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层面与取向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能够治愈和学会治愈心理疾病,你必须要对心理科学基本概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下面即对这一点作出简单说明。
1.为什么会有心理学?
如同是先有了感冒才研究出了感冒药一样,世界上之所以会出现“心理学”,是因为人们需要一种“心灵药物”来治愈心理疾病而逐步被创建出来的。不同于人类对生理疾病的研究与治疗已经拥有的五千年的历史,由于心理疾病的隐秘性,只有在一百多年以前,人类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以后,才开始真正重视人的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学》真正的诞生历史也只有一百多年。就像是从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起飞到今天的宇宙飞船升天的时间跨度不过才一百年一样,虽然时间很短,但心理学的发展速度却很快。
2.层面与取向
一百年来,心理科学发展过程总计从两个层面进行了三种取向的研究。什么是两个层面和三种取向?
以电脑为喻:电脑分为软件程序和硬件系统两个层面。电脑的软件就是程序(游戏程序)和影像;硬件系统就是数以千万计的电子元件及其间传输着的微电流。我们永远无法从电脑的硬件系统中看到一个游戏影像。但是,所有的程序和影像画面都是由这些硬件系统运行所“创造”出来的。电脑之所以叫“电脑”是因为它的工作原理(信息处理机制)与人脑相仿,所以反过来说,人脑也是如此情况,即,人脑也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程序。人脑的软件程序就是精神思想,而硬件就是神经细胞、神经网络和动作电位。
相对于人脑来说,如果没有神经细胞之间的微电流的传输,那么在本质上,人脑无非与一堆泥土或一公斤苹果一样,都不过是一堆原子团块而已。所以是神经程序的运行突现出了人的“心理”。
心理科学从三种取向的研究是:软件层面;硬件层面;软硬兼施层面。
软件层面的理论:精神分析;盛行时间:20世纪上叶;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硬件层面上的理论:行为主义;盛行时间:20世纪中叶;代表人物:斯金纳。软硬兼施层面的理论:认知心理学;盛行时间:20世纪60年代——?年;代表人物:至今50年以来,众多的心理家、脑神经科学家和信息科学家。
接下来,将按照心理发展的历史为主线,即以“第一章:精神分析;第二章:行为主义;第三章:认知心理学”,逐一论述三种心理学是如何解释和治疗心理疾病的。
在世界科学界,如果因为某一个人提出的理论而将他所处的年代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话,那么这个人和他所提出的理论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直以来,在许多科学门类中并未出现此类人物,而在心理科学界就出现了这么一位杰出的人:弗洛伊德。他所提出的理论是“精神分析”。在精神分析盛行的年代则被称为“弗洛伊德时代”。此后一直到今天,凡是心理学界提出某些理论的时候,都会拿弗洛伊德的理论作出比较说明。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的概念一直对世界的戏剧、电影、艺术、文学、广告、政治,以及大众日常生活中的谈资方面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当然更重要的是,弗洛伊德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地概述并建立起用于治疗心理疾病治疗体系的人——即精神分析治疗体系。那么精神分析到底是什么?
第三节:精神分析是什么?
精神分析就是对“精神”的分析。精神?什么是精神?如何去分析精神?假设我问你,相信你会与绝大多数人一样感到茫然,无法做出精确的回答。既然精神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那么分析精神到底是分析什么呢?答案会让你感到莫名其妙:精神分析,也就是分析精神分析的是“潜意识”。
为什么是分析潜意识呢?
原因是,在110年前,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他的老师沙坷特那里学习用催眠方法治疗歇斯底里症时注意到了一个现象:沙坷特发现在催眠状态下,可以通过催眠师的暗示作用人为地在患者身上制造出歇斯底里症状,这些症状与一个人在非催眠状态下——即正常生活的状态下自然发生的歇斯底里症状一模一样(歇斯底里症:由情感冲突引发的失明、失去肢体功能,或者其他生理缺陷。这些生理残疾是由患者心理引起的,而不是生理的)。由这一现象让弗洛伊德认识到:“不但包括歇斯底里在内的心理疾病全部源自一个人的潜意识,实际上人类任何的思想行为都是由潜意识所激发”。这一认识后来成为了精神分析中的基本理论——“精神决定论”。这一理论是说,一个人脑中出现的看似偶然的想法和行为都有其特定历史缘由的。就是说,任何的心理行为都不是偶然发生的,一人脑中之所以会出现某个念头、动机和引发某个行为,都与他过去的经历(包括心理创伤)直接相关。错误的心理行为是由脑中错误的潜意识所激发,而要想修正一个人错误的心理行为(心理疾病),首先就要改变脑中的错误潜意识。因此,精神分析分析的是一个人的潜意识。

通过分析脑中潜意识找出导致心理疾病的错误潜意识,然后改变这个潜意识,就直接改变了一个人的错误心理行为。因此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概念下的“精神”指的是“潜意识”。那么什么是潜意识呢? 创造出潜意识这一概念的弗洛伊德作了如下定义:“某些心理成分,例如,某个观念,一般都不是持续地有意识的。观念更显著特点是其意识状态非常短暂;此刻有意识的观念,一会又不是有意识的了,但在一定并不苛刻的条件下,它又会出现在意识中。在这期间,它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我们可以说它是潜在的,意指它具有随时进入意识的潜力。”
简单地说,我们的所有思想,全部源自我们过去的生活经历和获得的知识。凡是那些没有在此时此刻的当下你脑中呈现出的思想,全部都处在潜伏的——即潜意识的状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因为脑中只有记忆具备“潜伏”的性质——而脑中除了记忆也没有什么了,因此潜意识就是记忆(也正因为潜意识就是记忆,所以弗洛伊德才发明出了通过自由联想——也可以叫做“自由回忆”,来获得潜意识的技术)。
凡是被我们回忆起来的东西,在回忆之前,我们都可以叫它为潜意识,当其呈现在脑中时,我们就叫它“意识”。所以很清楚,弗洛伊德表达的意识指的是“意识到”的意思(也是指能够被意识到的内容),而不是指哲学意义上的“意识本身”。因此清楚地说,凡是被意识到的记忆内容,在意识到的当下,就被称为“意识”。既然所有的心理疾病都由是错误的潜意识所激发,那么这些错误的潜意识是从何而来的呢——即是,导致一个人心理疾病的潜意识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