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几也,易散也。为之其于亡有也,治之于其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也;“无”执,故“无”失也。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人之败也,恒于其且成也败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之所过。是以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投稿、交流请加道长微信号:lz131919
合抱粗的大树,是从毫末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高台,是由微细泥土夯垒起来的;登临百仞高山是从足下开始的。如果无视循序渐进,肆意妄为必定遭受失败,固执己见不懂顺势而为必定导致损失。
所以圣人是这样做的:对于欲望,通过“不”来调节平衡欲望的满足,通过“不”来调节平衡对难得财货的获取;对于学习,是通过“不”调节平衡所学习的内容,反复揣摩借鉴众人所犯过错来矫正自己的行为。圣人以这样的方式辅佐万物适应自然为已任,而非随心所欲地肆意妄为。
解析↑ 这里,重点阐述“无”和“不”的运用;“无”是指宇宙之道的整体全息性,“不”是指宇宙之道的部分之“有”的平衡振动性。也就是以全局观、发展观和平衡观来看待和处理事物。举例展示了“有德”之士如何贯彻运用“无”和“不”的,“未有”和“未乱”都是尚未发生,这就是“有”之下的“无”。居无,居于未有未乱时整体全息之“无”上,则未有和未乱之所有所乱之根由就一目了然纤毫毕现。在这点上,“无”还“先”之意。“无”看上去是无所作为的被动,实际上其深层内涵是“先”,是非常主动。这与“敢为天下先”相呼应,只有具备整体全息视野,才可能具备先见之明,进而能做到先入为主,才有敢为天下先的智慧和勇气。对待任何事物都首先处于整体全息之“无”的状态而不先持主观立场,不被成见所左右。遵从大道指引,为之于未显,治之于未乱,在事物未发之看似“无”的状态下即预先引导干预,主动把握。“居无”,是处于整体全息的角度把握,无论是处世、做事、管理、还是科学研究、发明创造,都是首先具有全局观,先不持观点却主动进取。
从方法论角度,这一章概括起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预先判断、整体把握、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慎终如始、积累经验,吸取教训。
作者:李怀乾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华道教 微信平台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