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秋夕赏析 杜牧秋夕原文赏析 杜牧秋夕赏析

  杜牧秋夕赏析

  这是一首宫怨诗,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在空无一人的后宫内,一切看上去都那么死气沉沉妆台上燃烧着几只银白色的蜡烛,淡淡的微光丝毫没有让宫内变得温暖。

杜牧秋夕赏析

  相反,这星星点点闪烁着的光亮给人一种愈加凄凉的感觉,在朦胧的月色和忽明忽暗的烛火的映照下,一旁的画屏这时候也显得格外冰冷,透出一股寒意。

  一位身穿轻纱罗裙的女子出现在画面里,她倚着窗台,静静的注视着远方,这无言的宁静让人害怕。不知过了多久,窗外的萤火虫开始来回飞舞,女子耐不住寂寞,拿起扇子奔向庭院驱赶这打破宁静的不速之客。

  夜更深了,但女子丝毫没有要去休息的念头,也许是太过悲凉的氛围让她没有了睡意,也许是之前追赶萤火虫的倦意还萦绕在心头,月光洒在宫中灰白色的石阶上,就像给世界披上了一层薄纱,女子静静的坐在石阶上,默默地看着天空,她在看什么,是一年只能相见一次的织女牛郎星吗?

  这无声的场景配上女子悲情的心情,让我们久久不能平静,这样凄冷的氛围,这样痛彻的幽怨,我们对后宫中的女子有了深深的同情和关切,但我们无能为力,唯有默默祝福,祝福能有朝一日获得皇帝的芳心。

  后宫诗是最难写的,因为一般的男人是不能进入后宫的,作者想要表达宫中女子的悲切要全凭想象,而作者却将那一种痛心的感触用文字表达出来,通过对环境细致的描写,向我们再现了宫中女子惨淡的境遇,堪称经典。

  杜牧字什么

  杜牧字牧之,是京兆万年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宰相杜佑的孙子,和众多诗人一样,杜牧也选择从政入仕这条道路,但是诗人放荡不羁的性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思,让自己的仕途并不顺利,这也是历朝诗人共同的命运吧。

杜牧字牧之

  杜牧作为晚唐杰出的诗人也逃不出被官场捉弄的命运,大和二年,杜牧考中进士,开始了他实现抱负的从官生涯,他被授为宏文馆校书郎,之后他远离家乡,在外做官多年,这期间,杜牧创作了一系列表示自己孤寂的诗歌,虽然远离朝廷,远离中央,但杜牧对自己报效朝廷的决心始终没有变。

  此后,杜牧又在后历担任监察御史,但始终游离在朝政之外,成为可有可无的角色,他还当过黄州、池州的刺史,最后官职落定在中书舍人上,杜牧在为官的道路上并不顺利,但是他在诗歌的建树上可以说风生水起,杜牧擅长七言绝句,不仅如此,他在写文赋的时候,也非常厉害。

  一篇《阿房宫赋》道尽了王朝衰败的无限辛酸,让人怀古伤今,除了感叹过去王朝更替的无情之外,还有对文中辞藻的揣摩,以及杜牧的想法与抱负,为后人所传诵。杜牧重视军事修养,他偏爱军事论文,曾经为《孙子》注释,方便后人更好的理解战国时期优秀的作战方针战略,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朝廷效命。

杜牧秋夕赏析 杜牧秋夕原文赏析 杜牧秋夕赏析

  《樊川文集》中收录了杜牧大部分作品,而且保存都较为完整,这位后人了解杜牧,学习他的思想精神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杜牧号什么

  杜牧因为晚年时候居住在长安南樊川别墅内,所以后人多称它为“杜樊川”,杜牧号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樊川,是西安城南的一片平川,在少陵园和神禾园之间。清澈见底的涌河贯穿其中,就像一条绿带向西飘去,河岸两旁时常是百花齐放,光鲜亮丽,绚烂夺目,有阡陌交通绿树成行的秀丽。

樊川居士 杜牧

  随着季节的变化,两岸的风景也让人觉得秀色可餐,鸟语花香加上庄稼特有的成熟气息,醉人心脾。

  西边的神禾园丘陵状的地貌,看上去起伏如画;东边的少陵园,有村民在那里安家落户,村舍相连,一派农家风光尽收眼底。两原之间,有古色古香的寺庙坐落,寺庙里的塔高耸入云,直指青天,让人们不由的产生追思之情。

  樊川是西汉名将樊哙的封地,杜牧居住在此地,留下了不少传奇的诗歌和故事,杜牧自谓“樊川翁”,还将其的著作命名为《樊川集》。樊川自古就就风景秀丽,加上唐代推广佛学,这里兴建起许多寺庙,后来又在此处修建了杜公祠,让原本美丽的樊川井上添花。

  樊川美景四季各异,春季最美,樊川在春天的时候,杨柳刚刚吐绿,麦田的正赶上生长的时节,桃花绽放让整个世界一片绯红,令人迷醉,流连忘返,也难怪杜牧晚期会选择生活在这里,试想忙碌了一天,有这样的景色陪伴,身边阵阵花香,不觉让人忘记了疲惫,忘记了忧愁。

