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欲遂平生志 五经勤向窗前读
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
宋朝赵恒曰: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韩愈有一句读书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陶潜《五柳先生传》的宗旨则与之相反:“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孟子也反对死读书,一次,他阅读了《尚书.武成》一篇,颇有感慨地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易经批判的读书的境界是: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百姓对于这种见仁智只能是无所适从,敬而远之。"
孔子读书的成果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果不读书,既使活到一百岁也不能而立不惑知天命,更遑论耳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金刚经曰:"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中的这句格言指出: 在读书的征途上,只有里程碑式的理论,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禅宗六祖慧能说: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这句格言指出: 在读书的征途上,书只能是人的工具,人才是书的主人。
毛泽东读书:“让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本里和课堂上解放出来,使之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这句语录指出,传统的读书方式使哲学丧失了生命力,读书的目的完全在于应用,只有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实践中运用,读书才能显示出勃勃之生机。

马克思读书的境界是"怀疑一切",领袖的境界非同凡响,与众不同。
马.斯蒂纳说:"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都跪着,站起来吧!" 这句格言指出,传统的读书的姿态是在下跪: 和尚跪在佛经之下,道士跪在道德经之下,世俗跪在儒教之下,西方跪在基督之下。
牛顿读书:“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名言指出,读书的境界在于总结前人的成果。爱因斯坦读书:“我想知道上帝的思想,余下的就是细节问题了。”这句名言指出,读书境界的境界崇高,崇高无止尽!
"科学是一门学问,它能使这一代的傻瓜超越上一代的天才。"如果把人类学家麦克斯.梅拉克曼的这句言推广到哲学,本文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哲学也是一问学问,与科学不同的是,它能使这一代的天才不及上一代的傻瓜。"这两结论真是门当户对,珠连璧合;从这种门当户对与珠连璧合之中可以悟出一个道理,读书方式的不同,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读书是亮丽风景,读书是诗情画意,读书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古人云: "一命二运三风水。" 本博云:"一读书,二读书,三还是读书!" 没有文化的好运只是过眼云烟,没有文化的国家不能长治久安,人类世界只追求物质享受的前途只能是万劫不复。读书才能改造个人命运,读书才能国运长久,读书才能开创人类万代兴旺之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