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年画 春节来临话年画(5组)


春节来临话年画

农历春节是中华民族幸福而盛大的节日,随着农历年的迫近,年味逐渐浓了起来。这时,人们开始置办年货,各家各户要贴春联、剪窗花、买烟花、换日历牌,家家还都要购买年画,等三十那天贴在墙上最主要的位置。一张张新年画,是家家户户必添的节日礼品,年画一年一换,旧貌换新颜,是“辞旧迎新”的最好诠释。

年画,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时张贴的画。旧时候,每当春节来临,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房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堂房、卧室、窗旁,门上以及灶前,院内的神龛上,贴上焕然一新的年画,既用以创造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又借以祈求上天赐给幸福,消除灾祸与不幸。年画是联系着千家万户的通俗美术作品。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年画是适应人们庆贺新年的风俗活动而产生发展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每逢除夕,人们便在门户上画神荼、郁垒及老虎,以以祝愿新年吉庆,驱除鬼魅等不祥之物。年画所表现的内容和题材也越来越广泛、丰富,凡带有喜庆内容的风俗生活,传统戏曲小说中的历史人物、神话故事、山水花鸟、吉祥图案等,都在年画中有大量表现。每当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书店里的年画柜台就布置得华丽堂皇,把漂亮的年画张挂在最当眼的地方,供老百姓选购,有些还增设摊档,增添人力,赶墟趁势地销售年画,真是到处琳琅满目、五彩缤纷,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过年的习俗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大多数地方特别是农村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当广大百姓选购到自己心爱的年画后,便会将自己的家庭布置得格外美观醒目,厅堂为此焕然一新,喜气洋洋,年画已成为广大百姓欢度新春佳节不可缺少的传统的装饰品之。老百姓买一张年画要贴一年,甚至两、三年,早晚看,天天看。他们选购年画有自己的心里要求,或是能反映美好祝愿,或是能鼓舞斗志,或是能给予美的享受的作品。年画一般来说,是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

年画在历史上有过很多谓称,如“纸画”、“花纸”、“卫抹子”、“年方”等,传说很久以前,有名叫神荼、郁垒的两个兄弟,专门监督百鬼,发现有害的鬼就捆绑起来去喂老虎,于是黄帝就在门户上画神荼、郁垒的像用以防鬼。先秦《礼记·丧服大记》中,有“君释菜、扎门神”的记载,汉代民间门户上就贴有“神荼、郁垒”的画像。魏晋之际,人们在除夕做桃木人以当神荼、郁垒二神,或者干脆以两块桃木立于门侧,意在压邪驱魔。彼时的门神画,满是农耕社会对自然的崇拜和神祇的信仰。唐代已见木板雕刻的作品,直到城市高度发展的宋朝,雕版印制的优美而受看的木刻年画便悄然出现了,年画已基本成熟,并定为手工雕版、套色水印、辅以手绘的制作工艺技术。此时,这一民间艺术也完成了由“神”到“人”的转变。民国初俄国人曾在甘肃发现过两幅宋朝的年画:一幅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俗称《四美图》),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都是高客长袖的宫装;一幅是灶王爷和关圣帝君,满是威严姿态。年画有了“人”,便有了地气和烟火气,在民间渐被认同,蔚为习俗,需求日大,便有了“市”的可能,专门售卖年画的“画市”就出现了。在我儿童时代年画如花遍地开。天津的杨柳青、四川的绵竹、山东的潍县、关中的凤翔等,此外,陕西凤翔、河南开封朱仙镇、河北武强、云南大理、湖南邵阳滩头、广东佛山等地也是享誉全国的著名年画产地,年画成了每逢新年必定登场的年俗主角之一。这些年画的产地象中华年文化的棋子,错落有致的分布在东西南北的城市与乡村中。充满时代印痕的年画,凝聚着一种信仰,散发着一种情怀。没人计较年画的内容细节,却都在意它带来的新气象新色彩。毕竟祈愿的是一种吉祥,图的是一种顺意。年画是民间文化,又是传统文化。拥有三四百年成熟历史的年画,在旧去的岁月中并没有成为尘封了的古董。开放后的豪华,冲淡了一种习惯,却无法抹杀一种文化。

