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红楼梦里的吃食,那么的香,皆具有春花碧月之味。
就连那熬的药,制的丸,都是上好的,让人喜爱的。
其实,喜不单是喜那香。也不是单就喜欢那味道。
是喜欢那份温暖清洁,洁净自知。而如温初,而如平常。
不信你看 清清荷叶汤
第三十五回,挨打养伤的宝玉想吃“那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
看似清淡,却也是好几只鸡配出来的汤。
凤姐找出模子,“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有豆子大小,
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莲蓬的,
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样,打的十分精巧。……不知弄些什么面印出来,
借点新荷叶的清香,全仗着好汤,究竟没意思。”
粥米茶
红楼诸人多吃粳米,
宝玉在薛姨妈家吃了半碗碧粳粥。
六十二回芳官吃的还是绿畦香稻粳米饭,也是碧粳米做的饭。
到七十五回贾府走下坡路时,贾母吃了半碗红稻米粥,
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哥儿吃去”。尤氏吃的仍是白粳米饭。
这些人间小欢喜,到也是自在。
闲来无事,阳光上好,日子浅淡。百无一事,就与自然相亲吧。
好的日子,其实不是吃出来的,是品出来的。
我是不会做饭的人,可母亲做的饭是极好吃的,也不是什么鱼肉生香的美食。
可凡物由母亲一做,都是香的。
香出了物的本味。你品的亦绝对不是调料的混合味道。是食物的本味。
自然的味道。如品一道乾坤日月汤。具足美意。
这让我想起少年时,去朋友间远玩,路途不算远,可也很不近。要做中途客运车。
一走到她家,什么都不要,就只嚷着就吃她家地里的东西。
茄子,玉米,豆角,土豆,柿子,看什么都喜欢。
就算跑去地里让蚊子咬,也很是乐意的。
离她家不远处,还有这样一户人家。
老两口一生没有儿女。她很想领我们去看候他们,我们也是很欢喜与这二位老人相聚。
她告诉我,老两口的日子应是不很不富裕的。 但是你进他家会不同的感受。会特温馨。
我说,明白。这样的老人,对生活都应是及具有爱意的。不然你也不会让我与他们相识的。
一到老人家门外,就看到小小的屋瓦,小小的院落。
老人的家极其干净,一丝尘埃都没有。
阳光照进屋子,很暖。
地板已经掉了多半的颜色,有的都泛白了。
可依旧那么干净。
少见的老式橱柜,老式桌椅,老式的木箱子。
擦的掉了些颜色。可泛着光泽。
一见就是欢喜。两位老人也具有非一般老人具有的慈祥和可亲。说话和蔼。慈眉善目。
这样的温馨,温满。绝不给你一点贫寒之意。
日子,在他们眼里,似乎就是阳光的味道。
看着可亲,温暖,温善。似乎,他们给你的是满心阳光。他们与朋友说着话。
谈着我不知道的,他们邻居的名字。
故事,无波折,可却都是亲喜。
我也一直不相信,这样的老人日子究竟如何贫寒。
出来时,朋友告诉我,其实日子很苦。他们没有生活来源。
就是自家院子种的那些菜,够给自己一日三餐。
我说:那冬天呢?怎么办?她告诉我,秋日里,老人就种土豆白菜了。
她说,因为这里离山近,老人每日都上山,捡些枯树枝回来。
做以引火,做饭之用。

朋友还告诉我:两位老人家你别看70多的人了,可身体很好的。
几乎很少吃药。别看满头白发,可身体素质,比我们要强的多。
她说,他们的日子及其清淡。可特温馨。比丰衣足食的人家要温馨的多。
并且夫妻很恩爱。她说:很少听到谁说他们老两口会拌嘴。
出来的时候,两位老人站在门口相送,他们一直不肯先回屋。
朋友说:我们先走,老人家不看不见我们的身影,他们是不肯回去的,因为,很少有人,看望他们。
我听的眼眶湿润。
走几步,一回头,与老人摆手。再走几步,一回头,与他们再告别。
直到看不见他们的屋子。
我问朋友:他们该回屋了吧。朋友点点头。
我轻声的对她说:想哭……
岁月里,那些尘埃往事,如阳光下散落的光线。其实,一直,没有离开过。
这其实,是平民百姓家最真实的烟火。也是清淡人心里最真的清淡。
其实,我蛮喜欢这样的生活。多好啊。也不知,我老了,是否可以这样过日子。青衣照水的。
日子简淡,与一花一草的相照。与万物的相照。与山水的想照。
这一处远山外的乡村,其实一直是我心灵的故乡
文 素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