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究谦辞礼让 古人的“尊”称和“谦”称

古人的“尊”称和“谦”称

先说一个笑话:有一人到别人家住宿,夜里猫追老鼠,打倒了油瓶,瓶里油撒到此人的脖子上。第二天,此人对东家说:“昨夜令毛撵令鼠,打倒了令瓶,令油撒到家脖子上了”。

这个笑话就是针对滥用“尊称”和“谦称”的。

古代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处处要显谦谦君子风度,古人在言谈和文字当中就有很多“尊词”和“谦词”。其中,称呼别人的家人用“令”,如“令尊”(父亲)、“令堂”(母亲)、“令兄”(哥哥)、“令阃”(妻子)、“令妹”(妹妹)、“令郎”(儿子)、“令爱”(女儿)、“令亲”(总称);称呼自己的家人用“家”,如“家父”、“家母”、“家兄”。古人交往一般不谈对方妻子,所以“令阃”的称呼只在书面语中出现。而自己的妻子则连“家”也不配,直接称“拙荆”或“贱内”。

但将“令”和“家”推而广之到动物和物件上,则就迂腐了。呵呵,一笑。

古代的“尊”和“谦”还有很多,笑话之后,再例其余。

一、尊称

1、令。这是用的最广泛的,前已述及。

2、惠。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惠临、惠顾(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3、垂。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如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还有“垂青”、“垂问”、“垂察”、“垂爱”等,意在感谢别人对自己的关注或者照顾。

4、赐。指所受的礼物。如赐教(别人指教自己 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

5、请。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如请问(希望别人回答)、请教(希望别人指教)。

6、高。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和高论(指别人的见解)、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7、华。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华翰(书信)、华诞(生日)、华厦(房屋)。

8、贤。称呼对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如:贤弟、贤侄、贤内助。

9、奉。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如:奉送、奉还、奉劝、奉陪。

10、尊。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敬辞,如“尊兄”、“尊亲”、“尊夫人”等即是,跟“令”的用法基本一致。

11、台。旧时社交场合或书信往来,常会用到“台甫”“台驾”“台鉴”等词语,口语中“兄台”“台端”等,是有意抬高对方身份的一种说法。

12、还有尊称与客套兼而有之的敬辞,如:

驾临:称对方到来。

鼎:请托他人或表示感激他人,如“鼎力”,“鼎言”为重大、重要等义项,含有明显的褒扬色彩,用来指称对方行为时,也就具有了尊敬的意味,如。   阁下:外交场合常用”,古人在称呼对方时,不直呼其人,而转呼其侍从者转告之,“因卑以达尊”。这样,“阁下”就逐渐泛化成了一般的敬称。

梵音:形容别人的言论、教诲使自己获益匪浅,如“如聆梵音”。“梵”来自古印度的梵语,意为清净。把别人的言论、教诲等比作“梵音”,是一种美誉。

见:见教,指教(我);见谅,表示请人谅解。

借:借光,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

进:进见(晋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

久:久违,好久没见;久仰,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

劳:劳步,用于谢别人来访;劳驾,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古人讲究谦辞礼让 古人的“尊”称和“谦”称

留步: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

赏脸: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台端: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等给个人的函件);台甫,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台驾,旧称对方;台鉴,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托福::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

识荆:与人初次见面或结识时,表示礼貌。

斧正:用于请人修改文章的敬辞,意谓对方动笔删改,有如巧匠运斤,能使原稿生色。


二、谦词

谦辞当然都是自谦,一般只谦自己的身份地位和能力。

1、寡人。君王自称“寡人”,取“寡德之人”的意思,谦称自己的德行还有所欠缺。实则是一种炫耀,天下独一无二。

2、哀家。皇后自称“哀家”,大有慈悲为怀之像,然则后宫三千,难集宠爱于一身,虽贵为千岁,也堪悲哀的。

3、贫僧、贫道。僧人、道士自称“贫僧”、“贫道”。指学识、道行的不足,是修为不够、功德未满的谦辞,不是出家人自叹贫穷。

4、涂鸦和刍议。文人称自己的文章或书画作品为“涂鸦之作”,戏称随意的创作,或用来比喻书法的稚拙,而更多的则是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水平不高。文章还可谦称“刍议”,指自己的言论浅陋、不成熟。涂鸦为口头之谦,刍议可在文章标题中出现。

5、舍。自己的住处谦称“舍间”或“舍下”;自己的亲人谦称“舍亲”。

6、鄙人。常人自称“鄙人”,是谦称自己的识见、修养均不如人。

7、补壁。书画家将自己的作品赠送给他人时,常会谦虚地说一句“聊供补壁”。“补壁”的字面意义就是修补墙壁,就是自己的作品价值不高,至多用作修补墙壁的材料。然“补壁”只能用于赠送方,不能用于受赠方。

8、忝。在表示谦虚的时候,做学生的,常会说“忝列门墙”,做朋友的常会说“忝在相知之列”,作者常会说“忝为著者之一”。“忝”,义为羞辱。

9、芹献。作为菲薄的礼品的代称。

10窃。在谦辞中,“窃”也常用于自称。如:“窃闻”“窃思”“窃以为”。“窃”在这里为引申义私下和私自。

11、续貂。用于谦称续写别人的著作,后比喻用差的续在好的东西后面。

12、璧还。归还别人的东西,我们可以礼貌地称作“璧还”。这一谦称的出处想必大家都知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上面所列仅为尊称和谦称之一部分。即使这一部分,今人大多也都不用了。“谦谦君子”、“文质彬彬”,也随着这些词语的被淹没而成为九霄云外客。

大抵对别人都该尊该敬,对自己就该谦。但也有例外,比如别人问“贵姓?”大可不必说“免贵姓X”,因为人有贵贱,姓氏没有贵贱。说自己姓氏免贵就是过谦了,反而是自己侮辱自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4551/983493619897.html

更多阅读

古人的名、字、号 古人的姓名字号与称呼

家谱中人物的简介和古文、古诗词中介绍作者时,总是碰到名、字、号。古人的:一、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二、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

古人的名言警句 古人名言名句及赏析

古人的名言警句1.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2.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唐.贾岛《戏赠友人》; 3.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宋.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思二僧》; 4.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

《增广贤文》上的“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与李白《把酒问月》诗中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境几乎没有什么不同,玩文字游戏而已。说的是人生短暂、日月永恒,时代变迁、日月长存。月亮用她的沧桑见证人世间不断

如何读懂古人的医案 岳美中医案集

古人的书,往往简约而含蓄,言外之旨,话外之意颇多。医书更是如此。所以,有位前辈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难,读医书尤难,读医书得真诠则难之又难。”为什么难呢?这些“难”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怎样才能克服这些“难”呢?如何读医书而得其真诠

声明:《古人讲究谦辞礼让 古人的“尊”称和“谦”称》为网友掩饰的心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