民国后期是我国年画创作的一个高峰,这时年画的题材大多是名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深受百姓喜爱。这时期出现了很多专门画年画的老画家,如丁云先、蝉声、李少章、李慕白等,他们多在大上海,组成了集体创作群体,他们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如《霸王别姬》《红楼韵事》《花木兰》《三姐下凡》等。后来,许多名画家、漫画家都参与了年画的创作,如古元、李可染、石鲁、叶浅予、张乐平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年画事业的发展,把开展新年画工作作为春节文教宣传的重要任务,明确了年画出版的方针政策和创作方向,涌现出了一批思想内容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年画两次高潮的涌起,透射出人民群众在新时期对节庆文化的精神渴求。一批大师级画家也纷纷加入,如刘旦宅、贺友直、刘继卣、张树德等,给千家万户带来了美好的精神享受,成为一代人永恒的记忆。《红楼梦》《西厢记》《武松打虎》《火焰山》《桃花扇》《牛郎织女》《猪八戒背媳妇》《白蛇传》《劈山救母》《孟姜女》等都是价值无限的艺术瑰宝。特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新年画”的出现,内容涉及抗美援朝、大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题材的年画。由于许多大画家都参与了大量的年画创作,使这一时期的年画在艺术水平上达到了巅峰。这些年画具有相当规模,其作品大多以简练的线条、鲜艳的色彩,注重情节、情趣和造型的表现,人物生动可爱,富有活力,使作品别有新意,颇具观赏和收藏价值。早岁的年画,如腊月里香甜的雪花,在飘飞的记忆中,静静地飞舞着。怀念年画,是因为年的情怀难以忘却。年画有好多种,门神、财神、福禄寿神、仕女、牡丹、婴儿对浴图;还有天官赐福、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招财进宝、喜得贵子、鲤鱼跳龙门、金玉满堂……真是丰富多彩、五花八门。后来由于印刷业的发展,出现了彩色年画,更是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年画在,年味儿才会更浓。我童年时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买小人书和年画了。我的家乡位于湘南茶永盆地的一个小村庄,是个具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早些时候叫生产大队,那里是鱼米之乡、民风纯朴,过完腊八买年画。每到年关,尽管经济条件比较差,但买年画的钱是不能省的,家家户户都会不约而同地涌向村中央的供销社,或到公社的新华书店购买年画。 这时,我与村里的其他小孩子一样,往往等不及父母亲去买几幅年画,自己就会拿着父母给的钱,跑到供销社或公社新华书店去买年画,如果遇见自己喜欢的小人书,还会顺便买上几本。我们不仅在买年画时大饱眼福,还可以欣赏各种鲜艳的年画了。那时的年画丰富多彩、形象化十分强烈,如样板戏连环式的年画,一些政治题材的年画如《在大风大浪里锻练成长》、《志在农村》、《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等,样板戏连环式的年画堪称当时的代表作品。当然,也有些杨柳青、武强式样的风采画,还有一些以歌颂祖国大好河山为主题材的年画。一年到头与土地打交道的乡亲们,总要买上几张年画让家里光鲜光鲜,希望来年日子过得好些。到了七十年代后期,年画逐渐丰富多采了。有农民头扎白毛巾,亮着一张红脸膛簇拥着一大筐黄灿灿稻谷麦穗的“五谷丰登”图;有头戴大盖帽、身穿绿军服、手握钢枪的“保家卫国”图;等等。当然,贴在大门和小门上的门神是少不了的,门神要么是手握麒麟棒的秦琼,要么是肩扛大刀、长须红脸的关公老爷;还有可爱的胖娃娃骑在一条肥胖的红鲤鱼上,旁边是绽放的莲花,寓意“年年有余”的年画;财神爷手捧金光闪闪的金元宝,笑容可掬地站在画上,意喻“招财进宝”的年画。其它还有什么福禄寿喜、松鹤延年、迎春纳福以及红楼梦、西游记、西厢记等古典名著中的人物或者是故事情节,那些人物或衣袂飘飘或轻歌曼舞,或凝眸沉思或低吟浅笑,一举一动栩栩如生,成为老少皆喜的一个时代产物。及至后来,年画的制作工艺越来越精致,内容越来越丰富,祖国的名山大川、古迹文物、湖泊大海、松竹梅兰、狗儿猫儿、影视明星、模特、油画卡通等等,栩栩如生,惟妙惟俏,形象逼真,让人眼花缭乱,叹不绝口。

