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举录取人数 宋朝科举考什么 宋朝为何要扩大科举录取人数?防止落第者们造反

  屡考不中者也可得到功名,享受国家俸禄”的“特奏制”成了宋朝的国策,一直延续至南宋。宋代科举屡次“扩招”,还推出“特奏名”等取才机制。南宋王栐史料笔记《燕翼诒谋录》中“进士特奏”条就说得清清楚楚:“唐末,进士不第,如王仙芝辈唱乱,而敬翔、李振之徒,皆进士之不得志者也。”故宋太祖赵匡胤初登宝座,就“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

  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就颁布诏书,特奏贡士(科考落第者)马浦等106人,各赐本科出身。由此,“屡考不中者也可得到功名,享受国家俸禄”的“特奏制”成了宋朝的国策,一直延续至南宋。不仅如此,宋太祖还推行“堂吏用士人”制度,他以过去“堂吏擅中书事权,多为奸脏”为由,于开宝4年(971年)“诏流内铨于前任令、录、判、司、薄、尉,选谙练公事一十五人,补堂后官,三年一替。”并将此策作为“开基立国之宏规”。这样一来“进士入官十倍旧数,多至二十倍”。不断扩招,虽造成公务员队伍臃肿、效率低下,加重了财政负担,但也有效地防范了“黄巢式”的落第秀才造反作乱。

  与此同时,宋太祖及宋王朝历代最高统治者还发扬光大了武则天发明的“殿试”,以进一步安抚和笼络读书人。据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载,开宝六年(973年),翰林学士李昉主持科考,录取了38名考生,宋太祖在召对这些考生时,发现有两个考生材质太差而予以淘汰,其中一人是李昉的同乡,这引起了宋太祖的怀疑。而当时落第考生徐士廉等又击鼓控告李昉营私舞弊,希望能复试。于是,宋太祖令在落第考生中选出195人,和已录取的38人一起殿试,结果已录取的38人中有10人落选。好在宋代皇帝非常敬畏生命,李昉只受到了降职处分。

  王栐转录此事还予以点评:“艺祖皇帝以初御试,特优与取放,以示异恩;而御试进士不许称门生于私门,一洗故习。”赵匡胤举行大规模殿试的目的就是,其一,做好人谁不会?要做的话,也应该有本天子做,天下读书人都知道是皇恩浩荡,自然会拥戴“赵家天下”;其二,以往考中的进士皆自投主考官或举荐人门下,结果出现了许多“小团伙”,实行殿试可防止甚至杜绝“团团伙伙”的出现,减少对皇权的威胁。归根结底,宋代科考屡次“扩招”,并推出“特奏”“堂吏士人”等一系列善待读书人的“重文轻武”制,真正目的就是笼络读书人,防止他们“揭竿而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代科举录取人数 宋朝科举考什么 宋朝为何要扩大科举录取人数?防止落第者们造反
蓝月传奇 美女陪玩 热血传奇 套装赠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2651/993265673376.html

更多阅读

历年中国高考录取人数、比列! 历年高考录取人数

1977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570(万人),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8(%)。1978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610(万人),录取人数40.2(万人),录取率7(%)。197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468(万人),录取人数28(万人),录取率6.1(%)。1980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333(万人)

全国历年高考录取人数 2000年本科录取人数

1977年,570万人报考,录取27万,录取比例为29∶1(约4.8%)1978年,610万人报考,原计划招生29.3万人,后增加近11万人,共录取40.2万人。1979年,全国高考首次统一在7月7—9日进行,468.5万人参加高考,录取了28.4万人,录取率为6.1%。1980年,预选制后,大约只

声明:《宋代科举录取人数 宋朝科举考什么 宋朝为何要扩大科举录取人数?防止落第者们造反》为网友零点的孤单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