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对联故事 趣味对联故事五则

 

一、古代人名趣联
    对联是我国极富民族特色,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文学形式。我国古
代奇联、趣联很多,这里介绍的,是从历史名人中,选出六人,把他
们撰成一联,你读后,一定为之叫绝。联文是:
      邹孟子、吴孟子、寺人孟子,一男、一女,一不男不女;
      周宣王、齐宣王、司马宣王,一君、一臣,一不君不臣。
    上联中“邹孟子”,指的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轲;“吴孟子”为鲁昭公夫人,娶于吴国;“寺人孟子”是《诗.小雅.巷伯》的作者,系宫中阉人,故称不男不女。
    下联中:“周宣王”即姬靖,西周国王;“齐宣王”指由辟疆,为诸候,故为臣;“司马宣王”指司马懿,魏时谥为宣王,晋时又说为宣帝,故称之为不君不臣。


    二、渔璜联语三趣
    清代著名诗人周渔璜(一六六五一七一四年),名起渭,号桐野,贵阳青岩人。他年轻时,在一所庙里读书,常挑灯苦读,甚至彻夜不眠。庙内长老很喜爱他,二人相处十分融洽。一天,长老想试试他的才学,便以“腊梅含苞待放”为题,出了上联:
      梅蕊未开,光棍先生白嘴;
    渔璜会心而笑,立即对道:
      椒实既熟,夹壳长老黑心。
    长老听了,哈哈大笑,从此更加疼爱渔璜。
    有一年,周渔璜任浙江主考。他第一次到杭州,一些考生,听说他是贵州人,认为贵州蛮子,不会有什麽真才实学,藉欢迎为名,将他团团围住,故意提出一些疑题去为难他。其中,有一个考生高声问道:
      洞庭八百里, 波滔滔、浪滚滚,宗师由何而来?
    周渔璜凛然回答道:
      巫山十二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而降!
    这群考生听了,顿时目瞪口呆,为自己莽撞的行为后悔不及。
    周渔璜有一次奉旨阅兵江淮,来到了江苏镇江。一日闲暇,便到古刹金山寺游览。金山寺长老听说他生于蛮荒之邦的贵州,就有点鄙夷他。这时,正巧暴雨骤至,长老灵机一动,就放作谦逊地说:“贫僧偶尔想到一副对子的上联,苦于不知如何对下联,恳请大人赐教。”接着,念了上联:
      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
    周渔璜洞察其意,指着祭坛上,摇曳的烛光,回答:
      风吹腊烛,流半边,留半边。
    长老十分惊异,连声称赞。

 

    三、和尚应考
    从前,有个和尚,每见读书人应考回来,有的中状元、进士,有的中举人,有的中秀才,荣宗耀祖,好不光彩,很是羡慕,乃决定去试他一试。
    第一场考试,是口试对对。主考官出上联:
      孔圣人三千弟子下场去;
    和尚答:
      如来佛五百罗汉上西天。
    主考官点点头,认为还可以。又出一联:
      子曰:克己复礼;
    和尚想了想,回答说:
      佛道:回头是岸。
    主考官一听,心里有点火,抓起惊堂木一拍,喝道:
      旗鼓!
    和尚用手做了一个敲的姿势,高声答道:
      木鱼!
    主考官再也忍不住了,佛手起身道:
      岂有此理! 岂有此理!
    和尚以为考试完毕,连忙合掌道: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主考官一看,和尚还站在那里,转身大喝道:
      快滚!快滚!
    和尚不知是什麽意思,以为还要对对,忙说:
      善哉!善哉!

 