年画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在不断地演变着,这是一段段历史的缩影,这是一幅幅时代的印迹。年画用朴素的民间绘画语言记录了当时民俗民风、服装服饰、建筑艺术、宗教信仰等。从一定程度上说,年画也反映了社会心态与民情。遗憾的是,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年画开始被挂历挤出了人们家里。年画一张只看一年,未免会产生视觉疲惫感,挂历12张,一个月看一张,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另外,一批老年画家这时年事已高,很难再出新作,而后备军严重匮乏,这是传统年画后继无人、走向衰落的直接原因。这一切的美好都恍如昨天,如今那些给人留下无数喜悦和温馨回忆的年画风光不再。年画已经退出了节日的舞台,很少再有人家会张贴年画了。年画已逐渐淡出了普通老百姓的家庭,成为收藏家追逐的藏品。2004年,广州嘉德曾举办了国内首场年画专场拍卖会,有180件年画拍品参加了拍卖。其中编号为4号《尉迟恭沥粉金门神》和5号《秦琼沥粉金门神》的清代初期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拍出了9.02万元的高价。另一幅反映中国鸦片战争前边界原貌的清代黑白木版年画《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以8.47万元成交。

一幅浓妆淡抹的画卷,散发出春的味道,把阵阵馨香描在眉端;一缕缕的目光,缠绕在年轮上,碾出日月星辰的影子。我忘不了那些曾经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地陪伴我们的年画,它们给我留下无数喜悦温馨的回忆。如今,年画虽然成为人们一种怀旧的收藏品,但在我的内心深处,年画不是画,而是融化在我们心里的那缕情怀,年画里的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


年画娃娃

娃娃抱鱼

娃娃抱鱼

娃娃抱鱼

娃娃

娃娃


 曾经的年画,你还记得吗

1、金牛星奉旨下天宫

2、金牛星识毒救牛郎

3、牛郎勤劳达天知

4、天女沐浴成就天河配

5、金牛星事成交玉旨

6、织女回天结永世姻缘

7、王母划河一年一会

8、七月七日鹊桥相会

(摄像师 静升)


保护年画遗产从读懂符号说起

作者:子正君

2016年如期而至,新的一年开始了。眼下,离过春节也不远了,街面上到处都弥漫着过年的气氛。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在准备年货时基本上都少不了年画的身影。

说起年画,第一印象就是杨柳青的年画。2006年,杨柳青年画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技艺,现已成为当今中国的文化热点。

子正君认为,从保护传统年画上来说,了解年画中的符号意义是有效保护的第一步。今天,让我们寻着杨柳青年画的脚步,来认识一下各种符号的含义。

这副作品当中主要表现“福”、“寿”、“财”,其中在画的左下角有一只蝙蝠,取谐音“福”,祝愿来年有“福”。蝙蝠嘴里还衔着铜钱,代表“福在眼前”。

“鹤”代表长寿,为什么呢?据说丹顶鹤能活到五六十年,也有说其他种类的鹤可以活到二三十年,不论哪种说法,一只鸟能活几十年,也的确算是长寿的了(以燕子为例,据说能活十年左右)。所以在很多年画当中,“仙鹤”是主角。

这个胖娃娃躺在大芭蕉叶上,身边飞着蝙蝠和仙鹤,怀中抱着寿桃,腿边靠着开皮的石榴。“石榴”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多子”,常与蝙蝠相配,意为“多子多福”。

这张挺热闹,三个胖娃娃挤在一起。

春节年画 春节来临话年画(5组)

“三”在汉语的语境中是代表“多”,而不是具体“3”这个数字,比如“三人成虎”,并不是说有三个人,而是“多人”的意思。很明显这张年画寓意“多子”。这张还妙在将“十二生肖”一起画到了一张年画上(你能找全那十二种动物吗?)。子正君想,如果将这张年画制作成一块具有中国特色的手表,也不失为一个创意。

这张浅显易懂,怀里的“公鸡”和手中的“栗子”,代表“大吉大利”。一般来说,一种表征性的事物,代表一个特指的汉字,这样连成一句祝福的成语或俗语。

但也有特殊情况,有时候一种事物还可以代表一个副词,比如这张图示为“年有余利”的年画,其实还可以称为“连年有余”。画中的“莲花”代表一个连续类副词。画中的鱼也不是普通的金鱼,而是一条“鲶鱼”,合起来正好是“连年余”,所以称为“连年有余”。

