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引 古筝 箜篌引古筝调怎么调?

相关解答一:古筝箜篌引怎么调琴? 5分

问一下你原调是什么

如果是F激 5 6 3 往回移半个音

如果是C调 5 1 往回移半个音

弱国是G调 1往回移半个音


相关解答二:箜篌的古筝比较

箜篌与古筝在技术上的区别更多(分属于竖弦类和平弦类乐器了),除了前面说过的在定弦方面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的不同以及箜篌双排弦的特别之处外,这里再举三点——一,弹古筝要戴假指甲,弹箜篌(竖琴)不戴假指甲。这是因为箜篌的共鸣方式、置弦方式和筝不同,弹箜篌时手指触弦的角度也和弹筝不同,所以用裸指较小的力量拨弦就能达到足够的音量,再加上箜篌弦为竖直向,弹奏时常常要用指尖的左右侧面拨弦,戴上假指甲不会对此有什么帮助,反而有所妨碍,因此弹箜篌像弹古琴一样不戴假指甲,而是用肉指和指甲直接触弦。这也使箜篌一般用尼龙弦及尼龙缠钢丝弦,不用裸钢丝。与此相应的是箜篌少了点筝的力量,而某些技法却更细致入微。呵呵,不戴假指甲,一方面更方便和节约一点,另一方面学习起来却更辛苦一点。二,古筝的弦列呈有一定弧度的拱面,手每次在两根隔着一定距离的弦之间跳转时必须抬起一点,而且整个弦列的中点线斜向得比较厉害,有时实际增加了距离,因此要比在平面、直向上的移动微微费时。此外,每一根弦相对于它前后两根相邻的弦是要微微高出的(尽管程度很小),因此在古筝上拨单独的某根弦要更容易一点。箜篌的弦列完全是平面,手每次在两根隔着一定距离的弦之间跳转时几乎不用抬起,而且整个弦列的中点线斜向程度不大,实际缩短了距离,因此有时要比在拱面、斜线上的移动稍微快点。此外,每一根弦与它前后两根相邻的弦处于同一平面,因此在箜篌上拨单独的某根弦不是最容易的——有时下指角度不能太平,太快了容易碰到相邻的弦。三,在泛音数量上,古筝由于有左手的帮助,每根弦可以有多个泛音,箜篌则由于双排弦的分割,双手不能接触同一根弦,因此在不踩踏板的情况下每根弦只能弹出一个泛音,但可以在泛音旋律中灵活使用压颤技巧修饰。在历史文化方面,古筝从东汉开始以高亮简便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逐渐取代了在盛世中的尊贵乐器瑟,而这也正是箜篌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时候。两者同时成为魏晋以来重要的弹奏类乐器。初期,箜篌流传范围甚窄,古筝是更受重视的。如建安七子的阮璃在《筝赋》中即赞美筝为众乐之冠,其声合乎天地;描写其音之抑扬浮沈,有君子之道及壮士之节,并夸饰其曲调高雅,以伯牙之能琴,延年之善于新声,都不能及;从筝的形制到为众器之师、音乐效果、艺术风格、弹奏手法、音乐美学,以至社会影响,都做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此时的筝已成为一种“曲高和寡”的乐器,并以枉、苞、冠、禀、笼来夸陈筝在众乐器中的雄踞地位。可见古筝在三国时期,是一种相当高尚的乐器,受到朝野学者、文士之普遍重视,在表现能力、弹奏技巧以及制作工艺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然而到了隋唐年间,又一个盛世,需要最符合这个时代的音乐,含蓄的古筝显然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追求,华丽的箜篌散发出夺目的光彩。无论是演奏者所受到的尊荣还是诗人们的赞誉,箜篌似乎都获得了更大的荣光。但这也是不幸的开始:统治者对这种乐器爱之如宝,不欲其流传于外,竟然用束缚宫廷的方式来阻碍箜篌的民间发展。唐朝诗人顾况在《李供奉弹箜篌歌》中就透露了这样的信息“早晨有敕鸳鸯殿,夜静遂歌明月楼……在外不曾辄教人,内里声声不遣出。” ——再加上本身制作、演奏的复杂性不适合当时民间的普及,箜篌停滞了……自唐经宋,再到明朝,古筝抛弃鹿骨爪拨奏而改用手指戴甲弹奏,表现力获得进一步的提升;箜篌却因为长期被拘禁在不见天日的高门贵族中,形制得不到改进,技术退化,曲目匮乏,病得奄奄一息,最后更遭到儒教正宗推祸委过以“靡靡之音”的恶毒攻击,终于失去了生命。所有神器都落得同样不幸的命运。早期的古筝高亢粗犷,有“秦筝慷慨”之说,东汉以后乃逐渐发展为淡雅古朴的风格,经过千百年缓慢的进化,近代......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三:有没有箜篌引的古筝鉴赏 40分

