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中医对脾胃的认识
脾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脾胃同居中焦,职司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脾与胃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以维持人体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的功能活动。反之则消化功能失常,产生各种病变。
中医学认为脾气主升,胃气主降,饮食入胃,胃降则糟粕得以下行,脾升则精气得以输布,故有“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之说。若胃失和降,则呕恶、纳呆等症生,脾阳不升而中气下陷,则泄泻、脏器下垂诸证发,从而成为“脾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 、只有脾胃升降出入正常,气机流畅,可使后天之精得以归藏,废浊之物得以排泄,以维持脏腑组织气血、津液的正常生理功能。倘脾胃斡旋无力、升降功能障碍,既影响营养物质的供给; 又妨碍有害物质的排泄,进而损害机体组织,久之脏腑组织失养,功能减退而导致衰老,甚至死亡。可见,在人的生命活动中,脾胃占有主导地位。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脾胃包括消化系统、能量系统,水液代谢的一切器官,与神经-体液调节,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有着直接的联系。
二、脾胃病的治疗与方药
由于饮食水谷是人出生后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而饮食水谷的运化,则由脾胃所主。正如明代著名医家龚廷贤所谓“人之一身,以脾胃为主”,提出“胃气弱则百病生,脾阴足则万邪息,调理脾胃为医中王道。”正如古人所谓“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惟以脾胃药为切”。
1.健脾和胃,调理纳运
脾气健运,饮食物入胃方可消化吸收,才能化生气血、津液、精等,为机体提供足够的养料,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脾的运化功能,是以脾的阳气为主,凡饮食不节,或过服消导克伐之剂,以及情志失和、或过于劳倦,皆可损伤脾气。脾气虚衰,则脾失健运,多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若仅见食少乏力、面色萎白、舌淡脉沉细等则为脾胃气虚证,可选用由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组成的四君子汤进行治疗,重在补气健脾。如果患者有明显的畏寒肢冷、院腹疼痛、喜温喜按,腹泻等则为脾胃阳虚之证,这是脾胃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可用理中丸治疗。理中丸以干姜为君药,配伍补气药人参、白术、甘草,重在温中散寒。若见有胸胁支满,心悸、短气而咳等则是中阳虚衰,温化水湿机能减退,水湿停聚于内,显聚生痰成饮,此时可用苓桂术甘汤治疗重在健脾利湿。如果因脾阳不足,阴寒内胜而致冷积停滞、阻于肠间,见便秘腹痛手足不温者,宜用温脾汤治疗,方中以附子、干姜等温补脾阳药与大黄、芒硝等攻下冷积药合用,可使脾阳得复寒邪积滞得除,故诸证自愈。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而损伤脾胃,致院痞腹胀、恶食暖腐者,宜选用具有消食和胃作用的保和丸治疗。如平素脾胃虚弱,饮食稍有不慎,即致食积内停、食积化热,见有食少难消、院腹痞闷、便溏、苔腻微黄者,宜用具有健脾消食作用的健脾丸治疗。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一纳一运,密切配合,则消化功能正常。若胃不能受纳腐熟水谷,则食欲减退或不欲饮食;若脾失健运,则出现消化不良、食后饱胀等。由于脾与胃在病理状态下相互影响,故脾胃纳运失调症状往往同时并见。因此在治疗上,通过调理脾胃,旨恢复脾胃纳运功能,使之协调平衡。
2.运脾濡胃,调济燥湿
脾喜燥恶湿,为“太阴湿土之脏”,能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平衡。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胜,又最易困脾。湿喜归脾,以其同气相感故也”。脾具有恶湿的特性,且对湿邪具有特殊的易感性。外湿侵袭人体,脾即受困,湿邪困脾,气滞于中.致院腹胀满、口淡无味、怠惰嗜卧者,宜用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功专燥湿,以达醒运脾土之目的。若因寒湿伤于脾胃而致脘腹胀痛、不思饮食者,宜用具有行气除满、燥湿温中之效的厚朴温中汤治疗。若因脾失健运,湿聚为痰,湿痰犯肺而致湿痰咳嗽,则宜应用二陈汤(丸)治之。对于脾湿生痰,并肝风内动而见眩晕头重,呕恶、苔白腻者,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以化痰熄风。 “脾为生痰之源”,痰饮既成,则可造成病理上的复杂性,不仅阻碍脾胃的运化功能,且可产生多种疾病。“为喘为咳,为呕为泄,为眩晕心悸,为怔忡惊悸……或塞于咽喉,状若梅核”(程杏轩《医述》引王隐居)。虽然在其形成之后影响的脏腑很多,而治疗关健仍多在脾胃。脾虚不运、水湿泛溢所致小便不利、水肿等,可用五苓散化气行水;对于脾弱气虚、水湿停留所致的风水证,宜用防己黄芪汤补气利水。对于脾虚湿盛、下注带脉而致带下色白、清稀无臭、倦怠便塘之带下证,宜用具有补中健脾、化湿止带作用的完带汤治之。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叶天士指出“胃易燥”、“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若过食辛辣温热之品,致胃中积热循经上攻,而见牙痛、牙龈溃烂、唇颊腮肿痛者,则宜用具有清胃凉血之功的清胃散(黄连、生地、丹皮、当归、升麻)治之。对于胃热阴虚之牙痛、牙齿松动,舌红苔黄且干者,建议用玉女煎(石膏、知母、麦冬、熟地、牛膝)以清胃滋阴,本方清补相合,标本兼顾。