年画是农耕文明在艺术上的表现,人们种值粮食,期盼丰收,五谷丰登,最不希望的是,收多少吃多少,连年吃干喝净,家庭举债、受穷。所以,在年画中表现“连年有余”,粮食吃不完还余下了不少,也代表着一个家庭的富足。

“宝马进财”就是在年画中表示“马上有钱”的意思。当然关于“马背”上的事物就比较丰富了,流传最广的是“马上封侯”,一只猴骑着一匹马,猴头上飞着蜜蜂。

麒麟是上古时代神话传说中的瑞兽,代表着太平、长寿,在传统文化中还代表送子之意,称为“麒麟送子”。

“西瓜”也代表“多子”,所以这张的寓意也是“多子”、“长寿”。

传统符号语言种类繁多,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只有读懂了符号语言,才能更加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神。保护传统,传承文明,先从读懂它们做起吧。



木板年画:中国“年文化” 

作为中国“年文化”的代表,木版年画是中国人感受春节的方式。

从10世纪的宋代开始计算,木版年画已经走过了千年的发展历史了,这千年间的中国民间生活和民俗百态几乎都在木板年画之中。

它寄托着老百姓的美好愿望,是地域文化的结晶,体现着每个时代的文化气息。

李映达童心未泯地向我说了一个谜语,让我猜,“贴墙走,贴墙站,光穿衣裳不吃饭。”我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来。李映达摇摇头说,这是中国流传了一百多年的新年谜语,答案就是年画。

每个中国人的年画

一月的北京异常寒冷,阴霾的天空没有一丝阳光,路边的行人低着头匆匆而过,树木早已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指向远方。小半年的冬季让北京失去了首都的活力,相信这座城市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已经开始期盼春节了。似乎,春节是北京寒冬唯一的期望,但其实也只剩下春节的假期而已。

当我来到李映达的“润雨泉映达”木版年画廊时,双耳早已冻得通红。李映达很快为我沏好了一杯热茶。窗外的天空依然阴霾,在我一口一个李大师的话语中,李映达谦虚地说自己算不上大师。他说其实以前木板年画就是每家每户过年的必备品,现在却成为了需要保护的工艺品。如果放在三四十年前,有人和他说木板年画产业需要国家特殊的扶持与保护,李映达是绝对不会相信的。

李映达童心未泯地向我说了一个谜语,让我猜,“贴墙走,贴墙站,光穿衣裳不吃饭。”

我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来。李映达摇摇头说,这是中国流传了一百多年的新年谜语,答案就是年画。李映达说在他小时候,这个谜语还没有说完就会有无数的小孩喊出答案,但现在这个谜语已经被时代所淹没了。

历史有时就是这么无情,它不是过去式,而是让人们眼睁睁地看着记忆慢慢地消亡。当木板年画还存在时,人们却已经将它忘记。但是,木板年画如何能够忘记呢?李映达说年画是地域文化的结晶,体现着每个时代的文化气息,所以每一张年画的内涵都有着独特的意义与深厚的文化。李老师说到目前为止,考古学界已经发现的最早木版印画有两件:一件是唐代木版刻墨线约9厘米的三世佛像,收藏在敦煌文物研究所;另一件是唐墓出土的佛教《陀罗陀咒本》中的一幅木刻莲花座佛像与诸菩萨和法器的组图。如果再保守一些,从10 世纪的宋代开始算作木版年画的开端的话,木版年画已经走过了千年的发展历史了,这千年间的中国民间生活和民俗百态几乎都在木板年画之中。

一千年间,木板年画都是中国人感受春节的方式。不说一千年,在我小的时候,90 年代时,每年春节父亲都要买木板年画,不要工厂印刷的,还有春联也必须是“先生们”现写的。然而今天,不管是工厂的印刷品,或是手工的木板年画,都已经慢慢地在春节中消失。或许,这就是人们的年味越来越淡的原因吧。所以,当我漫步在李映达的木板年画画廊时,有一种穿梭历史的感觉。透过李映达的木板年画,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与我的童年就这样扑面而来。

