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进步事迹有哪些
林觉民进步事迹有哪些呢?林觉民是著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是我国民主革命最早牺牲的一批人,也正是有向他这样人的牺牲,才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促进了新中国的成立。
林觉民剧照
林觉民是一个进步人士,那么林觉民进步事迹有哪些呢?林觉民天资非常好,读书可以说是过目不忘,很早就进入全闽大学堂读书。他在这里第一次接受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对于其推崇的民主和自由极为认可。
林觉民进步事迹第一件就是对科举的讽刺,当时科举考试被认为是征途,也是政府搜寻人才的最佳方式。但是林觉民认为这种方式并不利于民主,于是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几个字后离考场。
林觉民对于清朝的腐败教育不认同,但是对于具有革命思想的人的文学极为推崇,比如邹容的“革命军”就是林觉民的最爱之一。因此为了开启民智,林觉民和几个同学一起开班了新式学堂。
同时林觉民认为应该男女平等,于是他在家中办女学,没有生源,他就动员自己的妻子陈意映和自己的堂妹林孟瑜等人,组织了十几个亲友来学习。在这里教授的都是新式思想,这些思想对于这些亲友影响都是很大的。
而林觉民最为进步的事迹就是他参加了广州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他的这一壮举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对于民主革命有极大意义。
林觉民妻子
林觉民妻子是陈意映,螺江陈氏第十九世孙女,字芳佩。陈意映小的时候就接受父母的教诲,喜爱吟诵诗书。1905年与林觉民结婚,林觉民英勇就义后,由于悲伤过度不久也离开了人世。
林觉民与陈意映剧照
林觉民妻子陈意映深受林觉民思想影响,在林觉民思想的影响下,带头放弃了缠小脚的封建习俗,并在早期进入陈宝琛夫人创办的福州女子师范学堂学习,并成为该校的毕业生。在革命事业上,陈意映支持林觉民,并经常说到:以后你远行的时候,一定要告诉我,我愿意与你一起完成革命事业。
1911年3月,林觉民从日本回来,召集有志之士前往广州起义,在西禅寺制成炸弹并装在棺木中,以此种方式将炸弹运送给革命党人,陈意映当时就想扮作贵妇随行掩护,但是因为怀孕没有去成。在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失败之后,林觉民壮烈牺牲,在临死之前写给陈意映最著名的《与妻书》,可见二人感情之深,最后悲伤度日,生下次子便撒手人寰。
林觉民妻子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晚期,是在书香门第中成长的孩子,和林觉民是门当户对。长相非常甜美,封建文化下对于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时候的人们更不会讲究自由平等,虽然林觉民和妻子陈意映的婚姻绝对是门当户对,但是两个人却非常的相爱,陈意映在19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林觉民,二人生活和谐,美满幸福。

林觉民后人
历来才子和佳人都被世人敬仰,尤其是名人,众人都想盘问一清二楚。林家这一大家子在清朝末年可是出尽了风头,革命烈士林觉民,才女林徽因都是林家的有名人物。
林觉民辛亥革命电视剧照
林觉民是辛亥革命的战士,还有很好的学问,在参加辛亥革命之前,写给妻子诀别书,展示了他的文学素养。到了近代,由于林家太过出名,就有很多人来调查林家的事情,林觉民后人也渐渐的浮出水面。林觉民的孙女林兰表示不想接受采访,只想过最简单的平凡生活,断送了很多人的好奇心。
林觉民后人其中包括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是林依新,一个为林仲新。老大儿子林依新在九岁的时候就夭折,幸好生下了次子,才留有林觉民这一后代。但妻子由于过于思念丈夫,不久便在抑郁中死去。林家的家境在林觉民牺牲就义之后变的非常贫困,而且过着隐居流亡的生活,极其的悲苦。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之后竟然要过如此流亡的生活,让众人充满同情。新旧社会的更替,一定会有人牺牲,新事物最终将取代旧事物,但是在那个时候就是需要过程,更需要牺牲,林觉民就是为此牺牲,成为后人敬仰的烈士!
林仲新作为林觉民的儿子,在民国成立之后,也曾涉及于政治当中,但都是基层人员。林觉民之后的后人就成为谜了,他们不愿意接受世人的打扰。林觉民已经成为历史,对于林觉民后人的调查应该要就此停止,给他们一个安静的生活。。
对林觉民的评价
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为了反抗清朝的腐败统治英勇就义,林觉民反抗革命失败,最终没有抵挡过腐败势力的镇压,他在死之前曾经留给妻子一封信,论起这封信来,似乎比英勇就义更加的出名吧!
林觉民电视剧照
史学家对林觉民的评价非常可观:鉴于清朝末年是最腐败腐朽的统治,想要取代旧统治需要时间,林觉民过于年幼,不懂社会的黑暗,更没有料到腐败势力垂死之前的镇压往往更加可怕,革命虽然失败,但是林觉民敢于抵抗旧势力,不怕死的精神依然铭记在人们心中。
林觉民万万不会想到,写给妻子的书信竟然会后人学习,更不会想到革命会如此快速的失败,也许当日林觉民可以理智的对待革命,知道新事物终将战胜旧事物这个道理,也许不会走上牺牲的道路,当然也不会有今日看到的《与妻书》。英勇就义的林觉民年纪才二十岁,花一样的年纪,人生刚刚开始,就这样被残害。很多人对林觉民的评价非常高,但是在评价之余,很多人都给林觉民进行了理性的分析,林觉民当时的年纪太年轻,做事情血气方刚,深受留学时期自由民主思想的熏陶,没有人生阅历,处事不圆滑的他死在清朝政府的手中是必然的。
如果林觉民不是年轻的林觉民,是处事圆滑老成的林觉民,或许不会这么轻易的死掉,谁说搞革命都得血气方刚,你死我活呢?灵活的运用智慧取胜才是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