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论文
康熙末年党争的牺牲品——胤禩
学号:0920200403
姓名:于晓
班级:新闻094
康熙末年党争的牺牲品——皇八子胤禩
摘要:以胤禩为首的皇八子党,是康熙末年夺嫡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作为这个党派的核心,胤禩不断活跃在夺嫡的政治舞台上。自身的才华与超高的人气是他竞争的有利资本,但生性平和的他毕竟不适合这个勾心斗角的舞台,也注定了他沦为无辜牺牲品的命运。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说,胤禩又是幸福的,政治上的失意只能更加凸显出情感的珍贵,不论是夫妻情,父子情,还是兄弟情,朋友情,胤禩都是当之无愧的赢家。长期的精神上的折磨与抚慰造就了一个坚强的胤禩,当他的悲情生命终于划上句号之时,我们或许能读到一些另类的幸福。如果说胤禩真的是党争的牺牲品,那么我想他应该是一个幸福的牺牲品。
关键词:党争、夺嫡、毙鹰事件、阿其那、幸福的牺牲品
一、人心所向“八贤王”
二、皇位争夺战的风口浪尖
三、疑云重重“毙鹰事件”
四、败寇“阿其那”
五、帝王的选择:用江山保爱子
一、人心所向“八贤王”
爱新觉罗·胤禩,康熙皇帝第八子,生于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其母良妃卫氏,满州正黄旗包衣人、宫内管领阿布鼐之女,身份低贱,故胤禩出生后不久便交由惠妃那拉氏抚养。低微的出身使胤禩从小就养成了事事小心、处处留神的性格特点,也给了他勤学苦练,发愤图强的动力。
康熙帝向来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它为皇八子胤禩挑选的侍读是江南名士何焯,胤禩也没有辜负父皇的期望,他学习满文、汉文、蒙文和经史等文化课,也擅长骑射、游泳等军事体育课。胤禩向来勤勉好学,又有江南名士指点,很快成为了一个博学多才的儒生。
虽然满族人向来注重骑射,但胤禩却是一个深受南方儒家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他待人谦和有礼,完全没有阿哥的骄纵奢侈,雍正在后来也曾说“论其才具操守,诸大臣无出其右者”。他善于结交名士,在江南士人之中有着很好的口碑,被人称赞“极是好学,极是个好皇子”。要在文人圈内赢得一个好名声,可绝非易事。他孝敬长辈,尊敬父皇,很得伯父裕亲王福全的喜爱。福全多次向康熙夸荐胤禩,说他不仅性情好,做事也实在,不搞浮夸。要知道,福全可是康熙的亲哥哥,素来“畏远权势”,深受康熙帝的敬重,他的举荐不难说明胤禩却是一个极为优秀的人。胤禩生母病逝,心甚悲痛,半年后仍需人扶掖而行。胤禩也很注重兄弟情义,使九阿哥、十阿哥以及雍正的同母胞弟十四阿哥都成为他坚定的支持者,对他“倾心悦服”,包括后来胤禩夺储失败,仍对他不离不弃。同时,胤禩也继承了儒家思想的“入世”观点,积极参与政治,结交朝臣,心怀安世济民之大志。他在政治上也确实颇有作为,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初二,康熙帝首次分封皇子,十七岁的胤禩受封为多罗贝勒,是获得封爵中最年幼的一个;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胤礽被废,随后,康熙帝任命胤禩为“署内务府总管事”。众大臣纷纷看好胤禩,很多都成为他的心腹和追随者。
虽然胤禩谦谦君子之气被统治者别有用心的解释成工于心计、“柔奸成性”、“心高阴险”、结党营私,但我们仍能从史料中还原历史真相。一个人说他好,大家不信;三个人说他好,我们也会不信;上至亲王大臣,中有文人雅士,下至卑贱奴仆,人人愿意与他交往,就算是别有用心,能做到这个份上,胤禩也无愧于“八贤王”的美称了。正是因为胤禩人缘广泛,人心所向,他成为了康熙末年储位争夺战的一支重要力量。不管愿不愿意,他早已站到了“九子夺嫡”的风口浪尖上。
二、皇位争夺战的风口浪尖
康熙四十七年,做了三十多年皇太子的胤礽被废,而皇八子胤禩脱颖而出,成为最有力的储位争夺者。让我们看一下胤禩夺嫡的条件:
1. 无可否认,胤禩是一个极具才华的人。他作为一个满清贵族,能广泛的结交江南士人,并为他们所认可,可见他学问了得;年纪轻轻便被封为郡王,并被任命为“署内务府总管事”,说明他也有很强的政治能力。胤禩本身就是一个儒生,与后来的雍正皇帝胤禛笃信佛教相比,他更符合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更易被人们所接受。他的才华不仅被父皇赏识,连后来的政敌也承认八阿哥“夙有才干”。
2. 兄弟的支持是其很有力的资本。自从胤禩开始夺嫡,身边就始终围绕着几个兄弟,即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礻我以及十四阿哥胤祯。他们是坚定的八爷党,他们在帮助胤禩夺嫡的过程中,不仅给予很多财力物力上的帮助,更在危急的时刻不离不弃,甚至不惜以自己的性命来保住他们的八哥。
3. 朝中大臣的赏识为将来的统治奠定基础。其实这一点说到底就是人气,你人气旺了,人心所向,将来登大宝时便少了些阻力。像雍正皇帝,他的登基没有群众基础,登基后流言甚多,也极不利于统治,还被后人骂着“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胤禩的礼贤下士与皇太子胤礽的骄纵放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故胤禩在朝中也有着绝对的人气,即使是在他大势已去、无望登基时,著名大臣李光地仍向康熙推荐:“目下诸皇子,八王最贤。”
4. 对胤禩来说,夺嫡行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经费等又有诸兄弟赞助,而且本身也有经世济国之才,他夺嫡路上最大的障碍就是母家的低贱出身。胤禩的母亲地位虽卑,但他的妻子在满族的封建等级制中地位却颇高,足有资格当未来的皇后。胤禩的嫡妻郭洛罗氏(《清史稿》中作乌雅氏,学界认定为记载有误)是有名的安亲王岳乐的亲外甥女。有了这一层关系,胤禩又得到岳父家的帮助,更是如虎添翼。
我们一味地分析胤禩所具有的良好的夺嫡的条件,却忽视了胤禩的个人意见。他到底有没有想过要夺嫡?康熙皇帝的评价是“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朕素所深知”。在他眼中,胤禩的礼贤下士是为了结党营私,这种看法未免有所偏颇。康熙十四年二阿哥胤礽被册立为皇太子,深受父皇疼爱,虽然后来侍宠骄纵,但他仍是皇帝的心头肉,地位坚不可撼。而胤禩礼贤下士的谦谦君子之风是从小发展起来的,母家的卑微也让他根本不敢想去撼动太子的地位,他只是卑微而谨慎的做人,不至于开罪权贵而
已。在我看来,八阿哥胤禩虽具备夺嫡条件,却不敢有夺嫡之心。
一废太子之后,康熙皇帝对自己的儿子大失所望,后又听大阿哥之言相士张明德预言八阿哥“必有大福”,于是迁怒胤禩,“革去贝勒,为闲散宗室”。仅为此等小事而处罚如此之重,康熙以此警告胤禩以及其他皇子不要有非分之想。事后不到一个月,尚在病中的康熙帝又召见了八阿哥胤禩与废太子胤礽,此次召见的谈话内容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或许康熙皇帝就在此时给胤禩一个明确的态度,我不想折腾你,只要你不谋储。想必胤禩也向父皇保证了什么,被召见5天后,他又被复封为多罗贝勒,不仅如此,康熙帝还对胤禩做出了一个全新的评价:“八阿哥之为人,诸臣奏称其贤,裕亲王存日亦曾奏言,八阿哥心性好,不务矜夸。胤礽若亲近伊等,使之左右辅导,则诸事皆有箴规矣。”
虽然康熙帝很满意自己使胤禩打消了夺嫡的念头,但接下来一件事却让他始料未及。十二月二十五,康熙地让朝臣举荐太子,其实是想借大臣们之口复立胤礽,岂料诸大臣一致推举八阿哥胤禩为皇太子,这让康熙帝很不舒服。康熙帝出尔反尔,仍决定复立胤礽,同时追查举荐太子之事。一位大学士举报“是日大学士马齐先臣到臣问其皇上何故召聚诸臣?马齐回于诸阿哥中举一人为皇太子,臣又问所举者为谁,马齐云众意欲举胤禩。”康熙帝龙颜大怒,“马齐向来谬乱,如此大事尚怀私意,起飞欲结恩于胤禩,为日后恣肆专行计耶?”马齐挨批后竟拂袖而出。马齐是老臣,何以不顾君臣礼节对话间竟拂袖而出?此即显示出马齐默喻于众的说法不可信,乃是别人诽谤。康熙对马齐没有严惩而是交胤禩严行拘禁,更是说明其中实有诸多内幕。