北京没有第二家

新年将近,人们对木板年画的需求越来越大时,李映达也变得越来越忙碌了。李映达画廊的来访者大部分是文化从业者、商人、政府人员或收藏家。每当顾客前来询问李映达的作品时,他都会自豪地向顾客介绍,自己的木板年画是最纯正的中国年画作品,北京没有第二家。不是李映达自大,而是北京确实没有第二家这样的木板年画画廊了。

李映达的木板年画技艺属于父子相传,他的父亲就是一位一生从事木板年画的艺人。李映达说小时候父亲的年画主要是雕刻模板,然后印刷。家里基本就是靠父亲的手艺吃饭,自己也在年画中长大,所以自己对年画的深厚感情很难被外人所理解。

父亲的年画题材非常丰富,从神话到现实、从天到地、从古至今都有。以前人们选购年画时也有很多讲究,不同的家庭,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愿望需要选择不同的年画,每一幅年画都有着说法。因此,那个时代,春节去亲朋好友家拜年时,只要看看门上贴着什么年画,就大概知道了主人的家庭情况、职业、愿望等等。

李映达说到了自己从事木板年画时,市场已经开始萎缩了。李映达9 岁的时候就和自己的兄弟卖年画,年画不好卖兄弟二人就跑百家卖模板。李映达笑着回忆:“我们在板上刻上日历牌,那会儿的名字是‘三年早知道’,就是把今年到后年,三年的日期全部刻出来,再刻上财神、灶王爷什么的。买了之后的人三年都不用再买日历,这样一些有点文化的人就愿意掏钱买了。”

当李映达成年后,全心投入木板年画行业时,中国木板年画行业已进入最艰难的时期。在传统的年货市场上,盛行了千年的木版年画已经不见了踪影,就连胶版精印的新年画也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年画生产方式的技术革新,而是社会的转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打工,造成了中国农业文化的断层。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不同年画表达内容的意义了,这才是对木板年画致命的打击。

然而,当北京飞速发展了三十年后,人们却发现发展并不是北京的全部,它还需要一丝怀念的温情,于是就有了“润雨泉映达”木版年画廊的生存空间。李映达在北京创建“润雨泉映达”木版年画廊时,早已在木板年画行业中大名鼎鼎,但第一年依然赔了不少钱,第二年才得以好转。李映达说第一年赔本的原因是自己创作的众多传承了数百年的年画题材很多人都没见过,简单地说就是人们不懂年画。中国人居然不懂年画?

这看似像一个笑话,但确实如此。看到了这个现象之后,李映达将他的“润雨泉映达”

木版年画廊向多元化发展,不仅仅是一个销售年画的场所,更注重将它变成一个木板年画艺术的平台。“润雨泉映达”木版年画廊集演示、体验、制作、策划、创新、翻版、设计等项目为一体,属于北京版雕字画的新项目。“润雨泉映达”木版年画廊将木板年画艺术以一个整体的、多元的文化场所呈现。李映达希望通过“润雨泉映达”木版年画廊让人们明白什么是木板年画艺术,怎样欣赏感受木板年画艺术,铭记我们的传承。

雕刻技艺的创新

在李映达的木板年画画廊中欣赏李映达的作品时,李映达会认真地为我讲解每一幅年画作品的意义。虽然不好意思,但是如果没有李映达的讲解,我也只能从色彩与画面结构上来评判年画“好不好看”。

在众多年画中我发现了很多很“新”的年画,比如著名人物、北京现代风景等等,没想到从事了大半辈子的传统木板年画的李映达思维如此新潮。然而,在李映达看来,年画艺术应该是持续发展的,必须不停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只因为年画的数千年历史就是创新历史。木板年画的发展必须发掘新的创意融入到作品当中,必须以传统为基础。李映达说现在很多人认为木板年画的题材“亘古不变”,比如都21 世纪了,年画的题材还是娃娃抱鱼之类的老三篇,谁会感兴趣?但是,李映达认为娃娃抱鱼的题材是经历了千年历史的洗礼,自然要保留。创新是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而不是抛弃传统的创新。

题材创新是目前木板年画发展最稀缺的资源,因为很多木板年画艺人已经上了年纪,跟不上时代了。其次,创新必须有高超的技艺与文化水准,但现实情况却是具有这两点的艺人少之又少。李映达虽然是大师,但在传统文化艺人圈中李映达绝对是“年轻人”。年轻、高超的技艺、出众的文化基础都是李映达为木板年画行业创新的基础。

