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灾难 面对灾难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灾难 面对灾难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逃还是不逃
这是个问题

    多年前,上MBA课有案例分析时,老师总会把班上的同学分成若干组,大家分组讨论案例,最后各组间再相互PK,看看哪一组的方案更好。

    多年后,那些曾经亲身参与PK过的管理案例许多已渐遗忘,唯有一个印象深刻。那是PK最激烈的案例似乎与管理学无关,是个关于“逃还是不逃”的问题。

    案例大致是这样的:乘船出海遭遇风暴,船员在发出求救后弃船上了救生艇,在一个完全无法辨别方位的海域漂流。救生艇上有多种救生工具,但艇小人多,必须抛弃一些工具救生艇才会安全。选择抛弃哪些工具,就是大家要讨论的。

    在最后的PK中,保留食品、淡水等这些维持生命的必需,大家的选择都是一致的,没什么异议。其他如是否留下钓鱼工具、衣服等,虽有争论但不是很激烈。争论最激烈的,是在最后两样东西——船帆和镜子。

    船帆与镜子,只能二选一。船帆能给救生艇带来动力,有了它小艇就能在海上航行,于是多数小组选择了船帆。至于镜子,多数人不知它有何用,只有一组选择了它,给出的理由是镜子能在阳光甚至月光下反光,而这种反光有助于搜救飞机和船只发现救生艇。

    老师把这次案例分析的最高分给了选择镜子的小组。于是,其他各组各种不服,由此引发激烈争论。

    在案例总结时,老师告诉大家:“许多人没仔细看案例给出的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在完全无法辨别方位的海域’,另一个是已经‘发出求救’。”

    完全无法辨别方位,意味着任何逃离的努力,结果可能只有两个:一是消耗了船员的体力,二是让小艇偏离了原先的海域,给救援带来麻烦;已发出求救,则意味着保存体力原地待援,获救的希望更大,而小镜子恰恰能增大这种获救的几率。

    几年前的MBA课上,这个“逃还是不逃”的案例,其实是在教大家如何因时因势进行战略选择。

    最近,韩国人也遭遇到这个“逃还是不逃”的问题,不过不是在案例里,而是在真实的沉船与地铁相撞事故中。

    据说韩国发生沉船事故时,选择听指挥原地不动的学生大多遇难,而没有听指挥选择逃走的却生还了。于是,几天后的地铁事故中,不少人都不听指挥选择了逃走。这在韩国引发了遭遇灾难时到底逃还是不逃的大讨论。

    在哈姆雷特的年代,“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在我们的年代,“逃还是不逃”,这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面对灾难,许多时候“逃还是不逃”间的选择,其实就是“生存还是毁灭”的选择。  

逃不逃
有门道

    灾难发生时,我们该怎么做:逃还是不逃?

    即便是有着多年救援经验的专业救援人员,也无法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任何灾难,如果有机会、有时间,能够第一时间远离它,这是最好的选择。但很多灾难发生非常突然,而且发生在不同的场合,逃还是不逃,并不是简单一句话能概括。

    有些灾难,只有“逃命”这一选择,但此时如何逃也有很多学问。比如发生火灾时,赶紧逃离是不二选择,但逃的时候就有很多细节要注意:尽量弯下腰去跑,不去坐电梯等。有些灾难发生时,逃已经来不及了,此时就可利用周围环境,先安全地躲避再寻求逃脱。比如地震发生时,高楼里的居民这时候选择逃离大楼,反而意味着更多的危险,不如退而求其次,先躲避地震的危害,再寻求逃生的机会。

    这一切的反应,都需要求生经验的积累。从灾难发生的那一刻起,要想正确做出反应,人们需要的是储备相应的逃生知识。

    或许很多人有这样的体会,这些知识平时都知道,只是一旦发生险情,那么短的时间,哪能想这么多?

