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峰真人
《红楼梦》中一号女主角林黛玉,古往今来,讨论她的生活原型,从出不穷,实际是没有读懂《红楼梦》或者因为不懂《红楼梦》真实结尾而瞎猜想而已。
《红楼梦》从《风月宝鉴》经过漫长的演化润饰而来,原创作者吴梅村,在设计这部作品时,就首先采用了历史人物物格化,主要道具人格化的反向写作,例如把史可法,写作品中,就是梅花,这样来物格化人物,又把玉玺人格化,写作作品中就是那个人见人爱衔玉而生的怡红公子。
在小说人物中,宝黛钗湘四个主角,都是人格化的事物,薛宝钗是清人和丧节汉人的群体人格化,林黛玉是另外一半,是南明和明遗民的群体人格化,贾宝玉当然是玉玺或者皇权的人格化,史湘云是历史书本卷宗的人格化,因此她空吃不清的可爱形象,实际是指清人历史模糊不清这样特点。这些,我都会在相关的文章中一一介绍,这里只说林黛玉。
当作者把这些事物人格化以后,总要有现实人物的参考来塑造,南明与明遗民这个群体是怎样的特征?不用说,弱不禁风正是南明气若游丝的比拟,明遗民骨缝里是坚定忠诚,并有顽强的抗争意识,表现在林黛玉性格上就是以自负清高和“借得梅花一缕魂”的不屈来渲染,但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物原型呢?
作者从“林下之风”得到启发,把历史上的谢道韫事迹与品格,移植到人格化的精神上,使得作者心中确实有过美女形象的存在。着笔就可以从衣着外面突破了,所以才有那个“心比比干多一窍”的林妹妹,长相也是“似蹙非蹙笼烟眉,似泣非泣含露目”栩栩如生。
谢道韫在旧时,初入学堂的孩子都知道,三字经就有“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出身名门的东晋美女诗人谢道韫,其姿色尤美,才思过人,辩驳能力非常人能比,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令人震惊。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记载,谢安在一个雪天和子侄们讨论可用何物比喻飞雪,侄子谢朗说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因这句“咏絮”技惊四座而名扬天下。后来她嫁给王羲之次子王凝之,一次其弟王献之与客人思辨,处于下风,谢道韫垂帘而战,把客人驳得面红耳赤而去。当孙恩、卢循起义爆发,丈夫王凝之面对强敌进犯,不思抵御,谢道韫亲自招募家丁训练,孙恩大军长驱直入冲进会稽后,王凝之及其子女都被杀害,谢道韫目睹惨状,一手怀抱外孙刘涛,一手捉刀带领家中女眷奋起杀贼。这样壮举甚至感动了对手。
因此人们用“林下之风”来传送谢道韫的故事,而《红楼梦》中作者在人格化了南明与明遗民以后,附魂与谢道韫,并名之曰林黛玉,也是把谢道韫的故事一一安排在作品中,在判词就说“堪怜咏絮才”,小说第五十回联诗中写道:
【文本】黛玉忙联道:剪剪舞随腰。煮芋成新赏,
一面说,一面推宝玉,命他联。宝玉正看宝钗、宝琴、黛玉三人共战湘云,十分有趣,那里还顾得联诗,今见黛玉推他,方联道:
撒盐是旧谣。
这里用“撒盐”典故,来暗示黛玉与谢道韫如出一辙的“咏絮”,并在作品第七十回安排了林黛玉重建桃花社直咏絮词场面,更令人震惊的是,吴祖本在后文中交代了林黛玉带领家仆人抵御流寇,翻拍了谢道韫单刀杀敌的典故时刻。
在完善和丰富人物故事时,比划谢道韫从咏絮到保家的令人钦佩人生,又把传闻的袁崇焕与崇祯之事抽象出来,从而过度到人物死亡结局。在处理黛玉之死时,作者移花接木,把历史又一感人瞬间集约在主人翁身上,移植三月十九崇祯吊死事件, 这种大手笔的塑造人物,确实高超而完美,如果把黛玉原型看做是崇祯,那就跑偏得太远了,永远不会明白作者对“林下之风”创意的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