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12-04 十年砍柴
除了兰州大学毕业的学生,今天的人知道江隆基名字的恐怕不会太多。尽管,他也执掌北京大学校政达7年之久。
江隆基,陕西省西乡县人,1905年出生,1966年6月25日悲惨地死去。今年6月,几位兰大校友编撰出版了一部《江隆基最后十四年》,纪念其110岁冥寿。
简单地说,江隆基最后的十四年正好分两半。前七年担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实际上是北大的第一负责人。
在北大,他对新政权的最大贡献是把一所有着自由风气的老大学,改造成一所“社会主义最高学府”。这七年,北大经历了“思想改造运动”“忠诚老实运动”“院系调整”,以及“反右派运动”。作为一个老党员和党的高级干部,听党的话,按党的指示办事是他的本分。在“反右”运动中,北京大学有716人被定为“右派份子”,超过了当时北京大学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其中589名是学生。作为北大的最高领导者,江隆基不能说没有责任。但上层仍然对其不满,认为其太仁慈,“反右”力度不够,再加上他顶撞了更高级别的官员,于是被发配到兰州大学任党委书记兼校长。
在兰大,他又做了七年的负责人,对兰大从一所西北不起眼的大学建设成一所全国知名的重点高校,居功至伟。然后,他最后被自己的学生残酷地批斗,并在屈辱中死去。
当时兰大红卫兵组织负责人、对江隆基的死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历史系学生李贵子,曾经风光无比。据一位参加1966年8月30日毛泽东主席第二次接见红卫兵的西安交大学生回忆现场,“不一会广播里呼唤:‘全国大专院校红卫兵代表,兰州大学XXX(我已记不清楚名字了,好像叫李贵子,后来听说是位高干子弟)请到天安门上来!’”——说李贵子是高干子弟多半是以讹传讹,他只是一位陇东黄土高原上长大的农家子弟。所以后来被关押起来反省、押回兰大“斗批改”。最后的结局是回到老家任语文教师直至退休,用名“李桂梓”。百度百科如此介绍:
2008年我回过一次兰大,有感而发写了一篇纪念江隆基的文章,现实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