虽然在一废太子后已经形成了“皇八子党”,但就胤禩个人来说,并无意甚至说无胆夺嫡。因为他的才德出众,因为他生在了帝王之家,胤禩不可避免地被卷进了这场夺嫡的党争之中。其中牵扯了太多的利害关系,这一切,也一步一步地把胤禩推向了悲情的深渊。
三、疑云重重“毙鹰事件”
康熙五十一年,因皇太子胤礽的表现令康熙大失所望,再次被废黜。皇八子党的势力虽然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但在朝中依然树大根深,八贤王的威信仍在。《清实录》中记载胤禩曾问康熙:我现在该怎么做事?要不就装病卧床,免得大家不好对待我。不过这段记载的可信度仍值得商榷,一个心思缜密想要夺嫡的人,不是先讨好父皇以巩固地位,而是迫不及待地展现自己的夺储欲望,这不是自断活路吗?心思细腻如胤禩,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想必这段记载亦是后来统治者的一面之词。
真正让胤禩跌的爬不起来的是发生在康熙五十三年十月十八的这件事。当时,康熙帝离开京城去热河巡视,胤禩等五位皇子奉旨随同前往。据说,胤禩中途为祭奠生母忌日,与父皇分开,随后派太监将两只奄奄一息的鹰送给皇上,也不请安、不请旨。对此,康熙帝非常气愤,心悸几危,召集诸皇子到行宫前,斥骂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与乱臣贼子结成党羽,密行险奸,谓朕已年迈,岁月无多,及至不讳”,“可见胤禩之险,实百倍于胤礽也”,并宣称“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胤禩获悉,专门上书大喊冤枉。
康熙帝再一次对诸皇子说:“伊折内奏称冤抑,试问伊所谓冤抑者何
在?总之此人党羽甚恶,阴险已极,即朕亦畏之。”话已至此,可以看出,康熙是要坚决地处理掉“皇八子党”,不管最后是谁继承大统,那个人一定不会是胤禩。而此次,康熙皇帝竟然说出了“父子之恩绝矣”这样的话,并停了胤禩本人及属官俸银俸米、执事人等银米。
对于此次“毙鹰事件”,仍有诸多疑点。向来待人谦和有礼的胤禩为何会突然极具挑衅性地给父皇送去两只将死的老鹰?这事本来就说不通,唯一的可能就是胤禩已做好充分的准备向皇位发起总攻,即篡位。但送过老鹰之后便再没有了下文,任由康熙斥责自己,后来又上书喊冤,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康熙皇帝作为一代圣主,就算当时被气昏了头,后来冷静下来也应该想明白这事中的蹊跷。胤禩是否是被人陷害的?他又是被谁陷害?关于这些,当时之人没有提出任何疑义。
“毙鹰事件”让胤禩彻底失去了争夺储位的机会,而在这悬而未决的疑案中,无辜的胤禩又一次扮演了牺牲品的角色。
四、败寇“阿其那”
康熙六十一年,雄才大略的康熙大帝在畅春园突然离世,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作为曾经皇位最有力的争夺者,胤禩集团成为新皇帝最先下手的目标。对胤禩本人,雍正帝才具欲擒故纵的策略,不断加以恩赐。先是任命他为总理事务大臣,接着又被晋封为和硕廉亲王。胤禩不是等闲之辈,他当然读得懂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就连他的福晋都说:“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同时,雍正帝对胤禩处处诘难,不断打压,使胤禩在雍正即位后的几年内一直过着令人难以想象的日子。而对待胤禩的同党,雍正帝则将他们逐个分割,令其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一切处理妥当,雍正这才给胤禩最后一击。
雍正四年正月,雍正帝将胤禩若干罪状公之于众,随即胤禩被革去黄带子,削除宗籍,改名“阿其那”并囚于高墙,数月后死于囚所。皇八子胤禩就这样走完了自己悲情的一生。
五、帝王的选择:用江山保爱子
虽然胤禩无意争夺储位,但从一个帝王的角度,康熙皇帝面对如此优秀如此有竞争力的儿子,为何一直以来频频打压,不留情面?