但是创新并不是简单的两个字,市场会接受吗?毕竟,在中国大多数人的意识中年画就代表着传统,即使自己对此毫不关心,也不容创新“玷污”传统。而李映达的木板年画创新作品早已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在拍卖市场卖出了高价。对此,李映达兴趣不大,他说无论他的作品值多少钱,对木板年画行业的影响都很有限,他希望可以为自己从事了大半生的事业奉献更多。李映达认为目前木板年画行业虽然需要创新,但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明白木板年画的文化内涵与制作工艺,于是李映达有了与众不同的创新—— 雕刻技艺的创新。

李映达希望人们能够了解我们祖先的这项民俗,它和我们每个人紧紧相连,而不是需要人们去博物馆瞻仰它。为了更好地传递木板年画的文化内涵,李映达申请了《一种木版画》专利。此专利就是以传统年画的雕刻技艺为基础,改变了原有年画反版雕刻的做法,直接把木板作为载体,用传统技艺展示当下的文化。这种雕刻方法最大的优势是可以立体的、全方位的展示木板年画的制作流程。千百年来,人们只看到制作完成的木板年画,却无法欣赏到每一张年画的制作流程。李映达的专利将木板年画的流程像电影一样展示给人们,让人们清楚地看到每一幅年画的诞生过程。

李映达还年轻,但依然担心自己技艺的传承问题。李映达说自己眼睛现在也不花,可以说现在算是一个创作的高峰期。但是,木板年画既耗眼,也耗力,如果有一天自己做不动了,那么自己一生的技艺如何传承呢?虽然李映达在中国木板年画中享有盛誉,作品也争相被收藏家高价收藏,但依然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徒弟。李映达说木板年画这门艺术需要有一个恒心,这是现在年轻人最缺的品质。看着现在的年轻人,李映达也觉得自己选徒弟条件非常苛刻。没有兴趣、不能任劳任怨的,李映达也没兴趣培养,这样等于是浪费彼此的时间。但是,既有兴趣,又肯吃苦耐劳的年轻人在哪里找呢?不过还好,李映达的孩子很喜欢父亲的行业,想跟随父亲学习木板年画的制作。

不过李映达并没有直接向孩子传授木板年画的技艺,他希望孩子还是先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先看着自己做两年,把孩子“熏熏”再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1851/138715678403.html

更多阅读

亟需和急需的区别 春节来临,职场急需“眠终奖”

春节即将来临,忙碌了一年的职场人士,除了在经济上要挣得大红包之外,还需要让身体获得一个大大的“红包”。因为,有了身体,才可能拥有其他的一切身外之物。简言之,年终奖之外,职场人士还需要一个实惠的“眠终奖”。那么,什么是“眠终奖”呢

春节趣话的阅读 春节趣话

运动会我的老师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我的妈妈我学会了骑自行车《草船借箭》缩写成长的烦恼我学会骑自行车了《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今年的春节似乎来得特别地早,因为今年的春节竟然在寒风中到来的。今是鼠年,鼠年话鼠,别有趣

拜年祝福语2016 2016猴年祝福语短信 猴年春节拜年话

1.新年佳节到,向你问个好,身体倍健康,心情特别好;好运天天交,口味顿顿妙。最后祝您:猴年好运挡不住,猴年财源滚滚来!2.在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空白承载新的梦想。朋友拂去岁月之尘,让欢笑和泪水,爱与哀愁在心中凝成一颗厚重晶莹的琥珀

春节祝福语大全2016 2016猴年春节吉祥话祝福语

爱华贺词祝福语配图   2016猴年春节吉祥话祝福语  1. 猴年快乐!祝愿你天天开心,时时快乐,分分精彩,秒秒幸福。  2. 给你一碗蜜,里面加点糖,最后加入盐,分开是咸的,见面是甜的,最后才知一切是幸福的!  3. 祝你猴年里娶的老

2017过年吉祥话顺口溜 2017鸡年春节吉祥话顺口溜

 2017鸡年春节吉祥话顺口溜  打竹板,响连天,我给大家来拜年。  磕头行礼太麻烦,鞠躬礼节不周全,  拱手一礼做个揖,来点掌声更美满。  一拜大家胃口好,吃嘛嘛香身体健;  二拜大家心情爽,工作学习不心烦;  三拜家庭多

声明:《春节年画 春节来临话年画(5组)》为网友犹腾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