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过春节,张贴对联是必不可少的民俗。对联,又名楹联,相传始于五代,自宋以来广为流传,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一副精彩的对联往往是浑然天成,其意境之高远、结构之严谨,完全可以与鸿篇巨作相媲美。 ...
中国人过春节,张贴对联是必不可少的民俗。对联,又名楹联,相传始于五代,自宋以来广为流传,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一副精彩的对联往往是浑然天成,其意境之高远、结构之严谨,完全可以与鸿篇巨作相媲美。
楹联源于生活,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自古以来文人有文人的佳构,平民有平民的快语,唯其如此,楹联才能历经千年却仍焕发着鲜活的生命力。相传有一年夏天,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与友人漫步塘边时,见河池绿叶如盖,鱼儿都纷纷游到荷叶下乘凉,祝枝山有感而发吟出上联:池中荷叶鱼儿伞。
友人略加思索,对曰:梁上蛛丝燕子帘。
正在这时,恰好有一个老乞丐路过,听见二人联对,也上前应上一联:被里棉花虱子窠。
祝枝山和友人对老者的对句甚为称道,当即解囊相赠。
楹联流传至今,有诸多“绝对”和“名联”,细细品味,无一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一刻也离不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更要用心去感悟。鲁迅少年时在私塾读书,一天上“对课”,先生给学生们出的上联是:独角兽。
要求大家当堂对出下联。于是,学生们七嘴八舌对了起来,有的对“双头蛇”;有的对“三脚猫”;还有的对“九头鸟”。可少年鲁迅却迟迟枯坐,苦思冥想。几乎是快下课时分,才舒展开眉头,朗声对出下联:比目鱼。
先生大喜,连声叫好之余,评点曰:“上联典出《山海经》,下联应以《尔雅》。上联‘独角兽’的‘独’不是数,但含有单的意思,下联‘比目鱼’的‘比’字也不是数,却有双的意味,可见是用了心思对出来的。”
评判一副楹联的优劣,首先要看其思想性。境界的高下,体现的是作者的品格和精神风貌的差距。南阳卧龙岗诸葛武候祠的大殿门前有一副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这一副褒扬诸葛亮生平功绩的对联为清咸丰年间南阳知县顾嘉衡所作,其忠君情结、功利思想一览无遗。一九五九年秋,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同志来到河南检查工作,顺路来到南阳参观武候祠,念毕大殿对联,他对陪同人员说:“我来改一改,你们看好不好?”说罢,他指着原对联高声吟诵道: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
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的。
如此一改,道出了另一番境界。老一辈革命家热爱人民,忠于理想,澹泊名利,谦虚谨慎的高尚情操和广阔胸怀着实让我们有了“高山仰止”的感受。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楹联知识性、趣味性也进一步得到发扬,正日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熟知、所采用。老树发新枝,新的时代赋予“楹联”艺术以新的内涵和活力,这门古老的艺术奇葩必将绽放得更加璀璨。
行文至此,笔者手边恰有-无名氏所拟上联曰: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该联正读、逆读均可读通且含义相同,对之颇费思量,现对之如下,以添雅趣:蓝天白云飘云白天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