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语政策误中华
来源: 巍巍昆仑 作者:流波
昆仑:流波老师,随着您《源——人类文明中华源流考》(以下简称《源》)一书的读者越来越多,对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自人类文明发端以来引领人类上万年直到近代才有所衰败的历史有了一个全面的全新的认识,中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由此一些读者认为今天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的英语在中国大陆诸如高考、考研、评职称、找工作等等无孔不入的考试制度产生质疑,国家政策、社会惯例将一门外语自觉不自觉提高到关系到国民生计生存的地步究竟是为什么?是被西方文化“蒙汉”对自己文明文化失去信念而张狂失措了吗?
流波:是的,改革开放后的主体迅速走到了崇洋媚外西方文明文化的极端,内心自卑自虐到认为英语替代汉语的快速到来,认为不好好学英语,人就没有出路,国家就要落后,英语是全面改革开放的必然……理由多了。于是乎从高考必须考英语到英语成为考研、考博、评职称、出国甚至于找好点的工作的必要条件,英语成为中国大陆从小学开始必学的重点课程,等等,在这种强大的国家、社会共同政策、环境之下,英语成了年轻人面临的考试枷锁,学校将英语教学延伸到了幼儿园,有的家长变态到将英语学习“锁定”到了胎教……于是从学校到社会各种培训班风起云涌、经久不衰到今天。其实,英语考试三十年来发展成为中国大陆巨大的社会产业,其对中国大陆儿童、学生的智力、身心摧残是罄竹难书,对社会资源的浪费是无底黑洞,对中华文明文化的复兴是最大的软实力障碍。
昆仑:也有不少有识之士不断呼吁,国家政府为什么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
流波:是,这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任凭没有掌握社会权力、社会资源的人怎样呼吁、怎样呐喊,不管是对国家有利的还是对民族有益的,只要不牵涉到掌控者们眼前的利益,他们就压根不当一回事,甚至于还认为你们是在杞人忧天或滋扰他们的盛世美梦。
昆仑:久而久之,社会就形成了英语对汉语的强势,一些学者、老师可能还胡诌、鼓吹英语的先进性,说汉语是象形字是落后文字等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