    在北京民安救援队赵教官看来,这种情况就是“想”和“做”没有结合的缘故。学习了救生知识,然后经常性地进行一些逃生训练,这样就能形成大脑记忆,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反应。他说,现在的不少人,总以为灾难离自己非常远,根本就没有积累应对灾难的知识,更有甚者,很多人还天天沉迷于游戏、电视剧。在灾难发生的一瞬间,这些人大脑一片空白,吓得六神无主。此时即便是逃,也是毫无目的的乱跑,不仅浪费了自己的体力,还贻误了逃生的时机。

    在灾难发生时,逃与不逃或许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最重要的是,能逃时,我们应该怎么去逃;逃不了时,我们又该如何去做。

    学习求生知识并正确地做出反应,远不是一两篇文章就能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求生知识多温习,并多模拟训练,即“常想常做”。这四个字也是民安救援队赵教官多年来现场救援以及救援培训中,总结出的最大感受。

    遇到地震

    逃与不逃选准时机

    民安救援队负责培训的赵教官,六年前,他所在的部队曾到汶川地震现场进行救援。在救援现场,他目睹了太多令人心酸的景象:不少人在逃出或进入建筑物的时候被砸伤、砸死。

    如今,身为救援队教官的他,非常决然地告诉人们,当你身处高层建筑,在发生地震时,最好不要逃。“从地震发生到人有感觉只有12秒时间,从高楼层往下逃,危险反而会增加。”当然如果是在一楼的,可以到室外进行避险。

    赵教官说,唐山大地震后,国家出台了建筑抗震标准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目前北京大部分区县的楼房建设都是按照八级抗震的标准来设计,“在房屋内相对比较安全”。因此,对于城市楼房的居民来说,地震发生后,在房间里找到安全的空间来避震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如何寻找安全空间呢?赵教官做了简单的介绍,首先是家里承重墙的墙根和墙角,其次是家里坚实的家具、床、高度比较低的柜子,再次就是跨度比较小的空间,如卫生间。而像有煤气管道的厨房、阳台、楼梯、摆放花瓶的家具以及大型的窗户旁边,都是比较危险的。

    除了安全空间,还有一些避险的动作:选择柔软的物品护住头部,因为地震时会有一些物品跌落下来;还可用毛巾蘸水后捂着口鼻,因为地震后会有很多烟尘和煤气泄漏;躲避时最好采用蹲下或者坐下的体位,“在人体站立的情况下,受伤面积要比蹲下或者坐下时大5倍。”

    赵教官建议,人们平时应以家庭为单位,多做一些求生动作的训练和游戏,在关键时刻能够起到作用。

    经历过汶川地震的都江堰人马强告诉记者,地震发生时突然感觉头有点晕,看见外面房子抖起来,他第一反应是地震了。当过兵的马强立即冷静下来,迅速看一眼周围情况:街面很窄,临河边,他水性不好,又在二层的房子里,于是他就没跟着众人往外跑,而是钻到卫生间的洗手池下躲起来。“我呆的地方是个洗拖把的池子,里面的厨房垃圾和水,够活半个月的。”这个选择,事后证明是非常对的。

    遭遇火灾

    逃时不要往楼上跑

    刘贺然是民安救援队的新生力量,刚刚大学毕业。提起他的学校,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还有这样的学校?他毕业于隶属于中国地震局的防灾科技学院,这也是国内唯一一所以防灾减灾为主的高等学府。

    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对于各种紧急状态下的应急手段,刘贺然也是熟稔于心。他说,在对人们进行火灾逃生培训的时候,他发现很多人连最简单的报警电话都不会:拨打119,说完“失火了”,就挂了电话。消防员无法知道失火地址、起火原因等情况。

    “应对灾难时,一定要保持一颗镇定、冷静的心。”

    如果火比较小,就要尽量先灭掉火苗,这时要正确使用灭火器。“别看灭火器很常见,很多人不一定知道如何使用。”特别是干粉灭火器,它有个安全栓要拔开才能使用,然后还要看压力表的状态,显示为绿色就能正常使用。

