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静观育儿 微信号:jingguanyuer
隔代教养是极富中国特色的一个现象。在国外,年轻父母主动邀请老人帮忙带孩子,是件不可思议的事,甚至还会觉得丢脸。而在国内,那些独自带孩子的,往往最羡慕的就是有老人帮忙带孩子,有祖辈可以依赖与仰仗的。只是,随着人们对于隔代教养的指责越来越多,年轻父母们与老人在教养孩子问题上,越来越呈现对立之势。
国情不同,很难说清楚孰优孰劣。我一般会说,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我反对父母直接推卸育儿责任,把孩子完全交由老人负责;同时我也不认可,把隔代教养粗暴地与“坏的教育”画上等号。若父母白天忙于工作,孩子由老人接手,父母休息时间充分陪伴孩子,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安排。
这个过程中,老人可以起到一个调和剂的作用。因为通常,父母对孩子的爱,很难做到真正的无条件接纳,但老人们却可以轻易做到。静观育儿就曾经分享过下面这段来自粉丝的留言:
隔代教养的宝贵之处还在于,孩童年代被适当宠溺,全心接纳,会培养更多同情心,以及更加深刻理解生命传承的意义。使得人生的视野得以延展和深厚,内心滋养了浑厚。很多祖辈带大的孩子成人后,并非现在父母担忧的那么多问题,反倒有更多温暖。我自己经历所谈。我小时父亲也微词过外婆,但到今天他说:“你奶奶给你的,我们谁也做不到。”
当然,这段话里提到的“适当”很重要。而想要做到“适当”,不能依靠老人去改变,靠的是父母的不缺席,尽到自己该尽的那份责任。
如若父母善于合理借助老人的能量,不仅不会给孩子带去多少负面影响,反而会拓宽孩子生命的宽度与深度。下面所推荐的与老人有关的绘本,就能证明这一点。隔代教养的家庭,都推荐读一读。
《魔奇魔奇树》:爷爷,由我来保护你吧!
作者:(日)齐藤隆介 文,(日)泷平二郎,绘 彭懿 译
曾有一位妈妈跟我讲了一段小故事:
有一天一早,起床后,4岁半的小男孩略带不安地跟妈妈说:妈妈,我做了一个不好的梦。
妈妈问:什么梦?
男孩说:梦见奶奶去世了。
有时候,老人会无意中,也许就是在一句玩笑话里,跟孩子传达一种信息:我老了;我的牙齿掉了;你长大成人的那天,也不知道我们能不能看到呢;我们会离开你……
老人说完了也就过了,却很容易在孩子心里留下印记。比如,这个例子里的小男孩,他就因此对“衰老”产生了抵触,对“死亡”有了惧怕情绪。如果你的孩子也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尝试陪孩子看看《长大做个好爷爷》。
故事的主人公是只小熊。每个星期五,小小熊都去看望他的爷爷。他们一起喝茶、吃点心,并排坐,看外面的世界。当然,少不了故事。爷爷给小熊讲了很多发生在过去的老故事。直到有一天,爷爷躺在了病床上,直至永远睡着,再也醒不来。
故事的结尾忧伤,但很有力量。熊妈妈和小熊并排坐,相拥在一起,静静地流泪。小熊哭着说:“等我当了爷爷,我一定要做个好爷爷,就像爷爷那么好。”“会的,小小熊。”妈妈说,“你一定会的。”
类似生命、死亡主题的绘本,很多都以爷爷奶奶们为主角。这些绘本都用一种坦然的方式告诉我们,时间会决定一切,同样也会教会我们一切,关于生死,关于传承,关于理解和爱。作为父母,则要积极引导孩子看到老人身上温暖、智慧的品质,并自然地将生命教育纳入日常教养当中。
如果老人在堂,有所顾忌,也可以把绘本换成《爷爷的红脸颊》。它也涉及生死,但它的情节很有趣。通过奇幻的想象力,借由过往岁月去表达隔代之间的理解和爱。
当然,隔代关系主题相关的经典绘本还有很多,譬如《爷爷一定有办法》、《花婆婆》、《再见了,艾玛奶奶》等。爸妈们都可以找到读一读。不仅适合读给孩子,也适合读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