    四、磊桥戏对
    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在任时,每日上、下衙门,都要经过一座石桥,这座桥,由三块巨石砌成,故名“磊桥”。
    有一天,李调元乘轿回家,路过磊桥,正巧有一个孩童,在桥上玩耍,用三块小石头,模仿磊桥的样子,搭成一座小石桥。由于轿夫走得快,那孩童刚一闪开,轿夫便将小石桥踏倒了。孩童拉住轿夫,嚷着要赔。当孩童得知,轿内是学政大人时,便高声说道:“我要和李大人对对。若他能对上,就放他过去,对不上,就得还我桥来。”李调元从轿内,探出身来,见孩童天真可爱,便笑着说:“你且出上联。”孩童手指着石块说:
      踏倒磊桥三块石;
    “这……让我想想。”李调元苦思良久,未能成对,便对孩童说:“我一时对不上来,待我回去,想出后,明早在桥上答你。”李调元回家后,左思右想,仍未想出来。“唉!明早要交卷,如何是好?”边想边在房间踱方步,显得心事重重。李夫人见状,便问明原由。李夫人笑道:“这有何难,‘剪开出字两重山’,不就对上了!”李调元一听,心中大喜。
    第二天一早,李调元经过磊桥时,对着早已等在桥上的孩童说:“我已对上,你听着:
      剪开出字两重山。
    不料,孩童摆手笑道:“这不是你对的!你平时不常用剪刀,哪会想到剪字。”李调元吃了一惊,没想到,竟被孩童识破。李调元问孩童:“那么,你猜是谁对的?”孩童拍手笑道:“是尊夫人对的!”李调元高兴地抱起孩童,捋髯哈哈大笑。

    五、兄弟巧联
    魏禧,明末清初文学家。曾隐居江西宁都翠微峰,与其兄魏祥、弟魏礼等人,结“易堂学”。三兄弟才思敏捷,世称宁都“三魏”,其中,尤以魏禧蜚声海内。
    一日,魏氏三兄弟相聚,以吟联为趣。兄魏祥先吟:
      鸟穿樟树,飞往玉山铅山;
    弟魏礼应对:
      鱼过萍乡,游入吉水修水。
    谁料魏禧却笑著说:“兄长、贤弟此联虽佳,但句中地名,间有杂字,算不得妙联!现在我出一上联,你们能对否?”说罢,吟道:
      永修铜鼓万年万载;
    兄弟俩听了,不由倒吸一口气,苦思不得佳句。眼见日薄西山,长兄魏祥,灵感一闪,应对道:
      新建石城乐安乐平。
    魏禧一听,笑道:“兄长所对真妙!”兄弟三人,遂笑而相贺。
    上述两副对联中的“樟树”、“玉山”、“铅山”、“萍乡”、“吉水”、“修水”、“永修”、“铜鼓”、“万年”、“万载”、“新建”、“石城”、“乐安”、“乐平”均系江西省地名。
    对联讲究押韵、立意、对仗和工整,何况地名一气联成,就更不容易了。魏氏兄弟的巧联趣闻,至今,还在民间广为流传。

趣味对联故事 趣味对联故事五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1451/423082492542.html

更多阅读

《解解解元之渴》的对联故事 对联的故事

看了《光明日报》高玉林《解解解元之渴》中的对联故事,让我又一次领略到了古人对文字运用的精妙与独到。这则对联故事绝对能帮助人们记住“解元”的读音。谈起中国的科举制度,不少人会把“解(jiè)元”错读成“解(xiè)元”。相传明代解缙

趣味对联故事集锦 趣味对联故事书籍

杨继盛巧对趣话杨继盛是明代一位以“巧对”著称的名人。出生于河北容城,嘉靖进土。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麽大年

对联故事下 有趣的对联故事

2009年02月11日23:10对联故事(上)对联故事(中)99 怨丈人不是朝官从前有个读书人 ,虽然有小学,但因为没有钱打通关节,几次考试都没有中。老大不小了,还是白丁一个。一气之下,弃文经商,开了个小客店,自己当掌柜。他这口气出不来,便在店堂里挂起一个

趣味语文故事一 小学语文趣味故事

趣味语文故事桃花依旧笑春风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德宗贞元年初,崔护考进士未中,便在长安找了个住处继续攻读,以备来年再考。清明节那日,崔护去城南漫步郊游。他愈走愈远,来到一处不曾来过的地

古代经典对联故事二 古代趣味对联故事

古代经典对联故事(转自太子头上的博客)下联: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轴卿。【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两个很有文才的丫环,一个叫朝云,一个叫暮雨,极得苏轼的喜欢。一次苏轼拍着肚子笑着问大家里面是什么,除朝云笑而不说外都说是才华,苏轼便问朝

声明:《趣味对联故事 趣味对联故事五则》为网友门前流水尚能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