古筝曲《箜篌引》中蕴含的美学思想

摘要:古筝曲《箜篌引》是根据唐代诗人李贺《李凭箜篌引》的诗意而创作的。李贺《李凭

箜篌引》为唐代音乐诗篇中“拟声之至文”,他在诗中对李凭箜篌弹奏大胆的想象和充满浪漫

主义的神奇描绘,是同时代音乐描绘诗篇之最。让我们分析这首诗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并运

用于古筝曲《箜篌引》的演奏中,使听众在美妙的音乐境界里感受唐代箜篌弹奏的魅力。

关键词:李贺;李凭箜篌引;音乐美学思想;古筝演奏

一、李贺及其《李凭箜篌引》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李

贺是中国唐代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因为政局混乱及自身失意,其诗多揭露时弊之作和愤懑不

平之音。既有昂扬奋发之气,也有感伤低沉之情;既有热烈奔放的抒怀,也有凄冷虚幻的意境

;既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有及时行乐的颓唐。他作诗态度认真严肃,呕心沥血,属意创新

,形成了想象奇特、思维奇谲、辞采奇丽的独特风格。在同时代的韩、孟、元、白诸家之外别

树一帜,启迪了晚唐的诗歌创作。但由于过分标新立异,也有的作品晦涩险怪。《李凭箜篌引

》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诗人运用了大量丰富奇特的想象和比喻来描写音乐,充

箜篌引 古筝 箜篌引古筝调怎么调?

满浪漫主义色彩,令人惊叹。此诗是唐诗中描写音乐的名篇。我们可以从这首诗中窥见李贺诗

歌的音乐美学思想。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与李贺为同时代的艺人,擅长演奏箜篌,李凭的琴声生动感景、技艺高超。诗人在介

绍完李凭之后,对乐曲进行丰富的想象,抒写着音乐感人至深的力量。用拟声的写法将李凭演

奏的乐曲描绘得淋漓尽致。这就是诗人独具匠心之处。

这首诗,对箜篌的质地、材料、音响及李凭所弹箜篌曲的艺术表现力作了形象的描绘,极

富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在我们演奏时可以作为意境表现的参考。古筝曲《箜篌引》是根据

