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思想对比 面对生死,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应对态度有何区别?

当我们还年轻时,我们总以为死亡离我们还很远很远,我们还有挥霍不尽的青春。及至年长,看着身边的长辈成为新鬼,死亡才渐渐成为我们直面且深思的问题。孔子说,“死生亦大矣!”这一定是他成年之后才有的深刻理解。有一个好友曾多次与我交流生死问题,表达他对死亡的恐惧……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以来,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导、以道家为补充的思想文化体系。传统文化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状态。那么,面对生死,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应对态度有何区别?

儒家的生死智慧:没活明白之前,没必要谈死

儒家超越死亡的秘诀是“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儒家提倡让生命奋斗不息,从而无暇顾及死亡,以精神超越死亡。孔子说自己是一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曾子也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荀子·大略》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其大意是说,子贡(端木赐)向老师孔子表示,自己学累了,不想学习了,想去从政以休息一下。孔子说,从政侍奉君王是非常难的事情,你怎么可以得到休息呢?然后子贡分别表示可以退一步通过侍奉父母以及与妻小共享天伦、结交朋友、躬耕田园等方式获得休息,但孔子均表示不可能实现。最后子贡有点绝望地问到:“然则赐无息者乎?”孔子回答说:“望其圹(坟墓),皋如也,颠如也,鬲如也,此则知所息矣。”

可见,儒家认为,作为有志于君子之道的人,一生就是要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生命不止,奋斗不息,让自己的生命活得充盈,活得有价值,这样就能够死而无憾了。甚至,在正义的事业面前,生命可以抛弃,正如孟子所谓“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通过“立德、立功、立言”追求充实的一生,以至流芳千古,这儒家超越生死的智慧

所以,我们发现,儒家谈的多是如何活着,对死后的世界避而不谈。当然,逃避并不代表没有疑问,孔子就有不少弟子没有弄清“死”这个命题,也会就此请教于老师。《论语·先进》中就记载了季路的疑问:“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礼记》中记载的子贡与老师孔子的另一次关于生死问题的对话则更为具体生动,子贡问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赐不欲知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

可见,儒家思想的出发点是现实生活,是活着的世界,活着的人尚未侍奉好,谈鬼有何意义?活着的意义都没有探究明白,探究死亡有何意义?这就是儒家的生死观。

道家的生死智慧:生与死不过是人的不同存在方式

道家超越死亡的秘诀是“齐生死”。这种生死观同道家一贯的“齐物论”思想是一致的。

庄子有个著名的梦,即蝴蝶梦,庄子梦中发现自己变成了蝴蝶,醒来之后就想:到底自己本来是一只蝴蝶而现在的自己只是蝴蝶梦中的化身呢还是蝴蝶只是现在的自己梦中的化身呢。这其实浸透了道家的根本思想原则,即自然是最大的,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在自然中不管以何种形态出现,不管是蝴蝶还是庄子,都是一样的。

所以人生与人死,也是如此。对道家而言,人活着并不比人死去好,或者说有什么特别的,他们只是自然之下的两种不同的状态而已,正如不能说庄子处在蝴蝶的状态与处在人的状态之下有何优劣一样。

在《庄子·至乐》中还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庄子的妻子死了,其好友惠子前来吊唁,进门一看,却见庄子双腿盘坐,手敲瓦盆,在快快乐乐地唱歌。惠子一看就生气,说你太过分了吧?这个女人为你生儿育女,辛勤操劳一辈子,如今离开人世,你不哭泣就算了,怎么能这么鼓盆而歌呢?庄子说,你说得不对,我的妻子原本并没有出生,没有形体,没有元气,没有生命,后来在自然变化中有了元气,有了形体,有了生命,如今,她又变化为死亡而归于自然之中,这跟四季更迭一样,我干嘛要哭泣呢?

瞧,庄子把生死看得多么透彻。

还有一个故事可以看出庄子面对死亡的通脱:庄子知道自己快要死了,告诉弟子说,我死了就把我丢到野外吧,不用埋了。子弟不同意,说,老师啊,把你的尸体丢到外面的话,老鹰会吃了你的尸体,我们实在不忍心啊。庄子说,你们怕老鹰吃我的尸体,但是把我埋在地下的话蛆虫也会吃我的尸体,你们怎么能如此厚此薄彼呢?

儒与道的超越生死方法尽管各不相同,但对我们每个活着的人很有借鉴意义的。儒家告诉我们,今生的努力奋斗可以使精神不朽;道家告诉我们,道法自然,我们只是在自然中换了一种形式存在而已,生与死是一样的。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坦然面对生死。

儒家道家思想对比 面对生死,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应对态度有何区别?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5151/356974220220.html

更多阅读

中华文明的核心是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核心

中华文明的核心是道家思想天生圣人周武王以黄老之术定天下,享年八百。汉高帝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治天下,享年四百。中国历史上最长治久安的两个朝代周朝八百年天下、汉朝四百年国运靠的都是黄老之术为治国理念,缔造一代之盛世。在中

儒家中庸思想 《庸》《孟》思想中的管理密码

     《中庸》是思孟学派的代表,被收入《四书》;中国古代的“诚”,由它建立了思想体系,形成了儒家的天人合一理念。《中庸》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儒家价值观念阐释上,一直具有统领式地位。孟子除了在人性假设、社会组织、内圣外王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对比 道、术、兵、法—道家管理思想的流变

     老子的思想,在先秦的社会大动荡中很快就衍射到了各个方面,并对各种治理国家的方略产生了影响。从道家自身而言,无为而治的管理方法建立在以“无”为本体的哲学理念之上,但要达到有用,无为方法很快就走向了“术”。《道德经》本

道家管理工作 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在“中国onmouseover=displayAd(4);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4);>人力资源100人”封闭论坛上,有一个环节是固定的,就是国学文化分享环节。在发起年会上,请来了北京朝阳寺住持明奘法师讲禅,同时,还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进

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管理思想论·导言》3

三  那么,我在对儒家管理思想的研究中,有何感想?有何心得?有何发现?有何建树呢?  第一,拙作揭示了儒家管理思想是古代最完备的、最系统的管理理论,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理论。它以人本为核心,从尊重人出发,以人性善的假设为基础,以道德自

声明:《儒家道家思想对比 面对生死,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应对态度有何区别?》为网友左岸的微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