  

  西江怀古杜牧

  《西江怀古》是杜牧的一首怀古诗,我们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要时常登高望远,为什么一些怀古的诗歌常常伴着浓浓的惆怅,就仿佛凭吊历史必然会导致愁绪,必然会心生幽怨,有淡淡的哀愁蕴含其中。

西江怀古 杜牧

  也许是因为人们在登高的时候感受到山川的悠长,宇宙的广阔,反观自己有时那样的渺小,让人们从心底对先烈,对历史的创造人物产生尊敬,缅怀他们的往事,我们感叹时光的无情流逝,我们伤心历史的不断转变,王朝的更替,总有牺牲者。我们感叹自己力量的渺小,无能为力,我们在时间和空间面前失落,孤独。

  诗人在登高时往往是感情最强烈的时候,他们以登上山顶,看到祖国的山河曾经是多么的满目疮痍,而明天又不知道如何发展建设,又担心错误的统治会让悲剧重演,心中便愈加悲凉。

  诗中的曹操想要用口袋装沙子来垄断长江的水流,苻坚自称投鞭可以断流的故事荒唐可笑,但如今这些人都已不在,纵使过去的他们如何辉煌,如何统领天下,但现在都零落成泥碾作尘,化作大自然的一部分静静的躺着,流传下来的只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一段段不朽的佳话。

  人永远是渺小的,我们没有山川的广袤,没有大海的包容,没有宇宙的浩远,永远只是尘世间的匆匆过客,诗人不同于常人就在于他较早的认识到这点,他们习惯于思考常人不愿意想的种种,诗人会更悲伤些。

  所以杜牧在《西江怀古》中描述场景的浩大和人类的渺小时候,这份悲伤之情愈加浓厚,让人们心中也不禁蒙生起忧国忧民的情思。

  杜牧清明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这一天正赶上清明时节,杜牧在路上走的时候,天空飘起了蒙蒙细雨,都知道清明时节的时候天气变化无常。

杜牧 清明

  第一句就用的特别妙,“纷纷”二字形象生动的点出这清明的雨绝不是大雨,是细雨,是润物细无声的小雨,它不同于夏日倾盘而下的暴雨,不同于淅淅沥沥冷瑟的秋雨,这雨像一层薄纱轻轻覆盖在世间每一寸土地上。诗人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将春雨那种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句小有转折,借游人对雨的不理解,通过游客一遇到下雨就慌了阵脚来说明当时人们的心境不是很成熟,或许和时代有关,或许是这景致有些太过凄冷,“路上行人欲断魂”多半是指那些隐藏在人们心中的惆怅失意被这突如其来的处于激发出来,人们在雨中释放者负面情绪,将春雨当作发泄的对象。

  诗人在第三句中并没有袒露是向谁问路,为的是引出第四句经典语录,牧童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不仅如此,在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找到酒家,牧童只是远远的指向前方,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之后将会看到一派怎样的田园风光,是否是未知的桃花源在等着自己。

  这无限的遐想就需要读者自己体会,诗歌全篇没有一个难字,一个典故,通俗的语言却时刻透露出诗人想要和读者引起共鸣的心情,诗人步步推进,将读者引入高潮,随后又戛然而止,这样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3451/312021464879.html

更多阅读

从《赤兔之死》到《绿色生活》的奇文赏析 赤兔之死原文

转载自搜狐博客儒商深情http://lmwangzi.blog.sohu.com/155536303.html《赤兔之死》作者:江苏 蒋昕捷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

转:学习杜邦安全理念的四篇笔记

编者按:这是我在网上随便摘录的有名人氏的学习体会文章。但他们没有价值。估计也是要交作业,顺便当在网上供人观摩。要寻摘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文章多如牛毛,基本上是抄袭杜邦教案的原文,或说些无关痛痒的话,或换个门面改个次序。对杜邦安

TomHiddleston朗读赏析·18首英文诗歌原文11—14 tomhiddleston

(115网盘4月15日之前不能分享。所以着急要这18首录音的请留邮箱,或者上微博@青袍龙葵子私信我)(如果只是想先听一听,推荐去豆瓣的【邪神之殿】,那是一个关于抖森的非常有爱的地方。)(邪神·诗歌全集聆听地址:【http://site.douban.com/widge

苏轼《赤壁赋》赏析 在赤壁赋中 苏轼用

苏轼《赤壁赋》赏析《赤壁赋》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骆宾王《讨武曌檄》赏析 讨武曌檄原文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骆宾王伪临朝武氏者〔1〕,人非温顺,地实寒微〔2〕。昔充太宗下陈〔3〕,尝以更衣入侍〔4〕。洎乎晚节〔5〕,秽乱春宫〔6〕。密隐先帝之私〔7〕,阴图后庭之嬖〔8〕。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9〕;掩袖工谗〔10〕,狐媚偏能惑主

声明:《杜牧秋夕赏析 杜牧秋夕原文赏析 杜牧秋夕赏析》为网友奇葩儿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