唐代诗人李贺《李凭箜篌引》的诗意而创作的,乐曲前半部分速度起伏多变,旋律虚实相映、

时隐时现,描绘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

的幻想境界。后半部分是神幻性的舞蹈,既轻灵,又粗犷;既有婆娑之翩翩舞步,又有天高地

阔之激情,描绘出“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的奇色瑰丽的意境。

二、《李凭箜篌引》体现的音乐美学思想

海德格尔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美学见解,其中有两点是尤其值得重视的。

首先,他认为艺术是真理的发生。这就意味着作品总是言说,而言说就是诗,因此一切艺

术作品都是诗,艺术本质上是诗意的。所谓诗意的就是不同凡俗的,富有创造性的。他说,艺

术打开了敞开之地,这里的万物不同于日常之物,因为言说是这样一种言说,它准备了可说的

,而把不可说的带进了世界。

音乐是一个审美的世界。它借助于音符、节奏、曲式等音乐手段来呈现音乐世界。这个世

界切近现实生活,被遮蔽的愉悦、感恩、慰藉等情感以音乐这种有形的方式被我们能听及者所

体验,故而音乐是感人的。

其次,海德格尔认为,艺术是一种创造,艺术高于技术,艺术家高于工匠,但对于伟大的

艺术和作品,艺术家无足轻重。他反对把创造看作天才的主体活动。在他看来,艺术创造活动

说是“汲取”,艺术家几乎像一条在创作中毁掉自身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艺术不仅

......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四:古筝曲《箜篌引》怎么调琴啊?D调倒是会调,但那几个升降变音怎么调啊,高手! 10分

新手吧……D调也要调的?貌似买来就是的吧

升降音在弹川过程中是不能调的,可以用左手按的力度和位置变音


相关解答五:古筝曲《林泉》和《箜篌引》哪个更难? 10分

林泉更难,毕竟箜篌引是考级曲目,有简谱,而林泉是五线谱,且调音时要用到十二平均律,识谱较难,个人认为技术问题不算太大,但篇幅较长,中间有几个地方要移琴码


相关解答六:古筝曲箜篌引怎么样?难弹么?和莲花谣比呢?

还好,当然比莲花谣简单,


相关解答七:什么是“箜篌引”,有何典故?

首先说,“引”的意思大概是“引发”、“引起”的意思。“箜篌引”,就是由听箜篌曲而引发的感慨、感受。

箜篌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证,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中国盛唐(618--907)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东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但是,这件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为了使这消失多年的乐器重现舞台,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师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们根据古书的记载和保存下来的古代壁画的图形,设计试制了几种类型的箜篌,但是由于这些箜篌存在着许多不足,所以没有推广和流传开来。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种新型箜篌--雁柱箜篌被研制出来。它的结构比较完善、科学,音响具有民族特点,因而被推广用于音乐实践。

中国古代流传的箜篌是卧式箜篌和立式竖箜篌。新型雁柱箜篌,是根据古代立式竖箜篌的基本造型研制而成的。新型雁柱箜篌的外形跟西洋竖琴比较接近,但不同的是它有两排琴弦,每排张有三十六根弦,每根弦都由人字形的弦柱支撑在共鸣箱上,这种弦柱的形状看起来很像天上飞的大雁的队形,所以这种箜篌就被称为雁柱箜篌。

雁柱箜篌的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广,表现力十分丰富,既可以演奏古今民族乐曲,又可以演奏竖琴曲。由于左右两排弦为同音,等于是两架竖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有许多方便之处,它还可以左右手同时在音色最美的中音区奏出旋律和伴奏,这也是其它乐器所不能比拟的。另外,雁柱箜篌在演奏揉弦、滑弦、颤音等演奏手法上,都有独到之处。

名篇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箜篌引

王昌龄

卢溪郡南夜泊舟,夜闻两岸羌戎讴。 其时月黑猿啾啾,微雨沾衣令人愁。 有一迁客登高楼,不言不寐弹箜篌。 弹作蓟门桑叶秋,风沙飒飒青冢头, 将军铁嗯汗血流,深入匈奴战未休。 黄旗一点兵马收,乱杀胡人积如丘。 疮病驱来配边州,仍披漠北羔羊裘。 颜色饥枯掩面羞,眼眶泪滴深两眸。 思还本乡食牦牛,欲语不得指咽喉。 或有强壮能噫呦,意说被他边将仇。 五世属藩汉主留,碧毛毡帐河曲游。 橐驼五万部落稠,敕赐飞凤金兜鍪。 为君百战如过筹,静扫阴山无鸟投。 家藏铁券特承优,黄金千斤不称求。 九族分离作楚囚,深溪寂寞弦苦幽。 草木悲感声飕飀,仆本东山为国忧。 明光殿前论九畴,簏读兵书尽冥搜。 为君掌上施权谋,洞晓山川无与俦。 紫宸诏发远怀柔,摇笔飞霜如夺钩。 鬼神不得知其由,怜爱苍生比蚍蜉。 朔河屯兵须渐抽,尽遣降来拜御沟。 便令海内休戈矛,何用班超定远侯。 使臣书之得已不?

