咸,较前易咳出。神志欠清,欲睡,上半身微汗出,汗出不畅,小便量2886ml/日,大便不能自控,不自主溢出。伸舌迟钝,舌质淡嫩,扪之水湿,苔薄白,双脉沉缓无力。甘肃省卫生厅特邀,国家卫生部特派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刘清泉教授指导治疗,表示刘老辨证准、立法严,所拟处方精妙。证属水痰互阻,少阴寒化型。治以温肾益气,化痰利水。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炙麻黄l0g,杏仁l0g,制附片l0g,(先煎)细辛6g,升麻l0g,茯苓30g,炒苍术l0g,肉桂6g,炙甘草l0g,蔻仁l0g,红参20g,黄芪20g。服法:1剂,开水煎服,4次/d,每次30ml。
四诊(2010年l1月3日):患者服前药2次后,精神渐佳,夜间体温正常,晨起体温37.4℃,后全天体温正常,上半身微汗出,扪皮肤湿润,以头颈部显著。咳嗽、咳痰明显缓解,痰质清稀,色白,量中等,易咳出,右下肺呼吸音低,且闻及少许湿性啰音。胸片提示渗出较前明显减少,纹理增粗,血象稍偏高。略口干,觉头痛,有食欲,颜面四肢水肿消失,小便量2030ml/日,色黄,有便意,但大便未解,可自控。患者服药4次后,上述症状均缓解,但头颈部仍汗出,偶觉心慌,心率109次/分,嘱减药量至20ml,汗出、心慌症状稍微缓解。伸舌灵活,舌质淡嫩,两侧微瘀,苔薄白,脉细数。
证为痰水互结夹瘀型。治以健脾益气,化痰利水兼化瘀法。自拟方:生黄芪60g,杏仁10g,制附片10g,细辛6g,升麻10g,茯苓20g,炒苍术20g,肉桂6g,红参20g,蔻仁10g,五味子10g,牡蛎30g,当归20g,赤芍20g,炙甘草10g。服法:开水煎服,1剂,每日4次,每次30ml。
按语高热
抗生素是人类抵御细菌感染类疾病的主要武器,然耐药性“超级细菌'的出现主要是因滥用抗生素。自超级细菌出现后,因其几乎可以抵御所有抗生素,现代医学几近束手无策。失去抗生素这个曾经有力的武器,医学家们又开始重新思考,能否找到一种健康和自然的疗法,用人类自身免疫来抵御超级病菌的进攻,成为许多人对疾病的新共识。而早在2000多年前,祖国医学已明确提出“人”在疾病的发生上起主导作用,正如《黄帝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在用药方面,针对超级细菌,医药学家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医药。因中药成分复杂,来源广泛,且现代药理学研究,中药具有多靶点抗菌作用,还有改善耐药性等作用,不仅对细菌、病毒有抑杀作用,而且对人体的免疫具有调节和保护作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诊疗手段越来越丰富,然在治疗耐药性病菌面前总是捉襟见肘,新的病菌产生,才有新的抗生素出现。祖国医学虽未有耐药性病菌及超级细菌之说,但其临证疗效足以证明其魅力所在。
《中医急危重病医案选注》
内容简介
本书是继《古代中医急救全集》、《中医急诊临床使用手册》后又一本中医急救医学丛书之一。
本书医案来源与特点:
★ 国医大师、名中医、中医专家学者之医案;
★ 急、危、重、疑难病症中医医案;
★ 医案完整,既有病史、临床表现,又有理化检查结果及西医诊断,且有中医理法方药、治疗经过和结果;
★ 各医案均加按语和评注,阐述中医理论和医案方药特点;
★ 医案选自国医、名医著作和中医类医药杂志所载;
★ 利于学者研讨、医生应用、学生学习之用。
本书共十五部分,共收录选注231例医案,涵盖内、外、妇、儿科的急危重症及疑难疾病。本书可供临床医生及医学院校师生教学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