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 日本 《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后为何会被奉为天书?

  导读:1851年,《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六十卷本被翻译成日文,日本人惊为天书,认真学习之,通过此书了解西方的长处,它被奉为加强海防的经典著作,为不久后开展的明治维新作出了贡献。

  2014的甲午年,很多人在去年早已迫不及待地联想到120年前的甲午战争(正式宣战于1894年8月1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而我却联想到上世纪60年代初看《甲午风云》这出戏的情景;像我这一代的老华校生和“建国一代”的多数人当中,这出戏埋藏了他们往昔的一段民族感情和民族仇恨。

  这是中国长春制片厂出品的爱国电影,当年还在念小学的我有一天被一位年高一班的同学拉去看这部片子,还记得他说:“看《甲午风云》的人看了都会鼓掌。”果然当看到大清海军将领邓世昌管带的“致远号”开炮击中日本海军“吉野号”时,戏院里的观众都兴奋地鼓起掌来。记得我并没有跟着鼓掌,也许是当年对历史背景不甚了解,“爱国”情操还未成熟,倒是饰演邓世昌的李默然三个字却深深铭刻在脑海里。

  今天中日因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主权纷争关系越闹越僵,“中日必有一战”的看法在两国民间都有市场。

海国图志 日本 《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后为何会被奉为天书?

《海国图志》书影

  《环球时报》专栏作者薛理泰(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员)在《安倍强势作为北京得大于失》一文引述《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谈到“处理一场军事危机,头等的办法是斗智,以谋略挫折对方的战略意图,二等的是在折冲樽俎的外交行动中制胜对方,三等的是以军事突袭击败对方,最下等的是攻城掠地。”

  熟悉中国古典名著的日本人对《孙子兵法》肯定不会陌生,如果他们也同样信奉“上兵伐谋”这个道理,那就是好事,这表示中日双方都打不起来。

  最近时常看到这样的论调说,在近代史上,日本曾经两次打断中国的崛起之路。第一次是“甲午战争”,为洋务运动送终。第二次是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把中国拖进八年抗战,再一次阻断中国的崛起。所以,“这一次绝不能再让日本得逞!”

魏源

  其实,中国的洋务运动(始于1861年咸丰十年,又称“自强运动”)跟日本的明治维新(始于1868明治之初)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几乎是同时开始的,前者还早了几年,中日两个学生同时拜西方文明为师,哪个比较有长进,一场甲午战争便分出高低。说甲午战争坏了大清洋务运动的好事,我不敢苟同。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掀起学习日本之风,但事实上,日本在19世纪中叶倒是先通过中国学习西方,这全拜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魏源(1794-1857年)所赐,他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第一人。1843年,魏源完成了以知夷、师夷、振兴军备为核心理论的《海国图志》,这本书介绍了几十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技,总结了鸦片战争的军事教训,整理成有系统的军事思想。在当时顿时成为大清有先进意识的读书人的百科全书,悲哀的是,这本书却不受朝廷重视,因为守旧顽固派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夷狄”的赞美,有者甚至建议烧掉它,这本书的命运预示着大清帝国接下来的国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1651/927580748432.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徐景安《幸福中国统一海峽两岸》 海峡两岸20161018

原文地址:徐景安《幸福中国统一海峽两岸》作者:李正平幸福中国统一海峽两岸作者:徐景安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见面时表示:“所希望的统一不是形式上的统一,而是两岸人民心灵的契合,心与心能够完全互相接受,心连心。”

佳片U约 中国抗战片:《亲恩国仇》

雨中笠翁圖書館更多精彩請您欣賞    《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中国抗战片:《亲恩国仇》[海报剧照][热诚推荐]中国抗战简介:中国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

《浩昊文字国历险记》观后感吴孟熙 丁丁历险记观后感

昨天早上,学校组织所有师生共同观看了《浩昊文字国历险记》这部影片。我特别喜欢看电影,不知不觉就进入影片所描绘的情节里。从这部片子中,我明白了许多许多。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个名叫浩昊的小男孩,他干什么事都很马虎,写了很多错别字,经

2001《明报周刊》:西岛千博与张国荣共舞

西岛千博与张国荣共舞LESLIE完全捕捉了我的精粹西岛千博(NishijimaKazuhiro)只是在张国荣音乐影带《梦到内河》中赤裸上身跳舞,这边电视台说禁播,那边女士们尖叫惊为天人。这位「日本芭蕾王子」近日更专程来港,在张国荣演唱会中演出,Kaz

声明:《海国图志 日本 《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后为何会被奉为天书?》为网友夕色琉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