箜篌引

秋眉男子弹铗歌,瘦马朽梅徒奈何?

虹云破锷困龙吟,锟鋙黑丸自蹉跎。

青石厉镞恨攒眉,狁狻孰系海月磨。

狼牙血锈铜花生,残生竟欲敛襟坐。

切玉割炙无新味,后庭叩弦说娑罗。

何日断犀斩毒龙,仗剑纠纠驱明驼!(葛巾紫)

箜篌引

无车亦未弹铗歌,掉臂长安竟如......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八:箜篌引的意思是什么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老头子呵,你不要渡河!老头子呵,你怎么竟然渡河!老头子呵,你渡河而死。老头子呵,我拿你怎么办哪? 这首《公无渡河》又名《箜篌引》,最早见于东汉 蔡邕 的《 琴操 》,后在荀勖的《太乐歌词》、孔衍的《琴操》中均有记载。崔豹《古今注》曰: 箜篌引 。朝鲜津卒 霍里 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 箜篌 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其声语其妻郦玉。郦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名曰箜篌引。


相关解答九:李凭箜篌引中是怎么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象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诗的最后六句是全诗的第三个结构段。诗人在前面四句较现实的描写之后,忽然又随着那美妙的乐曲,让自己的想象飞向了更加神奇的境界,那奇妙的音乐这时竟穿过天空中的凝聚的乌云,直上九霄,致使女娲娘娘当年采用五色石补过的那块天壁也为之震撼破裂,终于“石破天惊”,秋雨大作了!这音乐的伟力是何等的强大啊!把音乐的感染力描写到这样神奇,达到了这样“异想天开”的地步,真可以说是“笔补造化天无功”了!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在这样奇特的想象面前,我们能不发出由衷的惊赞么?诗写到这里,似乎已经登峰造极,难以为继了,谁知诗人的笔锋陡然一转,又把我们从九天之上引入深山大泽之中,“梦入神山教神妪”——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李凭正在云雾缥缈的海上仙山中向神仙展示他的绝技,那位传说中最善于弹箜篌的年老的......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十:唐诗《李凭箜篌引》中的箜篌指的是什么乐器

箜篌是中国汉族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大约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例如《孔雀东南飞》中曾叙“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

箜篌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后,用于隋唐燕乐中的印度乐,至宋代隋炀《乐书》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后失传。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1851/266794421242.html

更多阅读

古筝怎么调音 古筝调音器的价格

【方案1——人工调法】由于古筝具有经常要调音的特点,所以,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调音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因为即使有人帮你调好音,也不能解决需要经常微调的问题,所以,作为一个初学者,我们认为不会调音有以下两种解决办法:一、请老师或朋

《李凭箜篌引》同步练习

《李凭箜篌引》同步练习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疲乏(fá)积忿(fèn)淫威(yín)B.奢望(shē)昂然(áng)纠缠(jiū)C.神妪(qū)芙蓉(róng)谦恭(gōng)D.颤栗(lì)突兀(wù)雕琢(zhuó)2.填

且从名诗听妙曲----《李凭箜篌引》鉴赏 李凭箜篌引朗诵

李凭箜篌引(唐) 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

“海水西调”引争议 内蒙古已启动. 中学奖罚引争议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网社区 > 中华论坛 >浏览帖子发帖阅读:27946 参与:1434 回复:114共3页123末页到页【中华论坛】“海水西调”引争议 内蒙古已启动.发表于:2015-02-07 22:58:16 作者:dsbird发短信加关注更多作品博客级别:大司马 

《箜篌引》 《箜篌引》写成故事

在我国历史上,广泛传颂的有4个叫做”箜篌引“的诗歌作品,分别如下:《箜篌引》白首狂夫之妻一曰《公无渡河》崔豹《古今注》曰:“《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

声明:《箜篌引 古筝 箜篌引古筝调怎么调?》为网友和自甴很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