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是件多难的事情?最近有些妈妈问毛豆妈,孩子是该穷养还是富养?怎么听了那么多宏大的方法论,却仍然教不好孩子这一生?其实,错的不是穷养还是富养,错的是“刻意”二字。
很多父母以为,穷养就是故意给孩子过分苛刻的物质条件,便可以养成坚韧的品性、奋发的习惯。其实,这是个误解。物质的过分、长久匮乏,反而会对金钱过分甚至扭曲的崇拜。就如很多落马贪官的悔过书都坦诚:艰辛贫穷的日子过的太久,突然有一天繁华世界都在自己手中,实在忍不住变本加厉的索取。人的心理机制都是这样的:越缺乏什么,就疯狂想要得到什么;成年后越有能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越歇斯底里。
儿童心理学家称,如果单纯为了穷养而穷养,比如有些东西他本可以得到,但父母却想办法不让他得到。这样在他成长过程中,需求长期不被满足,缺失的感觉太多,对孩子人格发展会有负面影响,长大成人后可能为了满足自己需求而走向极端。
所以,过分挤压孩子的生活质量、硬拿“穷养”的名义拒绝孩子的正当要求,这种故作矫情的“穷养观”,别说培养孩子坚韧的品性了,连正常、充沛明亮的世界观都做不到。
长期被漠视需求的人,长大后也容易漠视他人的需求。小时候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都没有缺失感的孩子,更容易发展出关心、爱护别人的善意。别以为你总是拒绝孩子、让孩子穿得破破烂烂、想要的东西总是得不到,就能达到你以为的穷养效果。
再者,坚强、自省的品性绝不是单靠物质上的穷养就能成功的。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固然不假,富人家的孩子即使环境优渥、金枝玉叶,品质也可一样纯净无暇。拿上海40年代的名媛、永安百货的股东郭婉莹来说,少时见识过荣华富贵,安享牛奶面包,文革时期,还可以用弹钢琴的白皙手指从容的倒马桶、挖河泥。这种蔑视苦难的洒脱,接受命运的从容,享受贫穷的勇敢,更关乎从父母那里学到的优良的精神内核与世界观,和小时候穷还是富没有太大关系。
为什么中国人在穷养和富养问题上经常争论不休,又拿不出来有说服力的答案?因为大多数国人理解的穷养和富养还是“钱”为划分依据的,这离真正的穷养或富养差太远了。真正的穷养或富养指的是精神给养。比如,让孩子博览群书,在他能自观世界之前不给他灌输世界观,这是富养。让孩子只关注蝇头小利、苟且现世而不是诗和远方,这就是穷养。
不过,既然大多数父母被穷养还是富养搞晕了,毛豆妈也不如给出一个最简单的答案:我的孩子到底该富养还是穷养?答案太简单:和你一样就可以。你过什么样的生活,那孩子也怎样过。明明有条件却刻意穷养,明明没条件却刻意富养,两个字形容就是:矫情。
如果你背得起3万一个的香奈儿包包,那么给孩子买400块钱的bonpoint面霜完全没问题;如果你是人生享乐派并有能力买单,更可以带孩子去品尝顶级日料,孩子也学得鉴赏最妙不可言的口感。别在能富养的时候刻意穷养,降低孩子的审美敏感和对物质的淡定。
如果你经济能力有限,那么也就让孩子和你一起品尝生活的个中滋味,不要把甜留给孩子,自己把酸苦辣偷着尝。孩子是家庭的一员,在家里没有特权。全家人平等相待,其乐融融就很好。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支出去养一个孩子,不要自己用小米给孩子买Iphone 6 plus。别在本该穷养的时候刻意富养,这样孩子长大后面对更大的诱惑时会埋怨你的经济能力无法满足他。
听了那么多穷养富养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无论穷养富养,自自然然、坦坦诚诚、不刻意就好,多么简单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