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改变目前存在的片段割据式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效率,打破地区限制,解决各要素流通瓶颈。
3月25日,“京津冀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协作机制”研讨会暨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河北经贸大学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签约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来自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多家新闻媒体的工作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利明教授首先致辞。
他指出,京津冀合作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加强食品安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开展区域协同是实现食品安全治理的迫切需要,也是改善食品安全形势的重要途径。
河北经贸大学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田学斌教授提出,食品安全治理是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需求,能够在公共政策、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推进京津冀地区食品安全整体水平的提升,改变过去短期行政控制、成本高的食品安全保障供应体系,这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王轶教授表示,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签约合作,已经迈出了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步,不仅推动协同创新自身的发展,对推动相关学科的创新和发展也有帮助。
京津冀一体化研究,不仅需要相关学科的协同,还需要学校和国家机关、学校和地方、企业和企以及媒体等之间的协同创新。
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陈灿平教授提出,树立四大理念:反贪带来的机遇;食品消费观念转变的必要性。
综合治理防控机制的建立;借鉴大气污染、交通治理的经验。在理念上如果从这四个方面有更深的认识,可能会有助于我们这个课题的深化和完善。
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戎素云教授指出,监管主体的缺乏、监管体制的弊端等造成的食品安全监管的不足已经是一个常态,也可以说是我们目前常见的现象。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东教授指出,把国家的食品安全治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大战略融为一体,依据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真正建立一套两个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发展、产学研相互融合的新平台,以此带动各方主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