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新年列出的愿望清单中是不是有一项是“新年多读好书”?大家是否和小编一样,有种年年许愿年年完不成任务的感觉?那就早点备好必读书目,看看一月都出版了哪些好书,今年一定要超额完成任务!
这本书台版原名为《水田里的妈妈》,讲述了父亲从农村小子翻身开工厂、母亲因为工厂跳票而逃亡坐牢的一系列家族故事,作家杨渡用自己的家庭史见证了上世纪70年代台湾社会的高速转型。杨渡说:“(这本书)是以我家为引子,描绘台湾上世纪70年代的社会生活史。”书中第一人称的角度和五光十色的世相,带领人们体验到了彼时彼地的万千气象和历史创痛。这既是几代小人物在大时代里困顿艰辛、摸爬滚打的奋斗史,亦是一部台湾走过农耕、工业和商业社会几个历史阶段的演进史。

《一份不适合女人的工作》
作者:P.D.詹姆斯
版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年1月
前有阿加莎,后有詹姆斯,P.D.詹姆斯是英国当代最著名的推理小说女作家,被誉为“推理小说第一夫人”,2008年《泰晤士报》选出了五十位最伟大的犯罪小说家,P.D. James的排名甚至比这类小说的开山始祖爱伦坡还靠前。她一生写了20本书,创造了亚当·达格利什和科迪莉亚·格雷两个著名人物,其中达格利什是与夏洛克·福尔摩斯齐名的大侦探,科迪莉亚·格雷是推理小说史上著名的女侦探,也是《一份不适合女人的工作》一书的主角——女人是否适合做一名侦探呢?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答案。
两位作者是一对夫妇,帕梅拉的实验室研究出了转基因抗涝水稻,拉乌尔则从事有机农作物种植二十余年,而本书所论及的两大块内容——转基因作物与有机农业——也恰似一对夫妻,互补共存,既代表着现代农业的两条路径,又有可能相结合,帮助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解决未来的粮食问题,共同造福人类。书中的信息与观点来自于两位专家的日常生活,帕梅拉甚至向大家展示了她的食谱及选择理由,而那些发生于他们和学生、亲朋好友之间关于“转基因是否威胁人类健康”的争论更是意义非凡。
这本大块头的《我的奋斗》与希特勒无关,而是挪威作家卡尔·奥韦·克瑙斯高的六卷本自传小说,是作者四十余年的生活自述,是一部让布克奖得主莉迪亚·戴维斯等无数作家读上瘾的小说。他以流水笔调记叙平凡生活,直白坦诚,“以近乎疯魔的能量”完成全书,有着“自虐般的真实和琐碎”。这是六卷本的第一部,主题为“死亡”,展现了作者与父亲之间的紧张关系和以父亲死亡作结的过程,他对死亡过程的描写触目惊心,对生命挣扎的体悟敏感动人。
被誉为“最好的七零后小说家之一”的路内在《慈悲》里讲了一个叫水生的男人的故事,也是一个国营工厂的故事。时代变迁,小人物们在工厂中辗转腾挪、沉浮飘荡,展开一番番爱恨情仇,他们经历一切,然后失去一切,历史的细节在人物的命运中浮现,对时代的看法被这些略显抽象的人物一一认领。《慈悲》与余华的《活着》有某种内在的相似——“慈悲”这一书名是佛学式的,也是中国小人物的基础“意识形态”:怨恨无用,慈悲即爱,好好活着。
两年前,这本书名的另一个译法“不要温顺地走进那良夜”作为电影《星际穿越》的台词火了一次,但或许少有人知晓狄兰·托马斯的原诗。这首诗创作于1951年,当时,狄兰的父亲已步入耄耋之年,诗人以这首诗鼓励父亲与每况愈下的视力以及健康状况斗争,不要逆来顺受,如今,这首诗成为了英国中小学生的必背诗歌之一。狄兰被认为是继奥登以后英国的又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歌围绕生、欲、死三大主题展开,诗风粗犷而热烈,音韵充满活力而不失严谨,诗中的意象密集,相互撞击、相互制约,表现自然的生长力和人性的律动。
星野道夫是日本著名的野外摄影师和旅行作家,尤其擅长拍熊。他用镜头捕捉自然的至美和生命的脆弱与坚强,用最纯粹的热爱记录极地的风景、动物和人,他的文字也质朴温暖,仿佛试图引导我们进行一次回归自然的心灵之旅。星野道夫曾说:“当人生将走至终点,我希望我的生命能结束在阿拉斯加。”1996年,他在堪察加半岛遭棕熊袭击,不幸罹难,《永恒的时光之旅》收录了他未公开的摄影作品及西伯利亚绝笔日记 ,是对星野道夫史诗般摄影生涯的回顾和致敬。
这本书是视觉文化学者顾铮为读者绘制的一幅当代摄影文化地图,他以“有人说,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照片数量已经多于砖头的数量”肇始,一路从中外摄影分类走到摄影理论,再行至对摄影与记忆、空间和行为艺术的关系的思考,然后下沉到摄影背后的制度构建,继而前进至对摄影展、摄影出版、摄影收藏和摄影教育的关注与剖析。这副地图脉络清晰,内容宏大,是对当前中外摄影理论和一次总结与更新,情感色彩与理论性兼具,会让门外汉爱上影像、圈内人更懂摄影。
我们等痖弦等了太久。他的诗歌创作生涯只有短短十三年,1965年即告封笔,毕生只有一部诗集问世,却带来强力而持续的震撼,放眼华语文坛,或许只有痖弦一人。《痖弦诗集》简体版在半个世纪后终于来到大陆读者面前,除却诗歌本身之美,其中更酿出一缕时间的陈味。痖弦曾这样评价《草叶集》的作者美国诗人惠特曼,“用一辈子时间写的书,形成一个好像可以永续发展的有机结构,靠着这结构,书的生命与作者的生命得以同步成长。”这或许也可以作为痖弦对《痖弦诗集》的注脚吧。
由作家冯骥才增写、修订的《俗世奇人》(足本)以清末民初天津的市井生活为背景,创作素材多收集于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每篇都讲述了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不仅收录了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泥人张》、《好嘴杨巴》、《刷子李》等作品,又增加了冯骥才最新创作的《神医王十二》、《燕子李三》、《黄金指》等18篇“俗世奇人系列”短篇小说,共计36篇,并穿插配有冯骥才亲自绘制的39幅漫画插图,生动刻画了天津卫清末所特有的社会风貌。(柏琳)
撰文整理(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黄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