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各种方法暗示孩子爱数学,喜欢数学。
尤其是文科出生的家长或是不喜欢理科的家长来说,兴趣和信心是很重要的因素,再者数学思维毕竟是需要训练的过程,对于很多女儿从没有在数学学习上多下过工夫,这种暗示更变得迫在眉睫。在家长通过与数学老师的各种互动,让孩子感觉自己喜欢数学,爱上数学,并用这样的话一次次地暗示她,跟她一起制订数学训练的计划,假以时日,必定能收到一个良好的效果。当我的女儿经过一个多月的强化训练,每当做出一道难题的时候,她都非常欣喜。而当她偶尔做出一两道别人做不出的题目时,她就会变得信心满满。没当这个时候,我就会给她加油鼓劲:“你这么喜欢数学、这么爱数学,肯定会学得好喽。”
2.粗心是学习数学的拦路虎
每当数学考试成绩出来,同学们往往感叹:“怎么这个题目错了”,“我都会的,就是粗心了”。听到这样的话,家长往往叮嘱一下以后不要粗心,好像问题就解决了。事实如此么?
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想得满分,但却总是避免不了各种错误。这是因为本质不是粗心,是能力问题。粗心掩盖了很多实质性的问题。要关注数学学习中能力培养的问题,其核心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粗心是大量实质性问题的不恰当归类。很多情况下出错是因为学生在运算时注意力不集中,专注力不够,由此出现种种低级错误。你如果粗心不改,注定数学第一无望。
3.提升数学能力,需要有一种寻求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的求索精神
曾经复旦附中曾容老师归纳数学问题时,即指出需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
数学越往上走内容越抽象,知识浓度将提升。如果一味以初级阶段的学习模式来学习高级阶段的数学远远不够。数学需要条件与结论,更需要思考。思考这种说理的环节非常重要。如果只追求解题速度,而不关心思维品质提升,学生就丧失了最有效的培养学生探究、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的机会。比如在立体几何中,概念为什么如此定义?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数学道理?细细探寻,体验数学的简洁与高效,虽然需要花费点时间,但确是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
4.数学是一种文化
“题目难”“数学没用”“吓怕了”,对于很多人对数学印象不好,甚至“数学滚出高考”的呼声也有,但如同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数学同样有着育人价值和文化传承。不仅中国古代有杰出的数学家,且从国外来看,从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开始,数学与哲学就密不可分。你要想学好文史哲,怕是没有数学的思维能力根本办不到。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