首先,如上文所说,胤禩是一个受传统汉族文化教育影响很深的儒生,过于理想化的他总是很单纯地对待他人,尽力地表现自己。这样,虽然他有很强的能力,却少了一点帝王的霸气。与后来即位的雍正皇帝相比,胤禩更是缺少心狠手辣铲除异己的魄力。康熙末年的党争已经把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搅得焦头烂额,他肯定也已经意识到朝中并不安定,把这样一个江山交给温文尔雅的胤禩,想必也是极不放心的。
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来自太子。康熙皇帝对太子胤礽的感情不仅仅是普通的父子之情所能表达的,其中更承载着康熙对故去的孝诚皇后的思念。胤礽在不到两岁时就被封为太子,康熙皇帝对其更是宠爱有加,寄予厚望。同时他也是个很有才能的人,这使得康熙在一废太子之后仍决定复立他。胤禩人心所向,朝中大臣多与之交好,使康熙皇帝不得不为太子的将来考虑,他必须要为太子的即位扫除所有障碍。“枪打出头鸟”,胤禩没能很好地把握显与藏的分寸,只能成为众矢之的。
不仅康熙皇帝对胤禩有所戒备,夺嫡大军的其他成员也不断在明里暗里为他制造事端。危及到自己的储位,太子第一个不会放过他。大阿哥胤褆向父皇禀告相士张明德为胤禩看相之语,表面看似帮助胤禩夺储,其实未必没有故意陷害之嫌。虽无明显动作但一直在暗中秘密进行夺储的四阿哥胤禛,也一定在背后做过什么小动作。“毙鹰事件”中那两只将死的老鹰到底是谁送的?康熙皇帝本人以及随行的几位皇子都极有可能。
另外,想要做皇位继承人,其子嗣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胤禩没有嫡子,只在康熙四十七年妾张氏生一子名弘旺。虽然雍正皇帝的子嗣也不是很多,但比起胤禩,却也足够。说到无嗣,我们就必须说一下胤禩的嫡福晋郭洛罗氏。我不知道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可以在男权社会里让一个拥有如此权势的男人只忠于她一人。她被公公康熙皇帝骂为“妒妇”,被大伯雍正皇帝“挫骨扬灰”,面对权力,她也不过是个寻常之人,却能让胤禩冒着无嗣的代价坚持不再娶,要是没有深厚的爱情作为基础,很难令人想象。从这个角度来看,胤禩还是一个性情中人,他为了捍卫爱情宁愿放弃至尊的权力。与其说康熙皇帝没有选择胤禩为储君,不如说胤禩主动放弃了做储君的机会。一直都觉得胤禩的一生几起几落终不得志,应是十分悲哀的,但或许与福晋长相厮守才是他最大的理想。与福晋在一起的日子他应该是快乐而幸福的,要不然面对父亲的绝情,兄弟的刁难,他又怎么能挺过那段艰难的日子?八爷与八福晋的爱情在那个时代应是极为难得也极为令人嫉妒的,要不然雍正皇帝怎么会对其恨之入骨非要将八福晋焚尸扬灰?
或许我们太过注目表面现象,而忽视了现象背后所包含的情感。虽然我们不应该带着感情去研究历史,但在中国古代人治大于法治的背景下,感情或许在很多时候成为了事件的主导。在众多疑点无法用史料加以解释的时候,我宁愿相信,胤禩的人生并不悲哀。或许,康熙皇帝对胤禩的种种打压只是为了更好的保住他,不让他受到更多的伤害。胤禩自身性格的弱点以及他捍卫爱情的决心使他注定不能登上皇位,但他卓越的才能以及广泛的人缘又使他成为皇权的威胁者,必不能为继任君主所容忍。作为父亲,康熙对胤禩亏欠的很多,他对胤禩的疼爱丝毫不会亚于对胤礽的,圆明园病中他最先召见的也是胤禩。我一直觉得那次父子俩的谈话包含了太多内容,也更加坚定了康熙拯救爱子的决心。之后,康熙一直用他自己的方式保护着胤禩,就算说出了“父子之恩绝矣”的话,就算不顾胤禩病重只抛下“勉励医治”四字,我仍然坚信康熙对胤禩的关注没有减少丝毫。康熙帝对胤禩态度的不断转变正是说明他对胤禩的感情不是那么简单,或许康熙皇帝一直在挣扎,为这个他既疼爱又无奈的爱子。从没间断的打压与荣宠,康熙或许就是以自己的这种方式来保护他的儿子,用江山,换爱子平安。在生命终结之前,他仍把胤禩叫到床前殷殷叮嘱,如果真的恩断义绝,做这些还有什么意义?
胤禩最终仍没逃过被戮的命运,在兄弟夺储的党争中,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是一个无辜的牺牲品。但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又是幸福的,他拥有在那个时代贵族们很难得到的真挚的亲情、友情与爱情。胤禩用他看似悲剧的一生,成就了一个封建帝王家庭中幸福的牺牲品。
参考文献
《清圣祖实录》

《清世宗实录》
[清]蒋良骥《东华录》
《康熙起居注》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华书局
金恒源:《雍正称帝与其对手》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1月 丁燕石:《这一夜雍正夺嫡》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年1月
高冕:《杀机·清王朝皇权角逐中的绝命者》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003年1月
冯尔康:《雍正即位新探》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年5月 [美]吴秀良:《康熙朝储位斗争记实》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9月
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禩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