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牧羊人与狼》:牧羊人捡到一只刚刚出生的狼崽子,把它带回家,跟他的狗喂养在一起。小狼长大以后,如有狼来叼羊,它就和狗一起去追赶。有一次,狗没追上,就回去了,那狼却继续追赶,待追上后,和其他狼一起分享了羊肉。从此以后,有时并没有狼来叼羊,它也偷偷地咬死一只羊,和狗一起分享。后来,牧羊人觉察到它的行为,便将它吊死在树上。 这故事说明:恶劣的本性难以改变。

二.(1)It is a foolish sheep that makes the wolf his
confessor.——蠢羊才向狼忏悔。(2)The dust raised by the sheep does not choke the wolf.——羊踩起的灰尘挡不住狼。(4)Throw sb. To the wolves.——让某人做替罪羊。
三.形象:聪明、狡黠、勇敢、团结、凶残、独立、坚韧、冷静、膘悍、威武、狡猾、凶狠、贪婪等。人们的态度:一种是尊崇,一种是害怕。惧怕、厌恶、憎恨、迁就、退让、妥协、畏惧、警觉、崇拜、推崇。“狼”是较高级的动物,极其凶残。但是,狼并不是如同恶魔一般。因为它们有团结一致的精神,而且他们对自己的同类如同一个集体一样照顾得无微不至,可是,狼除了对自己的同类以外,对任何动物都丝毫不留一点儿余地,比如捕猎时三、五只一群,分工合作把猎物制之于死地。 这是狼的天生性格,也是狼的本质。正因为是这样,人们崇拜狼团结协作的精神,崇拜“狼”的思想,更崇拜的就是狼群的凶猛。也有人对狼充满憎恨与恐惧,他们恐惧狼的凶残,害怕“狼”的做事做绝的心理,憎恨狼伤害过他。所以,世界上有些人会对它敬而远之。同样,也有人看见狼群会望而生畏,甚至拔腿就跑。
四.答:在蒲松龄的《狼》中,屠夫处于弱势,狼处于优势,但屠夫凭着他的果断、勇敢和智慧臵狼于死地。这实际是作者借这一故事告诉人们:像狼一样的恶人和恶势力,不管怎样阴险狡诈,不管耍弄什么花招,总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表现了作者对屠夫机智勇敢和斗争精神的赞美。
五.答:同意。狼带着小狼过河能够想到所死动物的胃吹足了气作为皮筏,这应该是智慧的象征。还有那只母狼,为了保护幼崽,用爬坡延迟猎人的速度,为儿女赢得隐蔽的时间,并用自己的尾巴抹平痕迹,
用全力向相反的方向跑去,以自己的死保护孩子的生,这又是何等的聪明。
六.答: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动物往往会被作家赋予人的性格,因此用词的褒贬区别都是由作者的立场和情感态度决定的。因此,我们在分析某一种现象,看待某一个事物时,一定要从多方面考虑,要辩证地思考问题。
七.答:不同的民族对狼的态度各不相同,这告诉我们:对于同一事物,由于人们的观赏角度不同,所以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凡事我们应该多角度思考,而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更不能被事物的表象禁锢住思维方向。
八.答:狼和鹿的共生实际是一个生态平衡的关系。狼是鹿的天敌,它可以使鹿群不致发展太多太快,也可以使森林不被鹿糟蹋得太惨,同时狼吃掉的又多半是病鹿,这又保护了鹿群免受传染病的威胁,这样狼、鹿、森林就构成了一个生物链,任何一方受到重大伤害,都会破坏生态的平衡状态。所以,我们决不能人为地大肆捕杀狼或鹿,更不能破坏森林的一草一木。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