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爱华网网友为您分享以下“诗经 感悟”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aIhUaU.com的支持!
诗经 感悟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国的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如那首千古传唱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河边的芦苇青青长,白色的露珠闪闪亮,这都让那位男子想到了在河对岸的美丽姑娘;无法形容她的美,只好用眼目所能见到的美丽事物来比拟一二。芦苇的轻盈,露珠的纯洁,无不表现姑娘美好的体态和品格。而芦苇、露珠又都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事物,从而使得诗歌有一种朴素的美好,就像是用铅笔画的一幅素描,虽然不如油彩那样绚烂夺目,但是千百年后拿出来看,仍然有一种透骨的美。 读了很多篇后,发现了一个现象,《诗经》中常常是用大自然中的各样动物或植物来“兴”起所要描述的现象。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双成对在河边觅食的水鸟,又使诗人想到了君子爱慕淑女,并追求不已。再如《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与归,宜其室家”作者用满树灿烂的桃花来“兴”起女子的出嫁建立了和美、兴旺的家庭,仔细想想,用那开满枝头灿烂繁茂的桃花来引出兴旺的家庭是何等的新奇与贴切。 也许古代的自然环境没有像今天这样被破坏的如此严重,也许这些来自民间的“风”的作者不过是些农夫或牧民,他们没有高深的知识,抒发感怀只能从自己眼前所能看到的出发,也许还有很多的也许,但是他们也许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这些朴素的吟唱竞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精粹,想到这里,不禁要套用一句小沈阳的经典台词“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自然的东西是最美的,因为它出自造物主之手,上帝造出自然界的一切,是让人来享受和管理的,为的是要人来承受来自他的爱,因此,他将最美好的送给我们!身处今天的我们也许无法想象两千年前那万物滋长,水草丰美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但是从《诗经》中的描述可以略想一二,这自然不仅供给人们日常所需(并且当然都是绿色食品),而且启迪人的心智,使人能从自然中感悟到与人相通的情感体验,并创作出流传千古的艺术作品,这是何等的美善!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