    如果火太大无法灭掉,就必须要逃生。逃生时,有很多需要注意。首先,因为着火后烟气比较热,都飘浮在上部,逃的时候,要保持匍匐的状态,尽量使身体放低。其次,用湿毛巾或者将衣物、床单打湿后捂住嘴,“湿毛巾能过滤八成的毒气。”

    如果火越来越大,这时就要借助绳索从窗户爬下去,没有绳索就用床单、衣服,从窗户顺着爬,“不是说要准备几百米的绳子,一直爬到楼下,只要借助这些绳索爬到没有着火的楼层就行。”

    另外,由于着火后的“烟囱效应”,烟会顺着楼道往上走,因此逃生时往楼上跑反而不科学。而且在发生火灾时,一定不要坐电梯。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发生火灾逃跑时,在高楼层的人千万不要头脑发热用跳楼的方式来逃生。”

    面对洪水

    逃不了就地找工具

    面对洪水,如何应对呢?民安救援队赵教官说,人们一定要了解地势,“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如果有时间转移,就选择地势较高,不容易垮塌的地方,甚至是一些大树构成安全庇护所。

    如果没有办法转移,就需要选择一些逃生的工具,如悬浮力较大的门板,或者将一些塑料制品捆绑在身上,这样能够保证自己被洪水的冲刷中不被淹死。可别小看塑料制品,在洪水中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五到六个空矿泉水瓶,在水中就能撑浮起一个人的重量。”

    另外,还要寻找牢靠的固定物,以免自己被洪水冲走。而且,洪水的冲击力比较大,住在地下室等地势较低地方的居民一定要及时撤离。

    除了洪水,下暴雨时,城市路面上的积水也要非常小心,不要贸然踏入积水中。“暴雨后井盖被水冲走而将行人卷走的惨痛经历太多了。如果有安全意识,街道积水后,在不清楚路面情况时,一般会选择绕道。”

    公交地铁

    记住灭火器与出口

    因为从事多年的救援工作,赵教官的安全意识也优于常人,这也影响了他的生活习惯。比如他乘坐地铁时,就会下意识地看一眼灭火器的位置,并确认求救按钮在哪里,“不同车厢,求救按钮的位置不一样。”

    在公交车上,对于一些形迹可疑的人在人多的地方来回串,他就会立刻警惕起来,此时最好远离他们。如果公交车起火了,完全可以逃生。如果车窗封闭,最好尽早把车窗打开。紧急时刻如何打破玻璃,他介绍了自己总结出来的一招:把钥匙拿出来,垫到玻璃上,一脚就能踹碎。“在国内车辆一般是靠右边停,所以尽量选择右边的窗户打开。”

    刘贺然因为所学的专业就是应急管理,他不仅学到了很多应急和救援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深深地影响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刘贺然告诉记者,他的床铺底下,时刻放着应急包,应急包里面绳子、应急食品、水、高音口哨以及手摇手电等一应俱全。

    除此之外,现在他去一些公共场所,比如电影院、商场等一些人多、陌生的地方,他一般会找到安全出口在哪里,至少要寻找到两个以上的安全出口。“以前根本不会在意这些,现在是会非常有意识地去了解。”

    这些或许并不是很复杂的知识,但是要想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反应,就需要平时有意识地去训练,培养应急的意识。民安救援队秘书长夏长梅告诉记者,民安救援队会定期举办各种主题的安全救生知识讲座和培训,并培养一些志愿者,到社区、学校去宣传这些知识,把正确的应急知识教给更多的人。

    刚刚成为救援队一员的刘贺然说:“作为救援队员,我们最大的希望是我们只是起到介绍知识的作用,而不希望用到我们,这不是说我们怕去现场救援,而是一用到我们,就说明出事了。” 

   

 文/刘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5551/880275542717.html

更多阅读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简介绿色消费是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中心,崇尚节俭、适度,是一种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工具/原料绿色消费消费观念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方法/步骤我们应该如何

声明:《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灾难 面对灾难我们应该怎么应对?》为网友南栀北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