若肠胃燥热、津液不足而致大便秘结者,宜用润肠通便的麻子仁丸治疗。对于阳明温病,津液不足之大便秘结者,可用增液汤(玄参、麦门冬、生地黄)以滋阴清热、润操通便,增液汤药少力专,“妙在寓泻于补,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既可攻实,又可防虚”。若由阳明热盛、消灼肺胃,日久耗气伤津,导致胃燥肾虚之消渴病,则宜用玉液汤以润胃燥、滋肾、益气生津。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燥湿适度,水谷乃化。若湿邪困脾,水湿停滞为患;若脾失健运、水不化津,也易生湿。故脾病多寒多湿,药宜温燥;热邪易于伤津,灼伤胃津而化燥,故胃病多热多燥,药宜凉润。总之,通过运脾濡胃、调济燥湿,使燥湿协调,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3.补脾益胃,调燮升降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正常吸收和输布,气血充盛,人体的生机盎然。脾胃升降,相互为用。清气不升,必致浊气不降;浊气不降,必致清气不升。即“清浊相干而病作”。若脾气虚弱、清阳下陷而致少气懒言、便溏体倦,甚或脱肛、子宫脱垂等,宜用补中益气汤化裁治疗,一则补气健脾,以治气虚之本,一则升提下陷阳气,中阳得升,凡下脱、下垂诸证可自复其位,清升浊降、脾胃和调,脾胃气虚诸证可启愈。
胃气贵于通降,以下行为顺。饮食不节或治不如法,损伤胃气、胃气虚弱,除胃之受纳功能减退外,还可出现胃失和降、气机上逆之暖气、呕吐、呢逆等。对胃虚气逆证.旋复代赫汤、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均可治之。旋复代褚汤偏于降逆化痰,用于胃虚痰阻气逆之证,症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橘皮竹茹汤偏于清泄胃热,适用于胃虚有热、气逆不降之证,症见干呕或呢逆者;丁香柿蒂汤则偏于温胃散寒,适用于胃气虚寒、胃失和降之呢逆证。
对于脾失升清、胃失和降者,总以恢复脾胃升降为要。总之,脾气主升与胃气主降,既对立,又统一,共同完成饮食物之消化、吸收和输布。另一方面,脏腑之间的升降相因、协调平衡,是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重要因素。
二、 饮食调养与脾胃养护
人以水谷为本,故脾胃为康复之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胃气旺则身体强壮,得以康复;反之脾胃气虚,则人体机能衰退,难以康复。为此在临床中运用调节饮食、药物调补等方法,通过对脾胃的调理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1.未病先防在于善调饮食。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营养源泉。人们摄取饮食物后,经过消化吸收组成人体所需要的物质,以供生长发育与生命活动的需要。这种消化过程,有赖于脾胃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食物入胃后先得脾气的运化,才能变成精微滋养全身,不断推动机体的新陈代谢。
若脾胃损伤,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必然衰少,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就会发生各种疾病。正如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所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可见,脾胃功能的强弱对机体盛衰起重妥作用,而饮食合理与否时脾胃功能则有很大影响。早在《难经》中就已经明确指出“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作为调理脾胃之大法。因此,调养脾胃应在无病时就注意用饮食调摄保护脾胃功能。首先,要做到“饮食,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乃不致邪僻”;其次,饮食调摄要注意饮食的质与量的合理调配;第三,在日常生活中不宜常服淡渗利小便之品,如“白粥、绿豆、小豆、校米、盐豆豉,以免大泻阳气;第四,要“忌大咸……及辛味,蒜、韭、五辣、醋、大料物、官桂、干姜之类”,以免损伤脾胃。总之,饮食调摄要适应人体的自我调节、自我适应能力。因体质强弱、年龄大小、四时气候及地土方宜之不同,可致个人体质出现明显差异,所以时不同体质的人应选用不同的食品,才能使其达到人体的供需平衡,有利于保持健康,预防疾病。例如,炎热的夏天选用性凉的食品,对人体有益处;寒冷的冬天可进性温食品,能相得益澎,但必须适量,不可过食。正如补土派的代表人物李东垣所谓:“大热能食而渴喜热饮,亦当从权而食之,然不可耽嗜,如冬寒喜热物,亦依时暂食之。”因五味虽可养人,亦可伤人。五味适量则能充养机体,而五味过量便损伤机体。只有“谨和五味”,才能“骨正筋柔,气血以流,揍理以密,骨气以精”。在日常生活中,如饮食有节,五味调和,顺应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的生理特性,不一味贪图辛辣炙搏之品,则能适应内脏的需要,使气血流畅、筋骨充实,能抵杭外那的侵袭,预防疾病的发生,否则将酿成病祸。
2.脾胃既病更要善调饮食
脾胃发生疾病后,除运用药物治疗外,亦十分注意饮食调摄。由于“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纳”,可见,脾胃之病,因寒热损伤之不同,故饮食调摄的方法也就不同。通过“食补”既可增加营养,还可“助药力,益升浮之气,而滋胃气”,但不宜太过。所以“凡饮食及药,忌助阴泻阳,诸淡食及淡味之药,泻升发以助收敛也”。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但“若可食之物一切禁之,则胃气失所养也,也当从权而食之,以滋胃也。”饮食太过不及均可使脾胃发生病变,如能在生活中注意饮食调摄,也很容易使身体康复。可见饮食调摄是调理脾胃的重要环节。总之,在日常的生活中如能娴熟运用食物疗法和饮食调摄来调理脾胃,注重未病先防,有利于自身健康的维护。.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